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没有想过:不停催促孩子去刷牙,是孩子的需要?牙齿的需要?还是你的需要?
如果刷牙在你家完全不是一个问题,那么恭喜你,少了一个头疼的问题。但,在我家不是。我也不知道为何,“刷牙”在我家被搞成一个大问题,我也曾多次裹以“游戏”的糖衣炮弹,哄骗女儿刷牙,但换来的结果依然是“妈妈,
刷牙前能让我深呼吸下吗?”这样的哀诉。
所以,当我看到心理学家Lisa微博上写着,她工作坊的学员反馈,再也不用为刷牙的事和孩子“打架”时,我看到曙光的同时,肚子里却也揣着无数疑问。Lisa说,刷牙完全是孩子的事,妈妈不应该干涉。
我是不想干涉女儿啊,她能自己刷牙才好呢,可问题是:对于刷牙这样件不舒服的事,孩子有什么理由、什么动力去做呢?我是应该信任女儿每天能够坚持刷牙?还是即使有时不刷也无大碍呢?
尽管头脑中问号多多,我还是做出了
个决定:试试。我的底线是一个星期,万一女儿真的不行,大不了我还当回我的恶妈妈好了。然而从这个礼拜开始,女儿再没有给过我催促的机会。不管多晚,她总会主动提醒我:“妈妈,我今天还没刷牙呢!”
不过,我的女儿坚持每天刷牙,并不是因为她很棒,而是源于一个我犯的个错误。且听心理学家Lisa如何从这个错误开始,梳理孩子刷牙那点事吧!
我:我家有本绘本,叫《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说的是叫哈克和迪克的两个细菌,专门趁小朋友吃完甜食后,在他们牙齿上挖洞。从此,每当我女儿不想刷牙时,我就告诉她:“你不刷牙,哈克和迪克就来挖洞了。”女儿特别买它俩的账,只要它们大名亮出来,女儿就特别自觉。
lisa:这是一种催眠,而且是很负面的催眠。一个孩子天天想象着自己的牙齿要被挖掉、吃掉,他接收到的都是恐惧的能量,这种恐惧能量本身就是对身体的伤害。你可以给她看刷牙帮助牙齿亮晶晶这类的图片、故事,而不要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
我:是的,雖然恐吓女儿的时候,我也有隐隐的不安,但有时又觉得,能让她自觉刷牙,倒也省事了。我主要是不明白,面对刷牙这样一件不舒服的事情,孩子有什么动力去主动刷牙呢?
lisa:如果你觉得刷牙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那说明,你至少在刷牙时,跟自己的身体、牙齿、口腔没有很好的联结,所以才会用不舒服的方式刷牙。如果你是很有觉知地做这件事情,其实刷牙可以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所以,你要先让自己享受刷牙,让你和牙齿之间,建立很有觉知、很放松的关系。孩子特别好奋,当他发现妈妈在做一件很舒爽的事情,他一定想跟着你试试。做一件事情时的能量状态,舒服还是难受?放松还是紧张?比事情本身重要一万倍。
我:那万一孩子只是感觉好的时候,想刷才刷,不能坚持每天刷,怎么办呢?
lisa:“牙齿好不好”跟“刷不刷牙”之间,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也就是说,牙齿好的人,不一定每天刷牙。频繁刷牙的人,也不一定牙好。
我:这个观点,牙医恐怕不会同意。虽然我身边有不少人,的确是这样。
lisa:从心理学观点来说,牙齿好坏,和我们对它的觉知有关。当我们很讨厌刷牙,却偏偏出于“需要刷牙”的妄想去刷牙时,对牙齿的破坏就很大,很容易伤害到它。
比如我自己,少年时代,因为妄想“经常刷牙有利于牙齿健康”,于是基本上吃了东西就要刷牙,一天刷5次都很正常。结果原本很还好的两颗牙齿,开始变黑、烂掉。出于妄想,而不是出于对牙齿的觉知去刷,刷牙的力度、频率都会出问题,容易导致对牙齿的伤害。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肾藏精主骨,肾气好的孩子牙齿必然好,肾气不好,就算吃糖很少,吃完也刷牙,牙齿依然比较容易坏掉。一个快快乐乐的孩子,一个没有被恐惧缠身的孩子,肾气自然足,牙齿自然不容易坏。
我:可是有的妈妈也许会想,肾气这么深层的东西也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就因为我的孩子的牙齿质地本来就是容易坏的,所以我才要更小心地保护它们。
lisa:妈妈完全可以对孩子说:“宝宝,我们来刷牙吧。我们一起用这个可爱的牙刷,把牙齿刷得亮晶晶、漂漂亮亮的,好吗?”你也可以陪孩子玩刷牙游戏,让孩子感受到愉悦的氛围。注意,前提是妈妈是真心陪伴孩子玩,而不是假借游戏目的控制孩子刷牙,只要你想控制孩子,必然遭到孩子的心理抵触。
我反对的是,妈妈出于自己的妄想,比如“不刷牙,牙齿会坏掉”,出于自己焦虑的负面情绪,逼迫孩子刷牙。这种状态下,孩子对牙齿会没有觉知,他会在痛苦中、以破坏性的方式完成这件事的。
其实,保护牙齿和吃饭一样,是一件很本能的事情。当我们跟身体有联结的时候,比如吃到令牙齿不舒服的东西时,下意识地就会拿起水杯,唱口水,在口腔里晃悠两下,不是吗?
我:那么,妄想和真相怎么区分呢?比如你说,“孩子需要刷牙”是妈妈的一种妄想,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真相吗?
lisa:真相,是你当下的真实感受。有一次在我的讲座上也谈到刷牙问题。我问一个妈妈:“孩子不刷牙,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她说:“不刷牙,对牙齿不好。”我连续问了5次同样的问题,她的答案依然如此。最后还是我引导:“你看他不刷牙,你的感觉是不舒服,还是舒服的?”她说:“不舒服。”我说:“是不是着急的、焦虑的、担心的?”她说“是。”
就这么简单,这就是真相,孩子不刷,妈妈很难受,所以妈妈必须让孩子刷牙。
养孩子就是不断揪出妄想的过程。一个妈妈妄想,不喂孩子吃饭,孩子会饿死。另一个妈妈妄想,不控制孩子吃饭,孩子就会把自己撑死。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孩子没有按照妈妈期待的量吃饭,她就难受。
所以,下次你还是觉得非常想要控制孩子刷牙时,你可以对他说:“我要求你刷牙”,但你的理由不是:“你不刷牙,牙齿会坏掉、烂掉,没牙吃不了东西”,而是:“你不刷牙,妈妈很难受,这是妈妈的问题,但请你帮妈妈一下。”
我:那对我之前恐吓女儿刷牙的错误做法,有没有弥补的方法?
lisa:向孩子道歉:“妈妈以前用那么可怕的绘本吓唬你,用各种方法控制你刷牙,侵犯你的界限,这是妈妈的问题,对不起。从今天开始这件事完全由你自己做主,妈妈相信你会拥有健康漂亮的牙齿”。
如果刷牙在你家完全不是一个问题,那么恭喜你,少了一个头疼的问题。但,在我家不是。我也不知道为何,“刷牙”在我家被搞成一个大问题,我也曾多次裹以“游戏”的糖衣炮弹,哄骗女儿刷牙,但换来的结果依然是“妈妈,
刷牙前能让我深呼吸下吗?”这样的哀诉。
所以,当我看到心理学家Lisa微博上写着,她工作坊的学员反馈,再也不用为刷牙的事和孩子“打架”时,我看到曙光的同时,肚子里却也揣着无数疑问。Lisa说,刷牙完全是孩子的事,妈妈不应该干涉。
我是不想干涉女儿啊,她能自己刷牙才好呢,可问题是:对于刷牙这样件不舒服的事,孩子有什么理由、什么动力去做呢?我是应该信任女儿每天能够坚持刷牙?还是即使有时不刷也无大碍呢?
尽管头脑中问号多多,我还是做出了
个决定:试试。我的底线是一个星期,万一女儿真的不行,大不了我还当回我的恶妈妈好了。然而从这个礼拜开始,女儿再没有给过我催促的机会。不管多晚,她总会主动提醒我:“妈妈,我今天还没刷牙呢!”
不过,我的女儿坚持每天刷牙,并不是因为她很棒,而是源于一个我犯的个错误。且听心理学家Lisa如何从这个错误开始,梳理孩子刷牙那点事吧!
我:我家有本绘本,叫《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说的是叫哈克和迪克的两个细菌,专门趁小朋友吃完甜食后,在他们牙齿上挖洞。从此,每当我女儿不想刷牙时,我就告诉她:“你不刷牙,哈克和迪克就来挖洞了。”女儿特别买它俩的账,只要它们大名亮出来,女儿就特别自觉。
lisa:这是一种催眠,而且是很负面的催眠。一个孩子天天想象着自己的牙齿要被挖掉、吃掉,他接收到的都是恐惧的能量,这种恐惧能量本身就是对身体的伤害。你可以给她看刷牙帮助牙齿亮晶晶这类的图片、故事,而不要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
我:是的,雖然恐吓女儿的时候,我也有隐隐的不安,但有时又觉得,能让她自觉刷牙,倒也省事了。我主要是不明白,面对刷牙这样一件不舒服的事情,孩子有什么动力去主动刷牙呢?
lisa:如果你觉得刷牙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那说明,你至少在刷牙时,跟自己的身体、牙齿、口腔没有很好的联结,所以才会用不舒服的方式刷牙。如果你是很有觉知地做这件事情,其实刷牙可以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所以,你要先让自己享受刷牙,让你和牙齿之间,建立很有觉知、很放松的关系。孩子特别好奋,当他发现妈妈在做一件很舒爽的事情,他一定想跟着你试试。做一件事情时的能量状态,舒服还是难受?放松还是紧张?比事情本身重要一万倍。
我:那万一孩子只是感觉好的时候,想刷才刷,不能坚持每天刷,怎么办呢?
lisa:“牙齿好不好”跟“刷不刷牙”之间,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也就是说,牙齿好的人,不一定每天刷牙。频繁刷牙的人,也不一定牙好。
我:这个观点,牙医恐怕不会同意。虽然我身边有不少人,的确是这样。
lisa:从心理学观点来说,牙齿好坏,和我们对它的觉知有关。当我们很讨厌刷牙,却偏偏出于“需要刷牙”的妄想去刷牙时,对牙齿的破坏就很大,很容易伤害到它。
比如我自己,少年时代,因为妄想“经常刷牙有利于牙齿健康”,于是基本上吃了东西就要刷牙,一天刷5次都很正常。结果原本很还好的两颗牙齿,开始变黑、烂掉。出于妄想,而不是出于对牙齿的觉知去刷,刷牙的力度、频率都会出问题,容易导致对牙齿的伤害。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肾藏精主骨,肾气好的孩子牙齿必然好,肾气不好,就算吃糖很少,吃完也刷牙,牙齿依然比较容易坏掉。一个快快乐乐的孩子,一个没有被恐惧缠身的孩子,肾气自然足,牙齿自然不容易坏。
我:可是有的妈妈也许会想,肾气这么深层的东西也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就因为我的孩子的牙齿质地本来就是容易坏的,所以我才要更小心地保护它们。
lisa:妈妈完全可以对孩子说:“宝宝,我们来刷牙吧。我们一起用这个可爱的牙刷,把牙齿刷得亮晶晶、漂漂亮亮的,好吗?”你也可以陪孩子玩刷牙游戏,让孩子感受到愉悦的氛围。注意,前提是妈妈是真心陪伴孩子玩,而不是假借游戏目的控制孩子刷牙,只要你想控制孩子,必然遭到孩子的心理抵触。
我反对的是,妈妈出于自己的妄想,比如“不刷牙,牙齿会坏掉”,出于自己焦虑的负面情绪,逼迫孩子刷牙。这种状态下,孩子对牙齿会没有觉知,他会在痛苦中、以破坏性的方式完成这件事的。
其实,保护牙齿和吃饭一样,是一件很本能的事情。当我们跟身体有联结的时候,比如吃到令牙齿不舒服的东西时,下意识地就会拿起水杯,唱口水,在口腔里晃悠两下,不是吗?
我:那么,妄想和真相怎么区分呢?比如你说,“孩子需要刷牙”是妈妈的一种妄想,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真相吗?
lisa:真相,是你当下的真实感受。有一次在我的讲座上也谈到刷牙问题。我问一个妈妈:“孩子不刷牙,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她说:“不刷牙,对牙齿不好。”我连续问了5次同样的问题,她的答案依然如此。最后还是我引导:“你看他不刷牙,你的感觉是不舒服,还是舒服的?”她说:“不舒服。”我说:“是不是着急的、焦虑的、担心的?”她说“是。”
就这么简单,这就是真相,孩子不刷,妈妈很难受,所以妈妈必须让孩子刷牙。
养孩子就是不断揪出妄想的过程。一个妈妈妄想,不喂孩子吃饭,孩子会饿死。另一个妈妈妄想,不控制孩子吃饭,孩子就会把自己撑死。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孩子没有按照妈妈期待的量吃饭,她就难受。
所以,下次你还是觉得非常想要控制孩子刷牙时,你可以对他说:“我要求你刷牙”,但你的理由不是:“你不刷牙,牙齿会坏掉、烂掉,没牙吃不了东西”,而是:“你不刷牙,妈妈很难受,这是妈妈的问题,但请你帮妈妈一下。”
我:那对我之前恐吓女儿刷牙的错误做法,有没有弥补的方法?
lisa:向孩子道歉:“妈妈以前用那么可怕的绘本吓唬你,用各种方法控制你刷牙,侵犯你的界限,这是妈妈的问题,对不起。从今天开始这件事完全由你自己做主,妈妈相信你会拥有健康漂亮的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