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应试教育就像加工厂,所有产品——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合格品,而那些有特点、有个性、性格突出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次品或是废品。而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正像《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会质疑、释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知识,引发学生自主质疑,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至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率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一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呢?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改变教师的“个人表演”,强调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古希腊曾有一位学者说过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两个人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两个人交换,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说明了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以往,我们总是把教学看做是教师“个人表演”的活动,学生只是观众,所谓的课堂行为成了教师的讲台独白,根本没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新课程把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把课堂看成学习的共同体,强调教学不是一种单向付出,而是一种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对话的民主关系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分享智慧、彼此对话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九》中的“阿姨原来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下几个气球”?列式为“15-9=()”这节新课时,我没有急着把方法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四人小组探讨交流,最后向全班汇报:
生1:我是数出来的:
①1,2,3……9拿走9个,1,2,3,4,5,6,剩下6个气球。
②一个一个地数圆片。
生2:我是摆出来的:
①先从10根小棒里面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所以15-9=6。
②从15根小棒里面,先把5根去掉,再从10里面拿走4根,剩下的就是6根。所以15-9=6。
生3:我是通过算出来的。(师着重让学生说出算理,再加以肯定。)
①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 6=15,所以15-9=6。
②把15分成10和5,先用10-9=1,再用1 5=6,所以15-9=6……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比较,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讨论的机会,教师为他们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好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善意对待上课“多嘴”的学生
传统课堂上,应试教育观念强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突发性的发问,往往采用“泼冷水”浇熄的办法。我任教两个班的数学,其中有一个班的学生非常活跃。每当上课我讲到他们感兴趣的题目时,或者是他们掌握得比较好时,就会一下子兴奋起来。此时的教室里非常活跃,假如有校领导检查,肯定认为这个班的纪律太乱。这个时候我必须大声喊叫才能使活跃的气氛平静下来。因为平时上课我喜欢让孩子们活跃一点,可是往往提了一个问题,有的孩子非常有自制力举着手等老师叫他回答;可有的孩子边举手边喊“老师叫我”;更有的孩子等不及了自己站起来就抢着说;没有叫到的孩子还会唉声叹气。特别是我班的几个男孩子,老爱“多嘴”。你报口算题时,他一下子就说出答案;你提问刚完,他就站起来抢着说开了……下课后,我总是生气地对他们几个说“你们太没有礼貌了,一点纪律观念也没有,以后不准这样”。可是他们却振振有词:“电视里有好多节目在比赛时,都要抢着说,如不抢着说,你就没有机会得冠军了。所以上课我抢着说,生怕我的答案让别人说了。”仔细一想,他们说的也有道理啊!联系新课程我想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学生上课“多嘴”现象也可以使学生自我的个性得到张扬吧。因为这时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多嘴”,这是学生直觉、顿悟、灵感而产生的创造性思维。事实上,许多科学上的猜想都是被采用这种处理偶发事件方法的教师所培育出的学生们证实的。因此,教师不能再继续泼浇灭智慧火花的冷水了,一定要积极地去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把,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创造性的氛围:表明自己的态度,认可他们的求知好奇心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去开展自己倍感兴趣的活动,支持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激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会质疑、释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知识,引发学生自主质疑,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至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率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一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呢?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改变教师的“个人表演”,强调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古希腊曾有一位学者说过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两个人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两个人交换,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说明了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以往,我们总是把教学看做是教师“个人表演”的活动,学生只是观众,所谓的课堂行为成了教师的讲台独白,根本没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新课程把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把课堂看成学习的共同体,强调教学不是一种单向付出,而是一种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对话的民主关系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分享智慧、彼此对话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九》中的“阿姨原来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下几个气球”?列式为“15-9=()”这节新课时,我没有急着把方法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四人小组探讨交流,最后向全班汇报:
生1:我是数出来的:
①1,2,3……9拿走9个,1,2,3,4,5,6,剩下6个气球。
②一个一个地数圆片。
生2:我是摆出来的:
①先从10根小棒里面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所以15-9=6。
②从15根小棒里面,先把5根去掉,再从10里面拿走4根,剩下的就是6根。所以15-9=6。
生3:我是通过算出来的。(师着重让学生说出算理,再加以肯定。)
①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 6=15,所以15-9=6。
②把15分成10和5,先用10-9=1,再用1 5=6,所以15-9=6……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比较,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讨论的机会,教师为他们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好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善意对待上课“多嘴”的学生
传统课堂上,应试教育观念强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突发性的发问,往往采用“泼冷水”浇熄的办法。我任教两个班的数学,其中有一个班的学生非常活跃。每当上课我讲到他们感兴趣的题目时,或者是他们掌握得比较好时,就会一下子兴奋起来。此时的教室里非常活跃,假如有校领导检查,肯定认为这个班的纪律太乱。这个时候我必须大声喊叫才能使活跃的气氛平静下来。因为平时上课我喜欢让孩子们活跃一点,可是往往提了一个问题,有的孩子非常有自制力举着手等老师叫他回答;可有的孩子边举手边喊“老师叫我”;更有的孩子等不及了自己站起来就抢着说;没有叫到的孩子还会唉声叹气。特别是我班的几个男孩子,老爱“多嘴”。你报口算题时,他一下子就说出答案;你提问刚完,他就站起来抢着说开了……下课后,我总是生气地对他们几个说“你们太没有礼貌了,一点纪律观念也没有,以后不准这样”。可是他们却振振有词:“电视里有好多节目在比赛时,都要抢着说,如不抢着说,你就没有机会得冠军了。所以上课我抢着说,生怕我的答案让别人说了。”仔细一想,他们说的也有道理啊!联系新课程我想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学生上课“多嘴”现象也可以使学生自我的个性得到张扬吧。因为这时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多嘴”,这是学生直觉、顿悟、灵感而产生的创造性思维。事实上,许多科学上的猜想都是被采用这种处理偶发事件方法的教师所培育出的学生们证实的。因此,教师不能再继续泼浇灭智慧火花的冷水了,一定要积极地去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把,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创造性的氛围:表明自己的态度,认可他们的求知好奇心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去开展自己倍感兴趣的活动,支持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激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