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借着改革的春风,异彩纷呈,着实让人兴奋。当我们沉浸在这些美景,欣喜振奋时,有些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语言文字的训练少了,一些花哨的、非语文的东西大量涌入了课堂,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本真。笔者认为: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应先为语文课堂“瘦身”。
去掉肤浅的质疑
语文课改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是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能很快将学生吸引到课文的内容上来,而且学生也能提出一些问题来。但是,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也应把握时机,而不是一读课文题目就放手让学生质疑。我有幸聆听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课,这些教师的课堂,几乎都将读题——质疑当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结果学生大都是围绕课题提了一些重复的或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的问题,而且整堂课下来这些问题解决的没几个。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问难,就应该先让学生深读课文,在读文中发现难点、疑点,而仅靠一个文题就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的做法,在课堂上是不可取的。
省去逐段的指读
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引起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笔者通过听课,发现不少教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刚走进文本就逐段指名让学生读课文,这样每人读一段,表面上看是在培养学生的个体朗读能力,实际上呢?学生由于对课文的陌生,导致读错字的、断句不适当的还真不少,而没点到名的学生就只能坐着耗时间。
课堂上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和技巧有很多的方法,但前提必须是学生能熟读课文。因此,教师应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指导,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读。而在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只能让学生对重点语段做示范或检验性指读,应让更多的学生去自主体验朗读的乐趣。
筛掉多余的课件
近几年,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多媒体课件确实好,通过它的描述与演示,引入了众多的课外信息,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彻底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苍白无力。但是,课件也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将课堂变成展示课件的舞台。
其实,教学媒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本身就是最鲜活的教学媒体,教材是最丰富的学习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媒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教材为本,重点放在语言和语文技能的训练上。而在教学中,教师把多媒体课件当成法宝,用它代替文本,代替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语言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运用课件,一定要经过筛选,用到点上。
舍弃虚有的讨论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实,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教学精神,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未必体现在每一节课的多个环节中。在平时的听课中,笔者发现,在很多的语文课上,几乎都有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更有甚者整堂课竟组织了好几次讨论。乍看,还真是好,落实了新理念,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再作深入研究,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课堂教学中,对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但那种一味追求课堂的华丽,而不顾实效的走马观花式的讨论应舍弃。
删掉低效的扮演
课堂上的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特别在低年级更是屡见不鲜。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有不少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文本内容,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但这种角色扮演的文本对象也应做好选择,不是每课都可以用的,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我前不久听了二年级的一堂课,课文里面有几句人物简短的对话,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后,就喊几名学生上讲台扮演人物对话,结果,上台的学生只是照背了这几句,这种低效的机械式的角色扮演,笔者不敢恭维。
摆正偏激的创新
“课改”以来,创新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课堂目标。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更是将创新当成了取胜的法宝,课文内容还没弄懂就急于让学生谈自己的独特看法,学生说得越奇得到的掌声就越大。学生有创新性的思维,固然是好的,但前提是这种创新不能有错,不能脱离文本和实际,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误入歧途,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创新,把创新的位置摆正,正确引导学生创新。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想法一定要明确指出,不能含糊其辞,不作评价。另外,对于创新,要运用恰当,没有必要每课必用,一定要把创新的位置摆正。
现在,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那么,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应该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彻底领悟新的理念,更应该重新审视当今的课堂,把一些非语文的东西,一些误解新理念的行为彻底赶出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多一些实在,真正为语文课堂“瘦身”。
去掉肤浅的质疑
语文课改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是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能很快将学生吸引到课文的内容上来,而且学生也能提出一些问题来。但是,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也应把握时机,而不是一读课文题目就放手让学生质疑。我有幸聆听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课,这些教师的课堂,几乎都将读题——质疑当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结果学生大都是围绕课题提了一些重复的或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的问题,而且整堂课下来这些问题解决的没几个。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问难,就应该先让学生深读课文,在读文中发现难点、疑点,而仅靠一个文题就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的做法,在课堂上是不可取的。
省去逐段的指读
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引起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笔者通过听课,发现不少教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刚走进文本就逐段指名让学生读课文,这样每人读一段,表面上看是在培养学生的个体朗读能力,实际上呢?学生由于对课文的陌生,导致读错字的、断句不适当的还真不少,而没点到名的学生就只能坐着耗时间。
课堂上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和技巧有很多的方法,但前提必须是学生能熟读课文。因此,教师应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指导,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读。而在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只能让学生对重点语段做示范或检验性指读,应让更多的学生去自主体验朗读的乐趣。
筛掉多余的课件
近几年,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多媒体课件确实好,通过它的描述与演示,引入了众多的课外信息,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彻底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苍白无力。但是,课件也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将课堂变成展示课件的舞台。
其实,教学媒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本身就是最鲜活的教学媒体,教材是最丰富的学习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媒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教材为本,重点放在语言和语文技能的训练上。而在教学中,教师把多媒体课件当成法宝,用它代替文本,代替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语言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运用课件,一定要经过筛选,用到点上。
舍弃虚有的讨论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实,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教学精神,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未必体现在每一节课的多个环节中。在平时的听课中,笔者发现,在很多的语文课上,几乎都有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更有甚者整堂课竟组织了好几次讨论。乍看,还真是好,落实了新理念,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再作深入研究,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课堂教学中,对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但那种一味追求课堂的华丽,而不顾实效的走马观花式的讨论应舍弃。
删掉低效的扮演
课堂上的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特别在低年级更是屡见不鲜。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有不少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文本内容,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但这种角色扮演的文本对象也应做好选择,不是每课都可以用的,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我前不久听了二年级的一堂课,课文里面有几句人物简短的对话,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后,就喊几名学生上讲台扮演人物对话,结果,上台的学生只是照背了这几句,这种低效的机械式的角色扮演,笔者不敢恭维。
摆正偏激的创新
“课改”以来,创新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课堂目标。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更是将创新当成了取胜的法宝,课文内容还没弄懂就急于让学生谈自己的独特看法,学生说得越奇得到的掌声就越大。学生有创新性的思维,固然是好的,但前提是这种创新不能有错,不能脱离文本和实际,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误入歧途,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创新,把创新的位置摆正,正确引导学生创新。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想法一定要明确指出,不能含糊其辞,不作评价。另外,对于创新,要运用恰当,没有必要每课必用,一定要把创新的位置摆正。
现在,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那么,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应该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彻底领悟新的理念,更应该重新审视当今的课堂,把一些非语文的东西,一些误解新理念的行为彻底赶出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多一些实在,真正为语文课堂“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