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以重化工产业主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因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资源压力和气候压力。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通过构建模型说明高碳能源的经济结构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并对中国经济低碳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 高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34-02
一、低碳經济的提出及定义
1.低碳经济的提出。“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只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乃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8年l2月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2.低碳经济的定义。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各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
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鲍健强等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刘细良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低消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而言,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电力中,水电比例只有20%左右,“高碳”的火电比例高达77%以上。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仍将对环境构成潜在巨大的威胁。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的高碳消费特征,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倾向。资料显示,1998年—2008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8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5%。因此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这就是所谓的高碳经济,是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相对立。高碳经济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高碳能源的经济结构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力图建立一个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视为常量的一个简单的经济总量模型,意图在于用简洁明了的形式揭露高碳经济增长的实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理论依据。
之所以随着含碳能源的不断使用,出现经济总量负增长、甚至是急速下跌,就是因为高碳能源的使用会通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最终伤害经济总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临界,就会出现经济总量下跌,在假设碳能源的储备为无限量时,甚至可能会出现经济总量最后积累为零,也就是整个经济体出现崩溃。
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随着工业重化工化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不断增长。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加大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就相当于GDP的7%~20%,未来可能更大,如果不能改变这种高碳的能源消费结构,最终将导致GDP总量最后积累为零,甚至是整个经济体出现崩溃。
要想摆脱这一增长方式,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碳能源的使用,也就是将使用碳能源所造成的对经济总量的损失从整个经济系统中消失,这样就能实现经济总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普及低碳理念,建设低碳性社会。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先从消费者入手,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使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成为行为准则,引导公众消费低碳产品,从而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我国是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上发达国家近几年把高能耗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个重大的挑战,中国应以全球发展低碳产业为契机,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必然选择。
3.发展低碳技术,提供能源效率。一半以上碳排放量的减少将来自有效的能效措施。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紙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比较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我国应不断提高在民用建筑、商业和公共事业建设方面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等。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其低碳技术,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
参考文献:
1.任立.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2009(2)
2.朱松丽.英国的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金融经济,
2005(5)
3.文胡一芝.探寻低碳发展.中国面临挑战—金融经济(市场版),2009(12)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2005(11)
5.鲍富健等.低碳经济: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4)
6.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光明日报,2009.4
(作者单位:上海震旦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124)
(责编:吕尚)
关键词:低碳经济 高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34-02
一、低碳經济的提出及定义
1.低碳经济的提出。“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只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乃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8年l2月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2.低碳经济的定义。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各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
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鲍健强等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刘细良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低消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而言,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电力中,水电比例只有20%左右,“高碳”的火电比例高达77%以上。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仍将对环境构成潜在巨大的威胁。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的高碳消费特征,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倾向。资料显示,1998年—2008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8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5%。因此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这就是所谓的高碳经济,是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相对立。高碳经济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高碳能源的经济结构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力图建立一个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视为常量的一个简单的经济总量模型,意图在于用简洁明了的形式揭露高碳经济增长的实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理论依据。
之所以随着含碳能源的不断使用,出现经济总量负增长、甚至是急速下跌,就是因为高碳能源的使用会通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最终伤害经济总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临界,就会出现经济总量下跌,在假设碳能源的储备为无限量时,甚至可能会出现经济总量最后积累为零,也就是整个经济体出现崩溃。
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随着工业重化工化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不断增长。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加大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就相当于GDP的7%~20%,未来可能更大,如果不能改变这种高碳的能源消费结构,最终将导致GDP总量最后积累为零,甚至是整个经济体出现崩溃。
要想摆脱这一增长方式,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碳能源的使用,也就是将使用碳能源所造成的对经济总量的损失从整个经济系统中消失,这样就能实现经济总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普及低碳理念,建设低碳性社会。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先从消费者入手,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使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成为行为准则,引导公众消费低碳产品,从而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我国是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上发达国家近几年把高能耗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个重大的挑战,中国应以全球发展低碳产业为契机,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必然选择。
3.发展低碳技术,提供能源效率。一半以上碳排放量的减少将来自有效的能效措施。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紙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比较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我国应不断提高在民用建筑、商业和公共事业建设方面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等。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其低碳技术,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
参考文献:
1.任立.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2009(2)
2.朱松丽.英国的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金融经济,
2005(5)
3.文胡一芝.探寻低碳发展.中国面临挑战—金融经济(市场版),2009(12)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2005(11)
5.鲍富健等.低碳经济: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4)
6.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光明日报,2009.4
(作者单位:上海震旦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124)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