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太原市是具有2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老城区内仍遗留下相当多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一些传统街区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特征。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和城市交通问题,但也对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损坏,如何处理好改造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应当慎重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太原市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入手,对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规划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规划理念 设计定位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25-02
太原市是具有2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虽经多次战火洗礼和历史变迁,老城区内仍遗留下相当多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一些传统街区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特征。如:太原的文庙、鼓楼附近建筑,五一北路、解放北路等一些街道建筑。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太原市开始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和城市交通问题,但也对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损坏,旧城内的传统平房区域逐渐被现代化的楼房小区所代替,特别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和建筑风格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在逐步消失,这些民居是“石头的史书”,大多都有百余年甚至近千年的历史,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人居环境需要改善,历史民居也需要保护,如何处理好改造、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应当慎重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以东,府东街以北,距离省政府约0.3公里,距离市政府约2.1公里,距离火车站2.7公里,距离武宿机场13.8公里。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北起精营东二道街,南至府东街,西起五一路,东至教场巷、东夹巷,包括有南华门、双龙巷、精营街、教场巷以及续范亭将军故居等文化街区旧址景点,面积约为33公顷。
太原是历史上的“唐都明府”,所以城里这两个朝代的遗迹较多。历代晋王大多都是坐镇山西的军事统帅,也是朱明王朝在山西的精神领袖和皇权象征,晋王府伴随着明朝的兴起而建立,也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失。明朝时候,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将太原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封其三子为晋王,坐镇并州,在今精营街一带修筑起规模宏大的晋王府。当时,王府宫城为方形土城,辟有四门,按方位称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以及北面的后宰门。清朝时,王府毁于大火,宫城东、南、西通往外城三门的走道逐渐演化成街。
双龙巷,南北斜向,东南起南华门东二条,西北至东华门。民国初年阎锡山的民政厅长孟元文建宅于此,称“升官巷”,后孟家连遭祸事,认为是屋后的“玉皇庙”作祟,故于民国18年改名双龙巷,想用“双龙”镇服邪气,以求家业兴旺,巷名沿用至今。
精营街,雍正乾隆年间,太原驻军清理晋王府废墟,辟建为精骑兵军营,后来就被称为精营街,地名沿用至今。
教场巷,南起东华门街,北至小东门街,宽度约5米。成街于清末,得名于清代精骑营练武之教场。明代时为晋王府宫城东华门外的一片空旷地。教场巷是太原府城里保留颇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还遗留着部分独具个性的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街区旧址景点,以校场巷12号续范亭将军故居、6号国民党考试院副院长贾景德故居、13号晋生纺织厂督察姚宝山旧居、校场巷32号工程师楼、日本军部大楼旧址、杨爱源公馆(位于精营西边街27号院)等为依托的类似院落还有很多,可以辐射到赵树理故居、周边阎氏故居(位于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牺盟会旧址、徐永昌旧居(位于太原市精营东边街12号,今为民盟太原市委所在地),这些旧址集中展示太原市历史民居文化的“官宅、民居一条街”。
二、规划理念
1.文化理念,以南华门历史街区为中心向周边渗透以及挖掘该街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活信息。
2.保护与开发并重,尊重历史,保护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的历史原貌。充分利用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
3.可达性,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西临五一路、南临府东街,交通便利利于文化经济发展。
4.合理利用空间尺度,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基地空间宽度较小,易于在街巷之间建立步行联系。
三、设计定位
1.远景理想。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定位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复合文化商业地段和活力公共空间。要通过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存,修复整治南华街片、双龙巷片、精营中横街片、教场巷片区,加强街区传统风貌的完整性,使南华门成为太原府城发展的缩影;在保护传统建筑和空间尺度的同时,将适当纳入现代商业元素,使南华门成为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共融的特色街区,依托南华门历史街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街区本身的品位和人气,同时也带动了其周边地段的环境改善和地价升值,不断强化城市中心的价值和凝聚力。通过政府和开发商的共同努力,把它打造为山西和太原共同的“城市名片”、“都市窗口”。
2.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南华门片区是太原府城发展的缩影,规划时充分考虑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的传统风貌,避免彻底改变原有的民居结构,预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所有建筑的形态、空间、色彩、材料等风貌构成要素要尽量完好保存,它是街区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所有划定保护的历史街区必须要保留有一定数量及比例的风貌较好的建筑。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年代、不同风貌完好度及不同保存质量的建筑确定不同的原真性保护要求,并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措施是历史街区建筑保护的现实性策略。规划时要挖掘该街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活信息,重构传统街巷、特色场所、开敞空间、广场绿地,形成贯通街区的步行体系,如: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北京的王府井、西安的东大街、丽江古城街道改造、山西平遥古城街道改造等。
3.丰富多样性内容。随着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相对隔离,城市居民对休闲、娱乐及其他居住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以音乐文化、艺术文化、吧文化、影视文化、餐饮文化等多种素材为主题的街区成为城市休闲的理想场所,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以周边居住建筑四合院旧区为基础,打造成商业环境与文化氛围相交融的,既体现高档办公和商业的优势,又呈现前卫文化源头价值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内容涵盖文化艺术工作室、国际画廊、时装店、时尚饰品店、主题餐馆、美食广场、咖啡酒吧、电影院、健身中心等。
4.可持续的操作与实践。第一,尊重历史,保护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的历史原貌。在保护中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修缮、改造、迁建过程中,要尊重历史事实,其设计风格与施工工艺一定要与原有的建筑相协调,保证历史的延续性。第二,保护好周边环境。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存续也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它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的传统风貌,避免彻底改变原有的民居结构,预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功能定位与文化艺术辐射定位
1.规划功能定位。历史街区的开发是一种长线投资,并且是在长期的磨合和积聚中实现价值的提升。历史街区的成功打造,关键在于前期对旅游、商业、配套设施的大量资金投入等,以聚敛人气、财气和名气,其主要的盈利方式主要在于地价的上涨和品牌的溢价,因而需要长远的整体规划,规范历史街区的商业业态布局。在南华门街区改造中,规划划分为以下区域:艺术创作工作室区域、历史文化旧居区域、四合院创意文化区域、旧居改造创意文化区域、五一路特色商业区域、居住保留区域、东华门街露天休闲区域、东华门街会所群区域、双龙巷传统生活区、关帝庙祭祀区域、停车场区域等区域。
2.文化艺术辐射定位。在整个区域的规划中,进行了综合规划,划分为以艺术创作工作室为起点的艺术沙龙辐射区;以历史文化故居为起点的辐射区;以大型生态停车场为服务点的辐射区;以关帝庙为文化脉络点的辐射区的四大辐射区域点位来进行长远的发展建设。
五、总体规划
通过商业文化环廊(精营南横街西入口东延伸到精营东边街,从精营中横街延伸到西口在五一路形成环形路)、文化风尚步行街(府东街南华门入口往北延伸到精营东二道街西口)、休闲会所步行街(精营东边街与东华门接交叉口往东延伸至双龙巷交叉口)最终形成“两轴一圈”的规划格局,富有明、清、民国历史特色的南华门片区将成为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城市结构清晰、功能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太原新的文化魅力区——文化提升、资源共享的魅力之源;成为商娱动力区——商娱集群、多元复合的动力之区;成为里坊活力区——里坊经纬、安定和谐的活力之区。
六、历史街区对于城市的意义
城市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变迁中发展起来的文化遗产,它是一座城市个性和魅力所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运动的国际化建筑风格使得城市的传统风貌受到极大的冲击。60、70年代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又使得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和城市肌理受到严重破坏。8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使得许多城市风貌趋于雷同,而城市之间互相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建成环境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挖掘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创造宜人的、情趣化的城市空间,形成地方氛围的场所,成为城市规划设计控制新的要求。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对于保护地域文化与创造城市美学个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南华门历史街区的改造规划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一张“名片”的形式推动太原乃至山西的旅游休闲及商业的发展,是商业开发针对历史街区改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造模式,同时,在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可以使历史街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林伟鹏,曹莉.由传统街道景观改造引发的几点思考——以济南“泉城路”改造为例.建筑知识,2005(3)
2.吴明哲.中小城镇传统街道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3.宣建华,杨晓莉.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回顾和反思,北京规划建设,2004(2)
4.佘龙.留下历史的足迹——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分析,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2)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李雪)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规划理念 设计定位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25-02
太原市是具有2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虽经多次战火洗礼和历史变迁,老城区内仍遗留下相当多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一些传统街区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特征。如:太原的文庙、鼓楼附近建筑,五一北路、解放北路等一些街道建筑。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太原市开始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和城市交通问题,但也对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损坏,旧城内的传统平房区域逐渐被现代化的楼房小区所代替,特别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和建筑风格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在逐步消失,这些民居是“石头的史书”,大多都有百余年甚至近千年的历史,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人居环境需要改善,历史民居也需要保护,如何处理好改造、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应当慎重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以东,府东街以北,距离省政府约0.3公里,距离市政府约2.1公里,距离火车站2.7公里,距离武宿机场13.8公里。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北起精营东二道街,南至府东街,西起五一路,东至教场巷、东夹巷,包括有南华门、双龙巷、精营街、教场巷以及续范亭将军故居等文化街区旧址景点,面积约为33公顷。
太原是历史上的“唐都明府”,所以城里这两个朝代的遗迹较多。历代晋王大多都是坐镇山西的军事统帅,也是朱明王朝在山西的精神领袖和皇权象征,晋王府伴随着明朝的兴起而建立,也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失。明朝时候,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将太原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封其三子为晋王,坐镇并州,在今精营街一带修筑起规模宏大的晋王府。当时,王府宫城为方形土城,辟有四门,按方位称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以及北面的后宰门。清朝时,王府毁于大火,宫城东、南、西通往外城三门的走道逐渐演化成街。
双龙巷,南北斜向,东南起南华门东二条,西北至东华门。民国初年阎锡山的民政厅长孟元文建宅于此,称“升官巷”,后孟家连遭祸事,认为是屋后的“玉皇庙”作祟,故于民国18年改名双龙巷,想用“双龙”镇服邪气,以求家业兴旺,巷名沿用至今。
精营街,雍正乾隆年间,太原驻军清理晋王府废墟,辟建为精骑兵军营,后来就被称为精营街,地名沿用至今。
教场巷,南起东华门街,北至小东门街,宽度约5米。成街于清末,得名于清代精骑营练武之教场。明代时为晋王府宫城东华门外的一片空旷地。教场巷是太原府城里保留颇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还遗留着部分独具个性的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街区旧址景点,以校场巷12号续范亭将军故居、6号国民党考试院副院长贾景德故居、13号晋生纺织厂督察姚宝山旧居、校场巷32号工程师楼、日本军部大楼旧址、杨爱源公馆(位于精营西边街27号院)等为依托的类似院落还有很多,可以辐射到赵树理故居、周边阎氏故居(位于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牺盟会旧址、徐永昌旧居(位于太原市精营东边街12号,今为民盟太原市委所在地),这些旧址集中展示太原市历史民居文化的“官宅、民居一条街”。
二、规划理念
1.文化理念,以南华门历史街区为中心向周边渗透以及挖掘该街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活信息。
2.保护与开发并重,尊重历史,保护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的历史原貌。充分利用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
3.可达性,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西临五一路、南临府东街,交通便利利于文化经济发展。
4.合理利用空间尺度,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基地空间宽度较小,易于在街巷之间建立步行联系。
三、设计定位
1.远景理想。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定位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复合文化商业地段和活力公共空间。要通过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存,修复整治南华街片、双龙巷片、精营中横街片、教场巷片区,加强街区传统风貌的完整性,使南华门成为太原府城发展的缩影;在保护传统建筑和空间尺度的同时,将适当纳入现代商业元素,使南华门成为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共融的特色街区,依托南华门历史街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街区本身的品位和人气,同时也带动了其周边地段的环境改善和地价升值,不断强化城市中心的价值和凝聚力。通过政府和开发商的共同努力,把它打造为山西和太原共同的“城市名片”、“都市窗口”。
2.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南华门片区是太原府城发展的缩影,规划时充分考虑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的传统风貌,避免彻底改变原有的民居结构,预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所有建筑的形态、空间、色彩、材料等风貌构成要素要尽量完好保存,它是街区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所有划定保护的历史街区必须要保留有一定数量及比例的风貌较好的建筑。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年代、不同风貌完好度及不同保存质量的建筑确定不同的原真性保护要求,并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措施是历史街区建筑保护的现实性策略。规划时要挖掘该街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活信息,重构传统街巷、特色场所、开敞空间、广场绿地,形成贯通街区的步行体系,如: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北京的王府井、西安的东大街、丽江古城街道改造、山西平遥古城街道改造等。
3.丰富多样性内容。随着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相对隔离,城市居民对休闲、娱乐及其他居住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以音乐文化、艺术文化、吧文化、影视文化、餐饮文化等多种素材为主题的街区成为城市休闲的理想场所,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以周边居住建筑四合院旧区为基础,打造成商业环境与文化氛围相交融的,既体现高档办公和商业的优势,又呈现前卫文化源头价值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内容涵盖文化艺术工作室、国际画廊、时装店、时尚饰品店、主题餐馆、美食广场、咖啡酒吧、电影院、健身中心等。
4.可持续的操作与实践。第一,尊重历史,保护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的历史原貌。在保护中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修缮、改造、迁建过程中,要尊重历史事实,其设计风格与施工工艺一定要与原有的建筑相协调,保证历史的延续性。第二,保护好周边环境。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存续也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它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的传统风貌,避免彻底改变原有的民居结构,预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功能定位与文化艺术辐射定位
1.规划功能定位。历史街区的开发是一种长线投资,并且是在长期的磨合和积聚中实现价值的提升。历史街区的成功打造,关键在于前期对旅游、商业、配套设施的大量资金投入等,以聚敛人气、财气和名气,其主要的盈利方式主要在于地价的上涨和品牌的溢价,因而需要长远的整体规划,规范历史街区的商业业态布局。在南华门街区改造中,规划划分为以下区域:艺术创作工作室区域、历史文化旧居区域、四合院创意文化区域、旧居改造创意文化区域、五一路特色商业区域、居住保留区域、东华门街露天休闲区域、东华门街会所群区域、双龙巷传统生活区、关帝庙祭祀区域、停车场区域等区域。
2.文化艺术辐射定位。在整个区域的规划中,进行了综合规划,划分为以艺术创作工作室为起点的艺术沙龙辐射区;以历史文化故居为起点的辐射区;以大型生态停车场为服务点的辐射区;以关帝庙为文化脉络点的辐射区的四大辐射区域点位来进行长远的发展建设。
五、总体规划
通过商业文化环廊(精营南横街西入口东延伸到精营东边街,从精营中横街延伸到西口在五一路形成环形路)、文化风尚步行街(府东街南华门入口往北延伸到精营东二道街西口)、休闲会所步行街(精营东边街与东华门接交叉口往东延伸至双龙巷交叉口)最终形成“两轴一圈”的规划格局,富有明、清、民国历史特色的南华门片区将成为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城市结构清晰、功能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太原新的文化魅力区——文化提升、资源共享的魅力之源;成为商娱动力区——商娱集群、多元复合的动力之区;成为里坊活力区——里坊经纬、安定和谐的活力之区。
六、历史街区对于城市的意义
城市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变迁中发展起来的文化遗产,它是一座城市个性和魅力所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运动的国际化建筑风格使得城市的传统风貌受到极大的冲击。60、70年代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又使得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和城市肌理受到严重破坏。8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使得许多城市风貌趋于雷同,而城市之间互相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建成环境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挖掘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创造宜人的、情趣化的城市空间,形成地方氛围的场所,成为城市规划设计控制新的要求。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对于保护地域文化与创造城市美学个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南华门历史街区的改造规划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一张“名片”的形式推动太原乃至山西的旅游休闲及商业的发展,是商业开发针对历史街区改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造模式,同时,在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可以使历史街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林伟鹏,曹莉.由传统街道景观改造引发的几点思考——以济南“泉城路”改造为例.建筑知识,2005(3)
2.吴明哲.中小城镇传统街道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3.宣建华,杨晓莉.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回顾和反思,北京规划建设,2004(2)
4.佘龙.留下历史的足迹——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分析,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2)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