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导言”“引言”教学应用例说——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为例

来源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ain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的"单元导言""课文引言"意为已发而未尽之言。《中外历史纲要》中的"单元导言""课文引言",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导览",往往还是通向核心观点的"导航"。深入揭示"导言""引言"的未尽之意,以确定课程内容主旨、锚定教学起点,能帮助学生完善形成历史认识的基本路径,进一步丰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文章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同课异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数学思想、课堂评价、教师新基本功等方面,探究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影响,挖掘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缘由,帮助教师找到引导学生走向成长型思维的正确路径。
为合理运用校内考试数据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业质量监控及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从解读"两图一表"内涵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引导一线教育管理工作者高效挖掘校内考试考情数据以监控学校教学;指导一线教学教研工作者借助"两图一表"正确分析和判断学情,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情境教学,有利于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桥梁。从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教学要求出发,以九年级"建设法治中国"一课为例,探索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参与社会的能力,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双新"实施以来,为切实推进统编教材的全面落实,高中思政学科教研需要把握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凸显"政治认同"素养的核心地位。在实施过程中,思政教学面临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协同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单元教学设计方法、多渠道教学资源共享,以及跨区域、跨学段一体化思政课程等实施路径。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读懂文章的基础。虽然统编教材各年段有部分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这一能力,但横向关联比较缺失,缺少持续性和稳定性。教学层面重单元整体设计,但缺少"跨单元"的实践研究,缺少练习设计有效性和持续性的探索。本研究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突破教材自然单元扩大视域,整体规划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逐步形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稳定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整体设计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如教师教学方式传统,教学设计以知识学习为导向,学习任务缺乏挑战,导致教师"教"得没有动力,学生"学"得没有活力。通过对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形态的研究,对比分析以知识理解与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特征的
《中外历史纲要》的教学,当立足单元建构起对每一历史阶段时空框架、关键史实以及时代特征的认识,进而在把握整体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单元内容主旨。这不仅需要深度研读课程标准,充分解析教材,从而厘清前后单元之间、单元所属各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更需要强化对于课程标准、教科书的文本解读,准确理解其表层信息,剖析这些文本背后隐藏的历史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并将此作为教学设计组织的前提。
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新教材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项目研究来突破其中的重难点问题,让新教材更有效地实施。为了用好新教材,打造新课堂,以"以案导学"项目的推进为例,通过对"以案导学"在发展学生法治观念和培养法治思维等方面的作用和实施策略进行分析,阐述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有效推动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突破学科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