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学习进行自我知识建构,以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共同合作为主要方式,灵活、机智地调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谐自主地发展。
【关 键 词】 新课程理念;教师;干什么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要是通过语言交际互动来推进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活动都是从教师的主观出发预先设计好,教师说什么内容,怎么说,说多长时间,都要提前备在教案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就是“备台词”“背台词”,学生就是听众或配角。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学习进行自我知识建构,以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共同合作为主要方式,学生由“听众、观众、配角”的角色转化为主角,教师的“中心、权威”地位发生了变化,变为“指导者、帮助者、高级合作伙伴”的角色。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地位趋于平等了。这时,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话语不大可能按照“计划”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讲了。因此,课堂上一“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感到了困惑——我怎么备课?我说什么?我干什么?
本人在此,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干什么,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怎样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不同于以前的备课,不能把课堂上教师要说什么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都事先备在本子上。
1. 备教科书上。我认为,备课不必用专门的备课本,就在课本上备课。采用勾画、圈点、批注、说明、诠释等方法,备目标,备要点,备难点,备易遗忘点,备注意点等,因人而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教师的创新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备教学方法。教师事前考虑,我怎样引入新课,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问题,我该怎样给学生解答;哪些东西是课堂上必须教给学生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样的备课,难度肯定不小。
3. 备教学后记。对上完课后有什么所得,有什么缺失,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把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反思,如果再上一次这一节课的内容,该怎么上?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教师在课堂上该干什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行动才会最积极,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才会最主动、最有效。
情境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的有效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中,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计算机拟真)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形成科学家、数学家或史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师生双向建构。其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境。
怎样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拟真、游戏、实践活动、语言等来创设情境。刘华山教授在讲“功”的概念时,先提出问题:推门时,在什么位置推门最省力?为什么?这是靠生活实践来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可凭借多媒体技术,把师生共同完成的这一组冬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生活情境带进课堂,把学生引入到如诗如画般的冬天世界里,再让学生谈谈观图后的感受。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非常活跃,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
(二)交待任务,明确学习方法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教师要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分工,学习方式等,学生才会有事可做。
交待任务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开头;学习任务的延续、深入、转换,教师都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交待、提示;此外,还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后对“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行组织,安排等。
(三)调控进程,保证有效学习
情境合作方式下的“自我建构”式学习,以学生群体(小组)或个体学习为主,这给教师安排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与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向的把握给予调控。具体表现为:征询与商议。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进程,通过个体化的征询——“读完了吗?”“想好了吗?”“还有多少?”“可以再等一等吗?”“抓紧时间好吗?”……了解学生的方向和进度;同时,可以和学生商量:“我们可以交流了吗?”“请先停下好吗?我发现学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等,抓住典型的问题,先“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提出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面对学生的交流,抓住学生相关认知结论中的矛盾、问题,提出问题,引发争论或进一步读书。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没引起重视或没有察觉的,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提出来。
(五)帮助指导,顺利进行学习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鼓励——在学生进行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怕难、无奈”等畏难情绪,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鼓起学生的自信。这种鼓励,以个别化的言语为主。
纠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上的问题、错误,教师通过“指出问题,要求其再思考;组织讨论,要求其再读书或讲解”的方式,纠正其出现的错误。
引导——针对学生自学以后认识不全面的问题,通过提问、提示、组织不同见解的交流等方式,使之认识全面;针对学生自学以后认识不深入的问题,通过提问、提示、组织不同见解的交流研讨等方式,使之认识趋于深入;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提示,使之认识学习方法,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学习材料的不足(知识经验的储备不足),提示到哪里去找或直接提供给学生。
讲解——有些内容,学生即使读了几遍书,因知识经验的欠缺,实在不能理解,而这样的问题,又不能让学生模糊,教师给予必要的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问题。
辩论——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充分表白,与学生展开辩论。其前提是学生的意见得到尊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敢干并坚持自己的意见。
(六)制造气势,调动学习情绪
教学中,学生会因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单一或不适合等因素,出现情绪低落或不够振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调整、调动。“同学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他这样说好不好?”恰当、适时地运用这样鼓动性的语言,能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七)有效评价,激发自我激励
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的学习活动或结果,总要得到评价,才能产生相应的体验。成功是求知的有力支柱,自信是成功的动力。李晓文教授指出:人的本能是自我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又是一个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儿童的自我意识从幼儿开始进入“交互反观阶段”,从交往对方的角度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否实现了自我)[2]。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任务。
对学生的评价具体包括:目标的完成情况,学习方法、过程以及各种学习品质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积极参与学习的自信心。适度对成绩给予表扬,引发自激励;否定,不指向结果,而指向其学习方法,提出疑问,进行商量,帮助其改进方法,求得正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爱学。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干什么,教师要自主创新地去设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灵活、机智地调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谐自主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文.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 教育发展研究,2001(8).
[2] 李晓文. 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 键 词】 新课程理念;教师;干什么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要是通过语言交际互动来推进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活动都是从教师的主观出发预先设计好,教师说什么内容,怎么说,说多长时间,都要提前备在教案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就是“备台词”“背台词”,学生就是听众或配角。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学习进行自我知识建构,以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共同合作为主要方式,学生由“听众、观众、配角”的角色转化为主角,教师的“中心、权威”地位发生了变化,变为“指导者、帮助者、高级合作伙伴”的角色。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地位趋于平等了。这时,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话语不大可能按照“计划”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讲了。因此,课堂上一“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感到了困惑——我怎么备课?我说什么?我干什么?
本人在此,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干什么,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怎样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不同于以前的备课,不能把课堂上教师要说什么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都事先备在本子上。
1. 备教科书上。我认为,备课不必用专门的备课本,就在课本上备课。采用勾画、圈点、批注、说明、诠释等方法,备目标,备要点,备难点,备易遗忘点,备注意点等,因人而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教师的创新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备教学方法。教师事前考虑,我怎样引入新课,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问题,我该怎样给学生解答;哪些东西是课堂上必须教给学生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样的备课,难度肯定不小。
3. 备教学后记。对上完课后有什么所得,有什么缺失,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把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反思,如果再上一次这一节课的内容,该怎么上?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教师在课堂上该干什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行动才会最积极,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才会最主动、最有效。
情境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的有效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中,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计算机拟真)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形成科学家、数学家或史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师生双向建构。其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境。
怎样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拟真、游戏、实践活动、语言等来创设情境。刘华山教授在讲“功”的概念时,先提出问题:推门时,在什么位置推门最省力?为什么?这是靠生活实践来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可凭借多媒体技术,把师生共同完成的这一组冬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生活情境带进课堂,把学生引入到如诗如画般的冬天世界里,再让学生谈谈观图后的感受。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非常活跃,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
(二)交待任务,明确学习方法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教师要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分工,学习方式等,学生才会有事可做。
交待任务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开头;学习任务的延续、深入、转换,教师都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交待、提示;此外,还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后对“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行组织,安排等。
(三)调控进程,保证有效学习
情境合作方式下的“自我建构”式学习,以学生群体(小组)或个体学习为主,这给教师安排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与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向的把握给予调控。具体表现为:征询与商议。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进程,通过个体化的征询——“读完了吗?”“想好了吗?”“还有多少?”“可以再等一等吗?”“抓紧时间好吗?”……了解学生的方向和进度;同时,可以和学生商量:“我们可以交流了吗?”“请先停下好吗?我发现学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等,抓住典型的问题,先“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提出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面对学生的交流,抓住学生相关认知结论中的矛盾、问题,提出问题,引发争论或进一步读书。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没引起重视或没有察觉的,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提出来。
(五)帮助指导,顺利进行学习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鼓励——在学生进行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怕难、无奈”等畏难情绪,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鼓起学生的自信。这种鼓励,以个别化的言语为主。
纠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上的问题、错误,教师通过“指出问题,要求其再思考;组织讨论,要求其再读书或讲解”的方式,纠正其出现的错误。
引导——针对学生自学以后认识不全面的问题,通过提问、提示、组织不同见解的交流等方式,使之认识全面;针对学生自学以后认识不深入的问题,通过提问、提示、组织不同见解的交流研讨等方式,使之认识趋于深入;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提示,使之认识学习方法,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学习材料的不足(知识经验的储备不足),提示到哪里去找或直接提供给学生。
讲解——有些内容,学生即使读了几遍书,因知识经验的欠缺,实在不能理解,而这样的问题,又不能让学生模糊,教师给予必要的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问题。
辩论——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充分表白,与学生展开辩论。其前提是学生的意见得到尊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敢干并坚持自己的意见。
(六)制造气势,调动学习情绪
教学中,学生会因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单一或不适合等因素,出现情绪低落或不够振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调整、调动。“同学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他这样说好不好?”恰当、适时地运用这样鼓动性的语言,能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七)有效评价,激发自我激励
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的学习活动或结果,总要得到评价,才能产生相应的体验。成功是求知的有力支柱,自信是成功的动力。李晓文教授指出:人的本能是自我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又是一个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儿童的自我意识从幼儿开始进入“交互反观阶段”,从交往对方的角度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否实现了自我)[2]。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任务。
对学生的评价具体包括:目标的完成情况,学习方法、过程以及各种学习品质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积极参与学习的自信心。适度对成绩给予表扬,引发自激励;否定,不指向结果,而指向其学习方法,提出疑问,进行商量,帮助其改进方法,求得正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爱学。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干什么,教师要自主创新地去设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灵活、机智地调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谐自主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文.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 教育发展研究,2001(8).
[2] 李晓文. 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