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美术教育在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同时,也日渐沦为市场链中的一环。高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从职业培训的轨道中解放出来,寻求精神的自由与创新,让学生通过外师与内省的体悟式、穿透式学习,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转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结构,形成一定的艺术观念,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外师与内省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不同于传统美术的手把手、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大多数高校的美术教育针对分工日趋细致化的市场进行新学科的设置,并通过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相关技能的培训,以塑造某种职业化的社会角色,符合社会需求。高校美术教育似乎日渐沦为市场链中的一环,一个提供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
从职业培训的轨道中解放出来,寻求精神的自由与创新
进入后工业时代,爆炸式、快节奏的资信沟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趋同式的社会空间、平面化的社会生活。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社会大众对于超越物质的精神需求应该说更大、更内在,美术将以其特有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介入和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滋养人们的灵魂。
艺术的本质是人的属性的物态化,艺术品是社会最高精神的载体,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固然离不开一定的艺术技能,但更多取决于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与普通的高校教育不同,高校美术教育要遵循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美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一个艺术家个人的阅历、经验、修养、品性、功底可以通过他的艺术实践看出来,因此提升学生思想的丰度、广度以及深度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高等美术院校不应拘泥于适应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学科分类设置,而应注重大的艺术学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学,应特别回避职业技能的社会适用性训练思路,并刻意把持其非职业化倾向,其教学不应只是传授技巧与知识,而应专注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个性和艺术创造能力。
其次,高等美术院校是当今美术学习的主要平台,也是文化艺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实践基地,在大学学习期间,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观念至关重要。应该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鼓励创新的思维,摆脱社会实用性、功利性的职业限制,鼓励学生不停留在满足社会的、他人的需求上,而是要推陈出新,通过自身的艺术想象力给社会注入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再次,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实践者。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审美性,如何传达给学生更深层、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或许是语言教学不足以担当的,所谓“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①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相对而言,目前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缺乏一种生活体验式的教学,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应该吸收传统美术传承中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除了知识技能的教授之外,更应该以感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在艺术生活中探幽寻胜,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对贯穿于生活的美术行为的直接体会,不仅应该设计教学环节,更应该作为教学当中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
外师与内省的体悟式、穿透式学习
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并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的学生而言,生活的深层、内在的艺术韵味对他们尚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穿透自身生活中惯常的、平凡的生活表象,以至造型形象,体悟到其间的艺术性、审美性,必得令其亲身体会方能渐悟一二,并一通百通。
“度物象而取其真”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积累,对于社会生活的体悟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向外观察、发现,并内化到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借由全面直接的介入体验,开启内省的、体悟式的思维,培养审美的眼睛,以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洞察外部社会乃至宇宙的律动。只有在对社会生活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加契合现下多元的文化生活、体验式消费的经济时代。
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③,这里的造化并非仅指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内在审美属性,是必须通过内心的感悟达成的内外通透。这种穿透式体悟方法的领会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学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形式结构,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转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结构,汇聚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创作中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使作品具有深度表现力,并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结语
先哲将日常生活诸般都提升到“艺”的高度,并汇通于“道”的层面,正如庄子《庖丁解牛》所谓“道也,进乎技矣”,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宗旨亦应作如是观。
注释:
①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1.
②语出五代画家荆浩,笔法记.
③语出晚唐画家张璪,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外师与内省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不同于传统美术的手把手、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大多数高校的美术教育针对分工日趋细致化的市场进行新学科的设置,并通过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相关技能的培训,以塑造某种职业化的社会角色,符合社会需求。高校美术教育似乎日渐沦为市场链中的一环,一个提供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
从职业培训的轨道中解放出来,寻求精神的自由与创新
进入后工业时代,爆炸式、快节奏的资信沟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趋同式的社会空间、平面化的社会生活。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社会大众对于超越物质的精神需求应该说更大、更内在,美术将以其特有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介入和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滋养人们的灵魂。
艺术的本质是人的属性的物态化,艺术品是社会最高精神的载体,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固然离不开一定的艺术技能,但更多取决于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与普通的高校教育不同,高校美术教育要遵循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美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一个艺术家个人的阅历、经验、修养、品性、功底可以通过他的艺术实践看出来,因此提升学生思想的丰度、广度以及深度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高等美术院校不应拘泥于适应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学科分类设置,而应注重大的艺术学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学,应特别回避职业技能的社会适用性训练思路,并刻意把持其非职业化倾向,其教学不应只是传授技巧与知识,而应专注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个性和艺术创造能力。
其次,高等美术院校是当今美术学习的主要平台,也是文化艺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实践基地,在大学学习期间,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观念至关重要。应该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鼓励创新的思维,摆脱社会实用性、功利性的职业限制,鼓励学生不停留在满足社会的、他人的需求上,而是要推陈出新,通过自身的艺术想象力给社会注入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再次,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实践者。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审美性,如何传达给学生更深层、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或许是语言教学不足以担当的,所谓“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①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相对而言,目前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缺乏一种生活体验式的教学,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应该吸收传统美术传承中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除了知识技能的教授之外,更应该以感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在艺术生活中探幽寻胜,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对贯穿于生活的美术行为的直接体会,不仅应该设计教学环节,更应该作为教学当中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
外师与内省的体悟式、穿透式学习
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并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的学生而言,生活的深层、内在的艺术韵味对他们尚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穿透自身生活中惯常的、平凡的生活表象,以至造型形象,体悟到其间的艺术性、审美性,必得令其亲身体会方能渐悟一二,并一通百通。
“度物象而取其真”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积累,对于社会生活的体悟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向外观察、发现,并内化到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借由全面直接的介入体验,开启内省的、体悟式的思维,培养审美的眼睛,以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洞察外部社会乃至宇宙的律动。只有在对社会生活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加契合现下多元的文化生活、体验式消费的经济时代。
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③,这里的造化并非仅指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内在审美属性,是必须通过内心的感悟达成的内外通透。这种穿透式体悟方法的领会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学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形式结构,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转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结构,汇聚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创作中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使作品具有深度表现力,并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结语
先哲将日常生活诸般都提升到“艺”的高度,并汇通于“道”的层面,正如庄子《庖丁解牛》所谓“道也,进乎技矣”,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宗旨亦应作如是观。
注释:
①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1.
②语出五代画家荆浩,笔法记.
③语出晚唐画家张璪,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