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上玲是广西防城港市实行瓦缸养殖青蟹的首创人。她的创业故事,耐人寻味。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于广西防城北部湾茅尾海域边上的一个小山村。早年间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单位经济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辞职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呗”,她说。辞职后的最初几年,她尝试做过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时赚时亏,生活仍入不敷出。
聚会上听到青蟹养殖
海边人常说靠海吃海,小本生意没有起色,曾上玲就跟别人干起了养殖。鳁鱼、鳄鱼、龟、鳖,只要想得到的,她都养过。可作坊式的养殖,规模小,成本大,利润低,曾上玲的生意总是难以为继。
为什么养了这么多却养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当她发愁的时候,她发现提倡吃生态食品、绿色食物的声音越来越多了,一时间她恍然大悟,“也许是海水养殖过分依赖饲料和药物了。”过后,曾上玲看准了一条路——生态养殖。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3年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无意中听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有原生态养殖青蟹的养殖场。朋友们随口说说就过了,可曾上玲却放在了心上。没多久,她便约朋友专程前往浙江、福建参观,这期间,他们看到了一家养殖场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
曾上玲意识到这种方法很适合地处沿海、红树林面积分布广的防城港市,而且发展青蟹养殖非常有市场前景。红树林为沿海海域多种鱼类和附生物提供了丰富饵料和栖息地,在红树林里养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的小型鱼、虾、蟹、贝等低值海洋生态资源作为饵料,加快青蟹的生长;同时,养殖环境也非常清洁,是一种纯天然的养殖方法,能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后是成活率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养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残杀,也有利于病害的防治,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寻求的生态海水养殖方法吗?曾上玲为此欣喜若狂,如获至宝。
逐渐摸索出养殖门道
这一次养殖,曾上玲不是匆忙开始,而是做足了功课。
参观回来后,曾上玲先是沿着北部湾海岸线所有的红树林滩涂进行详细考察,整整走了3个月。此外,她请了好几个专家,对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的方法进行反复论证。最后,她发现此法有两个弊病:一是用水泥铸缸,需要大量的水泥、沙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经海水侵蚀后容易损坏,损坏后淤塞海域,将来清理需要花费相当一笔资金。于是,她想改用塑料桶养殖,但经海水浸泡后的塑料桶硬化、发臭,会污染环境,与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初衷背道而驰。
用瓦缸养殖行不行?抱着再试一试的想法,曾上玲再次咨询了专家,在得到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后,她立刻着手,亲自设计瓦缸并送到陶瓷厂定做。
3000个瓦缸,每个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个月里,曾上玲几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问题就请教专家。“涨潮的时候才能喂食,提前喂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里就容易滋生细菌”,现在曾上玲说起养蟹头头是道,而这些经验都是她一次次摸索和总结出来的。
当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时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终于成功了。
抓住机会坚持到底
按规划,每亩红树林放置瓦缸600个,3万多个瓦缸仅占红树林面积50多亩,仍有250亩红树林闲置。为扩大规模,2009年夏天,曾上玲想出一个大胆的办法——成立合作社,成员侧重倾向当地村民尤其是妇女。经过将近一年的挨家逐户上门、反复向村民宣传红树林瓦缸养殖青蟹的发展前景,她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2010年初,合作社吸引了江山鄉潭西村29名村民(其中妇女14人)加入,并正式取名为“防城区江山乡润丰绿色生态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发展社员36名,共筹集资金628.8万元。目前,合作社青蟹养殖已发展到5万多个瓦缸,养殖面积扩至90亩。
如今的曾上玲,已经成为防城港市养蟹的女强人,年总收入500多万元。她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户从事青蟹养殖,户均年收入七八万元。
回想起自己的创业故事,曾上玲很感慨:“其实身边有很多商机,有些信息别人随口说说,过了就过了,我就没把它放过。”曾上玲说,女性想创业,不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场上的有心人,“发现机会很容易 ,抓住并坚持做就很难。认准目标、克服困难,成功其实没有那么难。”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于广西防城北部湾茅尾海域边上的一个小山村。早年间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单位经济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辞职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呗”,她说。辞职后的最初几年,她尝试做过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时赚时亏,生活仍入不敷出。
聚会上听到青蟹养殖
海边人常说靠海吃海,小本生意没有起色,曾上玲就跟别人干起了养殖。鳁鱼、鳄鱼、龟、鳖,只要想得到的,她都养过。可作坊式的养殖,规模小,成本大,利润低,曾上玲的生意总是难以为继。
为什么养了这么多却养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当她发愁的时候,她发现提倡吃生态食品、绿色食物的声音越来越多了,一时间她恍然大悟,“也许是海水养殖过分依赖饲料和药物了。”过后,曾上玲看准了一条路——生态养殖。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3年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无意中听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有原生态养殖青蟹的养殖场。朋友们随口说说就过了,可曾上玲却放在了心上。没多久,她便约朋友专程前往浙江、福建参观,这期间,他们看到了一家养殖场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
曾上玲意识到这种方法很适合地处沿海、红树林面积分布广的防城港市,而且发展青蟹养殖非常有市场前景。红树林为沿海海域多种鱼类和附生物提供了丰富饵料和栖息地,在红树林里养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的小型鱼、虾、蟹、贝等低值海洋生态资源作为饵料,加快青蟹的生长;同时,养殖环境也非常清洁,是一种纯天然的养殖方法,能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后是成活率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养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残杀,也有利于病害的防治,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寻求的生态海水养殖方法吗?曾上玲为此欣喜若狂,如获至宝。
逐渐摸索出养殖门道
这一次养殖,曾上玲不是匆忙开始,而是做足了功课。
参观回来后,曾上玲先是沿着北部湾海岸线所有的红树林滩涂进行详细考察,整整走了3个月。此外,她请了好几个专家,对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的方法进行反复论证。最后,她发现此法有两个弊病:一是用水泥铸缸,需要大量的水泥、沙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经海水侵蚀后容易损坏,损坏后淤塞海域,将来清理需要花费相当一笔资金。于是,她想改用塑料桶养殖,但经海水浸泡后的塑料桶硬化、发臭,会污染环境,与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初衷背道而驰。
用瓦缸养殖行不行?抱着再试一试的想法,曾上玲再次咨询了专家,在得到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后,她立刻着手,亲自设计瓦缸并送到陶瓷厂定做。
3000个瓦缸,每个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个月里,曾上玲几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问题就请教专家。“涨潮的时候才能喂食,提前喂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里就容易滋生细菌”,现在曾上玲说起养蟹头头是道,而这些经验都是她一次次摸索和总结出来的。
当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时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终于成功了。
抓住机会坚持到底
按规划,每亩红树林放置瓦缸600个,3万多个瓦缸仅占红树林面积50多亩,仍有250亩红树林闲置。为扩大规模,2009年夏天,曾上玲想出一个大胆的办法——成立合作社,成员侧重倾向当地村民尤其是妇女。经过将近一年的挨家逐户上门、反复向村民宣传红树林瓦缸养殖青蟹的发展前景,她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2010年初,合作社吸引了江山鄉潭西村29名村民(其中妇女14人)加入,并正式取名为“防城区江山乡润丰绿色生态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发展社员36名,共筹集资金628.8万元。目前,合作社青蟹养殖已发展到5万多个瓦缸,养殖面积扩至90亩。
如今的曾上玲,已经成为防城港市养蟹的女强人,年总收入500多万元。她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户从事青蟹养殖,户均年收入七八万元。
回想起自己的创业故事,曾上玲很感慨:“其实身边有很多商机,有些信息别人随口说说,过了就过了,我就没把它放过。”曾上玲说,女性想创业,不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场上的有心人,“发现机会很容易 ,抓住并坚持做就很难。认准目标、克服困难,成功其实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