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本文从人文的角度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班级文化 管理 学生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学生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制度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班级“软文化”的主体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精神振作,身心愉悦,人与人之间紧密团结,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班集体与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班级文化最大可能地成为了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本文从人文的角度对班级文化建设作以阐述:
一、建立班级自主管理模式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就是逐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职务,担任能发挥作用和自我满意的角色;发挥、发现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学会在自主管理中相互合作,协商和民主评议,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解决集体生活的各种矛盾中,使集体和每个学生都得到成长。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形成:(以现在我所任教的班为例)以民主投票和競争上岗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自我推荐和老师推荐作简单的演讲,再由同学做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从全班55位学生中选出威信最高的5位作为班长,在这五位班长中,选取能力最强的一位为副班主任。班主任和班长经过讨论,按班内的实际情况在全班中设立各部门来细致分班务,分成几个类别,有学习类、服务类、行为规范类以及活动类。每个类别都分有各种职务,学习类设有课前阅读队长、各科科代表、学科组长、读书检查组长、图书管理员;服务类设有窗长、清洁小组长、讲坛卫士、劳动委员、美容大王、眼保健操委员、节能大使、排队队长以及营养大使。行为规范类设有安全监督员、仪表检查员、中午托管队长。活动类设有宣传小组、文娱委员。岗位设定后,先让学生们自愿报名,通过演讲、投票,以及班长和老师的合理调配下,全班55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岗位,实施全员上岗制度,达到“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在老师指导和全体同学的参与下,各部门经过讨论确立本部门的具体职责,日后再根据班务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以同职的班委为纬,以同职5位班委为经的一张“全员管理网”,网上的每一个结点就代表一个同学,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建立共同协作、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二、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掌握科学研究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班级中形成探索与研究问题的良好氛围。创新实践活动是少年儿童快乐的天地,创造的舞台和成才的摇篮。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造的遐想得以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能力大大提高。如何在实践活动中使创新性、时代性与少年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谐统一起来,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大力开展体验教育活动
体验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学生只有在自我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升华之中才能形成体验,所以儿童的体验重在自我感受。帮助儿童去多见多闻,创造条件让他们“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是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的前提。双休日我积极发动学生到社会上参观访问,领略家乡的风光,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带来的不同感受。家庭生活中,学生细心地做了爸爸妈妈的小跟班,体验到父母的艰辛,理解、体谅父母。在多见多闻中,学生感受一次比一次加深,大大调动了参加体验教育的积极性。
当然体验活动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学生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反复感悟,一次又一次重复经验,在体验中成长,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活动过程中学生自组活动小组,自选模拟角色、自定活动内容、自制活动方案、自办成果展览,大家了解了一些知识,懂得了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本领。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实践中感受最深刻,实践中体验最到位。
通过开展体验教育活动,打破了学生对创新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学生认识到创造不仅仅体现在科技制作、科学发明上,不只表现在成绩优秀的同学身上,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创造良机,人人有创新潜能。
(二)充分发挥“雏鹰争星”的激励作用
雏鹰争星活动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最佳载体。争当雏鹰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争星中主动出击、主动进取,在获星激励下激发创造热情,在丰富多彩的争星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实践,从而在进步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争当“环保星”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各自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大家除了坚持在校园里拣纸屑,维护环境整洁,还在班中开展了环保知识竞赛,并且成了生活中的环保宣传员。学生还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了河道污染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小报告及环保设想,争星过程中学生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新探究的好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快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健康地成长。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实现这一目标,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对自己未来事业的成功始终充满信心,敢于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通过有效利用社会的条件和与他人的合作,去赢得合理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把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信心和成功心态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具体措施:
(一)优化组合
纵向上实行“异质分组”,建立学习合作小组。其做法是:把全班学生按智能和学业成绩,分成六个层次,再从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合作小组,共6个小组。小组中,学生个性不同,能力上、学业上各层次都有,开展合作学习时,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横向上实行“同质分组”,组成竞赛小组。具体做法是:把各学习合作小组中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大的竞赛组,共6个组。再在每一竞赛组内,又分成3个小竞赛组,每3人一个组。竞赛便在這3人竞赛小组内展开。由于是同质分组,竞赛中目标明确,实现赶超的现实性强,这种竞赛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力等情况,在学习合作小组内尽量做到性格、特长的多样化,以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和互补性人际交往、互动的形成;在竞赛组里的学生,要考虑各方面的可比性。
(二)合作竞赛
在学生个人间,进行的是同质竞赛,即属于同一竞赛小组中3名学生之间开展学习比赛、品德和行为表现比赛。由于处于同一层次,相互间的差距很小,且竞赛的项目和内容又是全方位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由于实行的是竞赛分组的动态管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从而形成了“小目标、小步子、不断进步”的良性态势,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不断强化学生“我也能行!”“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成功者的心态。
异质学习小组间也进行同质的竞赛。在这种竞赛中,把个人间比赛的得分计入小组成绩,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为小组的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作为主人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这种竞赛中,小组内部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互帮互助的合作风气,一方面,每个人会努力地为集体的荣誉尽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小组中的成员都会为小组的胜利,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推进整个班级的进步。
因此,在小组中实现了竞赛与合作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成功心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合理量化
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学业成绩(作业情况、平时测验和检查、阶段性检测、期终考试、各种竞赛成绩等)、行为表现、社会实践等内容,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细则。由学习合作小组组长和各班委负责具体的评分工作。
竞赛过程实行动态管理。竞赛小组每学期在其所在的层次内进行一次调整,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调整其所在的竞赛小组;全班性的分层与分组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以便保持组、层的相对同质性。这种动态的管理,一方面保证了竞赛的“可比性”,维持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另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形成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就会有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呈现在他面前的激励机制,形成了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导向,引导他不断进步,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良好状态。
(四)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是强化原则的一个重要要求,班级管理中运用竞赛合作的方法时,及时进行反馈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是面向学生、班级集体的反馈。这种类型的反馈分为三个层次:每星期进行一次,把一个星期以来的竞赛得分情况向全班学生公布;每月一次,对优胜小组和进步明显的学生个人进行奖励、表彰。二是面向家长的反馈。每月的评比、每学期的评比结果出来以后,给进步明显的学生家长发喜报,通过喜报形式与家长沟通。及时的反馈旨在形成一个有利的强化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让学生学会沟通、相处
(一)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互动
首先,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为此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交往中自然要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进行归因,并形成一定的印象。
其次,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的强烈、敏感。他们力求维持这种体验,也希望别人的言行符合他们这种要求。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他们就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尊重学生不但要把他们当作有价值的人看待,还要把这种尊重表达出来,让对方察觉到。这可以通过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经验;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来实现。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
1.确立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成员具有统一的目标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和思想基础,对共同目标的追求能保持他们行为上的一致。教师在指导制定班级发展目标时要把社会要求、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协调起来。使学生的目标在集体得以实现,并能用集体的目标调节自己的行为。
2.改善班级中的沟通渠道。班级中的沟通渠道很多,教师可通过加强课堂的双向和平行沟通方式、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总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们携起手来,领导学生们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美好的心灵,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实践证明,优美的班级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责任编辑:蓝天)
关键词:班级文化 管理 学生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学生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制度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班级“软文化”的主体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精神振作,身心愉悦,人与人之间紧密团结,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班集体与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班级文化最大可能地成为了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本文从人文的角度对班级文化建设作以阐述:
一、建立班级自主管理模式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就是逐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职务,担任能发挥作用和自我满意的角色;发挥、发现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学会在自主管理中相互合作,协商和民主评议,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解决集体生活的各种矛盾中,使集体和每个学生都得到成长。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形成:(以现在我所任教的班为例)以民主投票和競争上岗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自我推荐和老师推荐作简单的演讲,再由同学做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从全班55位学生中选出威信最高的5位作为班长,在这五位班长中,选取能力最强的一位为副班主任。班主任和班长经过讨论,按班内的实际情况在全班中设立各部门来细致分班务,分成几个类别,有学习类、服务类、行为规范类以及活动类。每个类别都分有各种职务,学习类设有课前阅读队长、各科科代表、学科组长、读书检查组长、图书管理员;服务类设有窗长、清洁小组长、讲坛卫士、劳动委员、美容大王、眼保健操委员、节能大使、排队队长以及营养大使。行为规范类设有安全监督员、仪表检查员、中午托管队长。活动类设有宣传小组、文娱委员。岗位设定后,先让学生们自愿报名,通过演讲、投票,以及班长和老师的合理调配下,全班55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岗位,实施全员上岗制度,达到“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在老师指导和全体同学的参与下,各部门经过讨论确立本部门的具体职责,日后再根据班务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以同职的班委为纬,以同职5位班委为经的一张“全员管理网”,网上的每一个结点就代表一个同学,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建立共同协作、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二、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掌握科学研究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班级中形成探索与研究问题的良好氛围。创新实践活动是少年儿童快乐的天地,创造的舞台和成才的摇篮。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造的遐想得以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能力大大提高。如何在实践活动中使创新性、时代性与少年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谐统一起来,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大力开展体验教育活动
体验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学生只有在自我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升华之中才能形成体验,所以儿童的体验重在自我感受。帮助儿童去多见多闻,创造条件让他们“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是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的前提。双休日我积极发动学生到社会上参观访问,领略家乡的风光,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带来的不同感受。家庭生活中,学生细心地做了爸爸妈妈的小跟班,体验到父母的艰辛,理解、体谅父母。在多见多闻中,学生感受一次比一次加深,大大调动了参加体验教育的积极性。
当然体验活动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学生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反复感悟,一次又一次重复经验,在体验中成长,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活动过程中学生自组活动小组,自选模拟角色、自定活动内容、自制活动方案、自办成果展览,大家了解了一些知识,懂得了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本领。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实践中感受最深刻,实践中体验最到位。
通过开展体验教育活动,打破了学生对创新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学生认识到创造不仅仅体现在科技制作、科学发明上,不只表现在成绩优秀的同学身上,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创造良机,人人有创新潜能。
(二)充分发挥“雏鹰争星”的激励作用
雏鹰争星活动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最佳载体。争当雏鹰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争星中主动出击、主动进取,在获星激励下激发创造热情,在丰富多彩的争星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实践,从而在进步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争当“环保星”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各自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大家除了坚持在校园里拣纸屑,维护环境整洁,还在班中开展了环保知识竞赛,并且成了生活中的环保宣传员。学生还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了河道污染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小报告及环保设想,争星过程中学生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新探究的好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快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健康地成长。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实现这一目标,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对自己未来事业的成功始终充满信心,敢于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通过有效利用社会的条件和与他人的合作,去赢得合理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把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信心和成功心态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具体措施:
(一)优化组合
纵向上实行“异质分组”,建立学习合作小组。其做法是:把全班学生按智能和学业成绩,分成六个层次,再从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合作小组,共6个小组。小组中,学生个性不同,能力上、学业上各层次都有,开展合作学习时,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横向上实行“同质分组”,组成竞赛小组。具体做法是:把各学习合作小组中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大的竞赛组,共6个组。再在每一竞赛组内,又分成3个小竞赛组,每3人一个组。竞赛便在這3人竞赛小组内展开。由于是同质分组,竞赛中目标明确,实现赶超的现实性强,这种竞赛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力等情况,在学习合作小组内尽量做到性格、特长的多样化,以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和互补性人际交往、互动的形成;在竞赛组里的学生,要考虑各方面的可比性。
(二)合作竞赛
在学生个人间,进行的是同质竞赛,即属于同一竞赛小组中3名学生之间开展学习比赛、品德和行为表现比赛。由于处于同一层次,相互间的差距很小,且竞赛的项目和内容又是全方位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由于实行的是竞赛分组的动态管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从而形成了“小目标、小步子、不断进步”的良性态势,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不断强化学生“我也能行!”“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成功者的心态。
异质学习小组间也进行同质的竞赛。在这种竞赛中,把个人间比赛的得分计入小组成绩,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为小组的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作为主人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这种竞赛中,小组内部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互帮互助的合作风气,一方面,每个人会努力地为集体的荣誉尽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小组中的成员都会为小组的胜利,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推进整个班级的进步。
因此,在小组中实现了竞赛与合作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成功心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合理量化
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学业成绩(作业情况、平时测验和检查、阶段性检测、期终考试、各种竞赛成绩等)、行为表现、社会实践等内容,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细则。由学习合作小组组长和各班委负责具体的评分工作。
竞赛过程实行动态管理。竞赛小组每学期在其所在的层次内进行一次调整,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调整其所在的竞赛小组;全班性的分层与分组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以便保持组、层的相对同质性。这种动态的管理,一方面保证了竞赛的“可比性”,维持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另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形成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就会有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呈现在他面前的激励机制,形成了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导向,引导他不断进步,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良好状态。
(四)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是强化原则的一个重要要求,班级管理中运用竞赛合作的方法时,及时进行反馈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是面向学生、班级集体的反馈。这种类型的反馈分为三个层次:每星期进行一次,把一个星期以来的竞赛得分情况向全班学生公布;每月一次,对优胜小组和进步明显的学生个人进行奖励、表彰。二是面向家长的反馈。每月的评比、每学期的评比结果出来以后,给进步明显的学生家长发喜报,通过喜报形式与家长沟通。及时的反馈旨在形成一个有利的强化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让学生学会沟通、相处
(一)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互动
首先,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为此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交往中自然要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进行归因,并形成一定的印象。
其次,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的强烈、敏感。他们力求维持这种体验,也希望别人的言行符合他们这种要求。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他们就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尊重学生不但要把他们当作有价值的人看待,还要把这种尊重表达出来,让对方察觉到。这可以通过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经验;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来实现。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
1.确立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成员具有统一的目标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和思想基础,对共同目标的追求能保持他们行为上的一致。教师在指导制定班级发展目标时要把社会要求、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协调起来。使学生的目标在集体得以实现,并能用集体的目标调节自己的行为。
2.改善班级中的沟通渠道。班级中的沟通渠道很多,教师可通过加强课堂的双向和平行沟通方式、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总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们携起手来,领导学生们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美好的心灵,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实践证明,优美的班级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责任编辑: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