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逻辑推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从“创设情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引入生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给出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逻辑推理
余文森说:“中国教育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数学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知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导致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也缺乏有逻辑的推理。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是知识应用的本质,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的中数学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以来一种高效且实效的教学方法,它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能够创造出一种富有情绪色彩且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笛卡尔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的第六个原则中说:要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区别出最简单的事物,然后进行有秩序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那些已经通过演绎得到的真理的推理过程中,观察哪一个事物是最简单项,以及观察这个项与其他项之间关系的远近或者相等。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课内容时,要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可以采用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以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来逐渐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即按照笛卡尔的原则先找到秒,进而学习分与时。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以此来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其内心的求学欲望。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再次提问学生:“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以此来将学生思维引入数学领域。接着,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出示钟面,并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些什么?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什么?秒针都有什么特点?”进而在学生的疑惑下,一步步的让学生掌握分和时。最后,我再根据实际问题,让学生总结:“我们一节课是多少分?”从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要发现和认识新的问题,如:理解1分=60秒,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等。除此之外,让学生在课下亲身去体验时间的变化,以期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通过这样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引入生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考、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而生活恰恰是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发展与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将数學问题生活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师,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增强学生理解、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认识与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其逻辑推理能力,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首先,将课前准备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向学生进行展示,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哪些类似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呢?书本?文具盒?门窗?”以此来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引出本节课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按照“以优待劣”的分组原则将全班学生进行有效分组。接着,让学生根据长方形与正方形模型来学习与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在各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中,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展开学习,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清晰地认识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最后,待各组学生学习探究结束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精心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而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石。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始终要适应问题的变化。问题是数学的基础,在发展学生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蒋永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34):63-64.
[2]侯书林.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78.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逻辑推理
余文森说:“中国教育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数学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知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导致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也缺乏有逻辑的推理。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是知识应用的本质,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的中数学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以来一种高效且实效的教学方法,它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能够创造出一种富有情绪色彩且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笛卡尔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的第六个原则中说:要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区别出最简单的事物,然后进行有秩序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那些已经通过演绎得到的真理的推理过程中,观察哪一个事物是最简单项,以及观察这个项与其他项之间关系的远近或者相等。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课内容时,要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可以采用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以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来逐渐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即按照笛卡尔的原则先找到秒,进而学习分与时。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以此来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其内心的求学欲望。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再次提问学生:“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以此来将学生思维引入数学领域。接着,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出示钟面,并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些什么?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什么?秒针都有什么特点?”进而在学生的疑惑下,一步步的让学生掌握分和时。最后,我再根据实际问题,让学生总结:“我们一节课是多少分?”从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要发现和认识新的问题,如:理解1分=60秒,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等。除此之外,让学生在课下亲身去体验时间的变化,以期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通过这样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引入生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考、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而生活恰恰是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发展与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将数學问题生活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师,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增强学生理解、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认识与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其逻辑推理能力,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首先,将课前准备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向学生进行展示,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哪些类似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呢?书本?文具盒?门窗?”以此来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引出本节课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按照“以优待劣”的分组原则将全班学生进行有效分组。接着,让学生根据长方形与正方形模型来学习与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在各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中,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展开学习,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清晰地认识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最后,待各组学生学习探究结束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精心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而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石。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始终要适应问题的变化。问题是数学的基础,在发展学生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蒋永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34):63-64.
[2]侯书林.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