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这有力地证明了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摄影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本文分析了摄影与照相的异同,还分析了一张好的摄影作品需要哪些条件,使其读者了解摄影的真实含义。
关键词:摄影;照相;艺术
中图分类号:J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86-1
一、摄影———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的积淀,那么它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在1980年以前,张家界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无人知晓。在著名画家吴冠中向世人揭开张家界神秘的面纱以后,随着人们的更多发现,张家界的容姿日益妖娆,而摄影文学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日益摇曳多姿。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是迷人的人文风光。
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指出:“艺术作品首先作为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斑点、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或者时间特征、或者空间-时间特征的对象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可以说,摄影文学应运而生,比这更充分地开发了人们的潜能。
有些摄影艺术作品只有插上了文学想象的翅膀,才能展翅高飞。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完全正确地理解了它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种含义和广度,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摄影文学的内在构成成分的相互激活,不但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二、摄影与传统照相的异同
现在拿一张好照片,一张具备了一点摄影要素的照片,来进行一个总结。第一,清晰是基础。拍不清楚一切全都不要说。我们有很多摄影家、摄影师拍出来的东西放大之后,如果用于印制都不清楚,再好的照片也没用。第二,主体要突出。首先必须了解你拍摄的主体是什么。主体往往是主题所见,当然主体和主题不是一回事,但是主体往往承载着一张照片主题最重要的信息。第三,曝光要准确,当然做到理想更好。准确的曝光和理想的曝光不是一个概念。第四,操机要熟巧。因为相机相当于我们画画的笔。如果机器不熟巧,一切谈不上。第五,角度要新奇,信息要正确,构图要讲究。最后,创意十分重要。
照片与摄影作品的差距到底表现在哪里?首先说两者相去甚远。作为一张数码照片是利用数码相机随意获得并通过数码技术轻易读取的影像。而一张数码摄影作品是运用数码相机诸功能元素进行平面造型的创作,并运用相应的数码技术读取的光影艺术品。二者明显有很大差距。我们现在每人都有一个小卡片机,或者是有一台单反相机,但实际上我们很多朋友对相机的开发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并不是很了解。采取不同的读取技术路径是必要的,人不能而我能。说来说去一张好照片就是人家拍着了你拍不着,或者是人家在普通的自然界社会里看出了不普通,拍出了不普通。你的眼睛只看到所有人都看到的东西,人家看到或拍到你应该看到而没有看到的东西。
又可以说两者相距很近,但是他们本质却是相通的,都是依据光的原理和原理相同的技术设备生成的平面固化影像。摄影作品说穿了就是一张好照片,拍摄一张摄影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还没有到不可以效仿、不可以学习或不可以感知它的这个程度,说穿了也就是一张好照片。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张公认的好照片,一定是具备了成为摄影作品的基础。
有一张照片,题为《牵手》,多一分想象,多一分创意,选取了一个角度,使它有手牵手的感受。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手拉手呈现在眼前,给人协调感。对于历史和未来,会赋予现实景物以新的意韵。想象力是意识的灵魂,想象无极限是艺术创造无限的空间,面对熟悉的景物,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照片的主题和表现力就会给人非同寻常的感受。去过伦敦的人都知道伦敦塔是一座牢固而血腥的监狱,它代表了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这个监狱非常坚固,据介绍没有一个犯人从这里逃脱。那天从伦敦塔出来之后,一线飞机拉出烟雾横在天上,而象征着黑暗的古狱和象征着自由的现代建筑交织在我的视线中,为自由的渴望而感动。想象力往往是通过象征手法实现的,象征不仅可以传达抽象的思想,意识和情绪,甚至可以使画面语言转化成生命的形象,在视觉当中聆听音乐的交响。
三、摄影才是真正的创造艺术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理想不是反对分工本身,而是反对强迫分工。他们指出:“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在历史上,艺术创造往往成为极少数人垄断的领域。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民众也进行了艺术创造,只是这种艺术创造还处在自发阶段,没有上升到自觉阶段。
作者简介:
李想,东北大学。
关键词:摄影;照相;艺术
中图分类号:J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86-1
一、摄影———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的积淀,那么它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在1980年以前,张家界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无人知晓。在著名画家吴冠中向世人揭开张家界神秘的面纱以后,随着人们的更多发现,张家界的容姿日益妖娆,而摄影文学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日益摇曳多姿。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是迷人的人文风光。
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指出:“艺术作品首先作为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斑点、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或者时间特征、或者空间-时间特征的对象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可以说,摄影文学应运而生,比这更充分地开发了人们的潜能。
有些摄影艺术作品只有插上了文学想象的翅膀,才能展翅高飞。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完全正确地理解了它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种含义和广度,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摄影文学的内在构成成分的相互激活,不但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二、摄影与传统照相的异同
现在拿一张好照片,一张具备了一点摄影要素的照片,来进行一个总结。第一,清晰是基础。拍不清楚一切全都不要说。我们有很多摄影家、摄影师拍出来的东西放大之后,如果用于印制都不清楚,再好的照片也没用。第二,主体要突出。首先必须了解你拍摄的主体是什么。主体往往是主题所见,当然主体和主题不是一回事,但是主体往往承载着一张照片主题最重要的信息。第三,曝光要准确,当然做到理想更好。准确的曝光和理想的曝光不是一个概念。第四,操机要熟巧。因为相机相当于我们画画的笔。如果机器不熟巧,一切谈不上。第五,角度要新奇,信息要正确,构图要讲究。最后,创意十分重要。
照片与摄影作品的差距到底表现在哪里?首先说两者相去甚远。作为一张数码照片是利用数码相机随意获得并通过数码技术轻易读取的影像。而一张数码摄影作品是运用数码相机诸功能元素进行平面造型的创作,并运用相应的数码技术读取的光影艺术品。二者明显有很大差距。我们现在每人都有一个小卡片机,或者是有一台单反相机,但实际上我们很多朋友对相机的开发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并不是很了解。采取不同的读取技术路径是必要的,人不能而我能。说来说去一张好照片就是人家拍着了你拍不着,或者是人家在普通的自然界社会里看出了不普通,拍出了不普通。你的眼睛只看到所有人都看到的东西,人家看到或拍到你应该看到而没有看到的东西。
又可以说两者相距很近,但是他们本质却是相通的,都是依据光的原理和原理相同的技术设备生成的平面固化影像。摄影作品说穿了就是一张好照片,拍摄一张摄影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还没有到不可以效仿、不可以学习或不可以感知它的这个程度,说穿了也就是一张好照片。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张公认的好照片,一定是具备了成为摄影作品的基础。
有一张照片,题为《牵手》,多一分想象,多一分创意,选取了一个角度,使它有手牵手的感受。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手拉手呈现在眼前,给人协调感。对于历史和未来,会赋予现实景物以新的意韵。想象力是意识的灵魂,想象无极限是艺术创造无限的空间,面对熟悉的景物,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照片的主题和表现力就会给人非同寻常的感受。去过伦敦的人都知道伦敦塔是一座牢固而血腥的监狱,它代表了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这个监狱非常坚固,据介绍没有一个犯人从这里逃脱。那天从伦敦塔出来之后,一线飞机拉出烟雾横在天上,而象征着黑暗的古狱和象征着自由的现代建筑交织在我的视线中,为自由的渴望而感动。想象力往往是通过象征手法实现的,象征不仅可以传达抽象的思想,意识和情绪,甚至可以使画面语言转化成生命的形象,在视觉当中聆听音乐的交响。
三、摄影才是真正的创造艺术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理想不是反对分工本身,而是反对强迫分工。他们指出:“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在历史上,艺术创造往往成为极少数人垄断的领域。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民众也进行了艺术创造,只是这种艺术创造还处在自发阶段,没有上升到自觉阶段。
作者简介:
李想,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