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放眼国家发展中长期战略,为国家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本文结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学校自上而下改变英语课程设置,丰富英语课程类型,满足学生多元化外语学习需求,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以项目实施为载体,盘活大学英语课堂,努力探索高职学生外语素质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外语课程设置;支架式教学;高职英语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50-02
1.引言
自1999年起,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三多一改”发展阶段,即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这也标志着高职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2006年教育部发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这是我国第一次确认职业教育是我国一种教育类型。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下,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全球化趋势推动下,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电子商务行业爆发式发展,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各类、各层次经济形式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我国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具有跨国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高职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与社会国际型人才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承担起应有的培养责任。
2.外语素质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应“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也在各个院校不断实践,并取得了一些进步。例如山东省高职院校均在原有通识性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基础上,增开行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ESP)。但必须看到,高职英语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较为陈旧,缺乏理论进修机会,进而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学方法老套。课堂教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英语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也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低落。所以,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常见的一幕就是老师一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课堂互动少,活动参与度低,学习气氛沉闷。学者无精打采,教者垂头丧气。而当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需要使用英语的时候又捉襟见肘,难以将老师所讲的东西应用的实际工作中。
要改变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不理想效果,首先要改变高职英语课程培养模式,摒弃现有英语课非上不可,人人要上的固有观点,自上而下改变英语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再者,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将英语课作为实践课,参考其他专业课成实训内容开展英语教学,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核心,学习西方“行动导向”、“项目引领”等教学方法组织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符合社会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符合国际化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3.外语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山东省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均作为公共必修课程,部分学校开展分级教学,根据学生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但依然没有改变英语课程的必修性质。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为例,我院在2013-2014学年对新生实行分级教学,按照入学成绩划分为A-E五个等级,打破原有行政班级限制,以学院为单位实行混编。考核方式仍未统一纸笔考试,不同等级试卷难度不同。该年度分级教学实验结束后,我院英语教师分析学生情况,认为与传统按行政班级上课并无太大改善,A班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并未有明显提高,在各类英语竞赛中未达到预期成绩。E班学生整体水平较低,但与A班共用同一套教材,开展课堂活动非常困难。因此2014-2015学年度,我院取消原先分级教学方式,恢复行政班教学。我院在英语改革中所遇到的尴尬境地,并不是说分级教学不适用英语人才培养,而是简单的按入学成绩分班,不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注定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的期待。
在此前分级教学出师不利的情况下,我院英语教师在学生中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835份。经过对问卷分析发现,86.9%(726份)的学生希望大学英语课程成为选修课,丰富大学英语课型,如英语听说课、英语视听说课、英语读写课、英语国家概况、职业英语、行业英语、英语过级辅导课程等课程,学校仅规定英语相关课程需要修满的学分数,教师负责提供各门课程的课程介绍和课程要求,学生则根据自己特长、英语能力和对未来的职业定位自由选择课程。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后,我院积极投入改革,首先针对英语课型不足的现状,增设多门选修课,包括英语视听、中西文化影视欣赏、电影学英语、专升本英语等。更多英语相关课程的也将陆续开设,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由最初的公共必修,统一开设,人人必上,改革为多课型开设,学生自愿选择,学分互认(如表3-1)。这样的改革,既可以丰富英语课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又可以控制班级人数,根据教师要求和课型特点设定选课人数。
另外,课型设置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所提供的课程,以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外语素质培养。(如表3-1)从学院的上层设计进行改革,自上而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是实现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4. “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仅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是英语教学有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期待的必要条件,但却远远不是充分条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课堂组织教学模式,盘活课堂才能缩小课堂教学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具备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恰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4.1 “支架”理论概述
“支架”一词始用于公元1300年,原意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维果茨基最早在其心理学理论中引用该词,将其与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助,从而提高认知水平的支持进行类比。教育领域中,“支架”理论概念最早由布鲁纳(Bruner)在1978年提出,逐渐演变成教育心理学中广为认可的概念。佩瑞格依(Peregoy)和伯尔(Boyle)给出如下定义:“在通常意义上,脚手架是一个暂时被竖立起来让工人们站在上面修建房屋用的框架,一旦房屋建好了,脚手架也就被撤走了。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成年人要提高不同的暂时结构和框架,即语言上的脚手架来帮助孩子学习语言,构建有效的交流。”2 “支架式教学”的隐含意义就是教师引导教学,而学习者掌握、构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再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支架式教学同时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即学习者主动学习,前提是学习者认识到所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并能积极从原有知识结构中提取适当图式来“同化”新材料,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应将自身角色转换成“引导者”角色,而不再是充满权威的“传道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将新知识与学生旧知识建立联系;二是提供的支架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4.2 “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支架选取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例如可以采用范例支架,用范例展示代替长篇解释,帮助学生更快捷地达到学习目标;采用问题支架,让学生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借助支架攀升至更高层次的学习;采用策略支架,让学生通过就一定事件对比不同策略和方案,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选定自己的解决方式;采用产品支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见的产品,如一张海报、一份贺卡、一封邮件、一段视频等,通过产品展示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学习成果,激发起内化知识的动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支架,例如:采用文化支架,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让学生领悟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在具备语言运用能力时同时培养出文化包容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采用文体支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语言学习中不同文体进行协作分析,从而实现更好地运用不同文体的语言。
成功采用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要对学生有预先了解,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在某一话题上的已有知识进行评估,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诊断出学生的需要。支架式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是要精心设计支架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支架的难度应该是学生“挑一挑,够得着”的高度,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生使用支架进行语言习得。给出反馈则是教师能够持续运用支架式教学组织课堂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给出诚恳的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与他人的差距,从有助于学生的成功学习行为。给出反馈可以形式多样,例如课堂内的点评,课内任务评价表以及课后的在线交流,教师要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在线交流方式,与学生建立持久的联系,从而方便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反馈。
4.3 “支架式”教学中的评价体系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必须有可靠的评价体系作为检验手段。评价结果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支架的依据,也是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工具。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其中学生评价包括自身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部分包括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以及教师自评。整体评价体系见表4-1。
5.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稳增站、调结构的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发展蓝黄经济和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区发展,对既懂技术又能熟练运用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将大大增加,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外语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需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式,教师需借助“支架式”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从而盘活大学英语课堂,发挥其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只有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和自下而上的课堂改革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外语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余振球.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外语课程设置;支架式教学;高职英语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50-02
1.引言
自1999年起,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三多一改”发展阶段,即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这也标志着高职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2006年教育部发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这是我国第一次确认职业教育是我国一种教育类型。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下,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全球化趋势推动下,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电子商务行业爆发式发展,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各类、各层次经济形式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我国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具有跨国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高职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与社会国际型人才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承担起应有的培养责任。
2.外语素质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应“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也在各个院校不断实践,并取得了一些进步。例如山东省高职院校均在原有通识性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基础上,增开行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ESP)。但必须看到,高职英语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较为陈旧,缺乏理论进修机会,进而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学方法老套。课堂教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英语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也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低落。所以,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常见的一幕就是老师一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课堂互动少,活动参与度低,学习气氛沉闷。学者无精打采,教者垂头丧气。而当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需要使用英语的时候又捉襟见肘,难以将老师所讲的东西应用的实际工作中。
要改变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不理想效果,首先要改变高职英语课程培养模式,摒弃现有英语课非上不可,人人要上的固有观点,自上而下改变英语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再者,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将英语课作为实践课,参考其他专业课成实训内容开展英语教学,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核心,学习西方“行动导向”、“项目引领”等教学方法组织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符合社会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符合国际化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3.外语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山东省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均作为公共必修课程,部分学校开展分级教学,根据学生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但依然没有改变英语课程的必修性质。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为例,我院在2013-2014学年对新生实行分级教学,按照入学成绩划分为A-E五个等级,打破原有行政班级限制,以学院为单位实行混编。考核方式仍未统一纸笔考试,不同等级试卷难度不同。该年度分级教学实验结束后,我院英语教师分析学生情况,认为与传统按行政班级上课并无太大改善,A班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并未有明显提高,在各类英语竞赛中未达到预期成绩。E班学生整体水平较低,但与A班共用同一套教材,开展课堂活动非常困难。因此2014-2015学年度,我院取消原先分级教学方式,恢复行政班教学。我院在英语改革中所遇到的尴尬境地,并不是说分级教学不适用英语人才培养,而是简单的按入学成绩分班,不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注定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的期待。
在此前分级教学出师不利的情况下,我院英语教师在学生中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835份。经过对问卷分析发现,86.9%(726份)的学生希望大学英语课程成为选修课,丰富大学英语课型,如英语听说课、英语视听说课、英语读写课、英语国家概况、职业英语、行业英语、英语过级辅导课程等课程,学校仅规定英语相关课程需要修满的学分数,教师负责提供各门课程的课程介绍和课程要求,学生则根据自己特长、英语能力和对未来的职业定位自由选择课程。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后,我院积极投入改革,首先针对英语课型不足的现状,增设多门选修课,包括英语视听、中西文化影视欣赏、电影学英语、专升本英语等。更多英语相关课程的也将陆续开设,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由最初的公共必修,统一开设,人人必上,改革为多课型开设,学生自愿选择,学分互认(如表3-1)。这样的改革,既可以丰富英语课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又可以控制班级人数,根据教师要求和课型特点设定选课人数。
另外,课型设置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所提供的课程,以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外语素质培养。(如表3-1)从学院的上层设计进行改革,自上而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是实现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4. “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仅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是英语教学有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期待的必要条件,但却远远不是充分条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课堂组织教学模式,盘活课堂才能缩小课堂教学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具备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恰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4.1 “支架”理论概述
“支架”一词始用于公元1300年,原意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维果茨基最早在其心理学理论中引用该词,将其与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助,从而提高认知水平的支持进行类比。教育领域中,“支架”理论概念最早由布鲁纳(Bruner)在1978年提出,逐渐演变成教育心理学中广为认可的概念。佩瑞格依(Peregoy)和伯尔(Boyle)给出如下定义:“在通常意义上,脚手架是一个暂时被竖立起来让工人们站在上面修建房屋用的框架,一旦房屋建好了,脚手架也就被撤走了。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成年人要提高不同的暂时结构和框架,即语言上的脚手架来帮助孩子学习语言,构建有效的交流。”2 “支架式教学”的隐含意义就是教师引导教学,而学习者掌握、构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再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支架式教学同时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即学习者主动学习,前提是学习者认识到所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并能积极从原有知识结构中提取适当图式来“同化”新材料,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应将自身角色转换成“引导者”角色,而不再是充满权威的“传道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将新知识与学生旧知识建立联系;二是提供的支架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4.2 “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支架选取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例如可以采用范例支架,用范例展示代替长篇解释,帮助学生更快捷地达到学习目标;采用问题支架,让学生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借助支架攀升至更高层次的学习;采用策略支架,让学生通过就一定事件对比不同策略和方案,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选定自己的解决方式;采用产品支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见的产品,如一张海报、一份贺卡、一封邮件、一段视频等,通过产品展示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学习成果,激发起内化知识的动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支架,例如:采用文化支架,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让学生领悟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在具备语言运用能力时同时培养出文化包容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采用文体支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语言学习中不同文体进行协作分析,从而实现更好地运用不同文体的语言。
成功采用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要对学生有预先了解,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在某一话题上的已有知识进行评估,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诊断出学生的需要。支架式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是要精心设计支架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支架的难度应该是学生“挑一挑,够得着”的高度,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生使用支架进行语言习得。给出反馈则是教师能够持续运用支架式教学组织课堂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给出诚恳的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与他人的差距,从有助于学生的成功学习行为。给出反馈可以形式多样,例如课堂内的点评,课内任务评价表以及课后的在线交流,教师要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在线交流方式,与学生建立持久的联系,从而方便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反馈。
4.3 “支架式”教学中的评价体系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必须有可靠的评价体系作为检验手段。评价结果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支架的依据,也是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工具。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其中学生评价包括自身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部分包括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以及教师自评。整体评价体系见表4-1。
5.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稳增站、调结构的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发展蓝黄经济和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区发展,对既懂技术又能熟练运用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将大大增加,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外语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需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式,教师需借助“支架式”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从而盘活大学英语课堂,发挥其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只有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和自下而上的课堂改革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外语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余振球.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