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与“乐”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悦”,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愉快,喜悦。简单的解释就是:快乐的,让人心情愉悦的。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不仅让自己享受在愉悦中,也可以给别人带来乐趣和启发。
  “乐”,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此句选自《礼记·乐记》,这是我国汉学音乐理论中最早的对音乐的诠释。在这本书中还有对“乐”的进一步说明:“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里的物,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他所经历的事物变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人的心就会随之而变化,“乐”就是把这样的变化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乐”表现的最原始的方式。由此可见,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是生活状态的写照,更是心灵状态的表达。所以,心灵与音乐是相互依托、相互影响,从而相互升华的。
  现在很多钢琴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孩子不喜欢弹琴,每天在家里练琴时都要跟父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有些孩子甚至会在与父母争吵之后,有要砸掉钢琴的念头。可想而知这样的心情是何等糟糕,这样的心灵状态演奏出的“音乐”又会是怎样的。当今,很多家长都是抱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让孩子们学习钢琴,来引导他们进入音乐世界。但在学习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孩子会因为练琴的辛苦,或是家长们过高的期望以及不够科学的教育方式,渐渐远离了钢琴,甚至讨厌、憎恶钢琴。如果不改善这样的状态,即使孩子们每天都在弹琴,他们的音乐也只能是机械的、无感无心的,表达出的也只能是厌恶。所以,建设好孩子们的心灵状态,帮助他们与钢琴之间建立一个亲密和愉悦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男孩子,小学三年级,内向、乖巧、谨慎、不愿言表,但聪明、善良、敏感。在父母的要求下,他开始学习钢琴,但他并不喜欢音乐,或者说还未对音乐产生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萌生了想让孩子进入专业学校学习的想法,故求助于专业老师,但因为孩子本身不喜爱钢琴,老师拒绝了这样的要求,建议父亲要先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开始。学习音乐是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快乐和一个更丰富的世界。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并成长,只是有时某些“远大的计划”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忘记了这一点。所以,家长一定要小心,在孩子对音乐还没有足够的兴趣之前,过早地让孩子进入专业化的训练,一定会让他们无法承受练习中的辛苦和枯燥,结果适得其反。喜爱是最原始的动力,没有原动力做基础,任何训练都会是机械的、被动的,甚至是徒劳无功的。



  为了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起初,老师除了教授几种训练手指的基本练习以外,几乎放弃了全部有技术难度的曲目。老师从音乐本身出发,引导并教会孩子用耳、用心去感受和欣赏音乐,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并根据他想象出的声音和音色,提出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让他把感受到的美尽可能地表达出来。慢慢的,孩子开始感受到声音带给他的欣喜和乐趣,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逐渐敢于去表达他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其间,老师要求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大量地浏览世界钢琴名曲,并要求他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喜爱的乐曲。这样他不仅有了想去听音乐的欲望和习惯,而且对自己演奏的乐曲也越来越了解和喜爱,表达起来也就越来越顺畅。后来,孩子会开始尝试去练习一些老师并没有布置但他自己喜欢的曲子,并自得其乐。当老师觉得孩子已经能够在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时候,开始加入一些较有难度的技术性练习,在保持孩子兴趣的同时,加强他的技术能力。这是培养孩子兴趣、建立孩子与音乐之间美好关系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选择孩子们力所能及并且旋律优美易懂的乐曲。同时,还要训练他们会听,能听辨出美的声音和一些表达不同情绪的音色,并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想象模仿出自己想要的声音。
  有了这样的进展,老师和父亲都非常欣慰。父亲欣喜之余,再次向老师提出了尝试考学的要求。老师有些为难,因为一来时间非常紧迫,再者要参加考试,对作品完成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管是技术,还是对音乐的理解、表达,都与业余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下子提高那么大幅度的要求,首先孩子会非常难适应,同时老师也很担心他刚刚培养起的兴趣会被这么大的压力击垮。老师建议先跟孩子本人商量一下。然而,让老师非常惊讶的是,原本不太喜欢练琴的孩子,居然主动表示他想尝试参加考试,不管付出怎样的辛苦。老师被他的坚决所打动,决定帮助他。为了考验他的决心,老师提出每天必须坚持二十分钟的长跑,此外,除了完成学校的功课外,必须保证四到六个小时的练琴。孩子答应了。就这样一周、两周、一个月……孩子坚守着对老师的承诺。慢慢的,所有的考试曲目已初见成效。
  但接下来遇到了关键性的瓶颈,那就是必须在技术和音乐细腻的认知、把握上有一个质的提高。所有的标准已经不再只是对和错,而是好和更好。人都是有惰性的,碰到困难都会本能地逃避,何况是孩子。在不停提高要求的情况下,孩子在体力、耐力和精神的承受能力上受到了极大的考验。父亲开始着急,脾气变得暴躁,对孩子也失去了原有的包容和忍耐,经常和孩子发生争吵。孩子对老师说:“平时爸爸对我非常好,总是很有耐心、很温和。但一到练琴的时候,爸爸就变得凶神恶煞,永远都在批评我,永远都说我不好。”老师问父亲:“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还想练琴吗?你还觉得音乐是快乐的吗?你一定会认为,都是钢琴才使我从乖孩子变成了坏孩子,你还会对钢琴和音乐存有一丝好感吗?”父亲深思了很久,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谢谢老师,我明白了!”
  从此,父亲大大地改变了他的方法,慢慢恢复了他的儒雅,开始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孩子的心情,用孩子容易明白和接受的方法帮助他。在孩子觉得疲劳的时候,父亲会鼓励他说:“爸爸知道你已经累了,你真的是很棒,坚持了那么长时间!练琴是件磨练人意志的事情,你再尝试下,能不能再坚持十分钟?这是最关键的十分钟,人的意志力的磨练就是靠着这十分钟的坚持,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爸爸相信你一定可以!”孩子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和鼓励,信心满满地接受了对自己的挑战。就这样,孩子集中精力练琴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练琴变成了他们最能深入沟通的时间。有一天,父亲很感慨地告诉老师:“今天在跑步的时候,孩子问我,爸爸,如果今年我沒有考上,明年可不可以再试一次?”到这里,我们还能相信,这是从一个曾经完全对音乐没有兴趣、不要练琴的孩子口里说出的话吗?这个故事还在继续中,我们很难猜测这个孩子的未来是怎样的,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他是否能进入音乐专业学校学习,音乐一定会成为他永远的朋友。当孩子碰到困境想要放弃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信任、理解、鼓励和支持。
  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这个实例中,有三个重要人物——孩子、父亲、老师。故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悦”的培养。第一阶段,是从孩子对音乐的不悦、无感开始,“悦”的初级培养;第二阶段,是“悦”的深入培养,让孩子开始在音乐中得到乐趣;第三阶段,是“悦”的加强培养,让孩子更深入地从音乐中获取乐趣、吸取营养。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悦”的培养过程中,老师和父亲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老师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阶段,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和判断,并制定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学习计划。家长对于整个计划的实施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态度。尤其是在第三阶段,要多鼓励孩子,多从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家都需要清醒和冷静,尤其是父母们,别忘了我们最想给孩子的是什么。其实学习本身就是很快乐、单纯的,就像人的成长需要很多营养,这营养不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丰富和满足。一个人一旦学会了愉快的学习,就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吸取不同的营养,他的人生一定是多彩和丰富的、快乐而不寂寞的。所以,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家长们是需要大智慧的。让我们因为帮助孩子与音乐之间建立美好的关系,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与亲密吧!
其他文献
舒伯特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无数醉人的旋律,留在稿纸上的文字却寥寥无几,但这梦醒时分记下的只言片语却意外地成为了《冬之旅》的最好注脚。他在生命临近终点时写成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改编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穆勒(Wilhelm Müller)的诗歌,其中注定有些宿命降临的意味:无人理解的音乐,永远失落的爱情,寻求死亡的旅程……但这部长达七十五分钟的大型声乐套曲却在舒伯特去世后赢得了无与伦比的名声,“被
期刊
每年的12月24日圣诞节前夕,一大早,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礼拜堂外就排起了长龙,人们都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国王学院圣诞庆典。虽然庆典要到格林尼治时间下午三点才开始,但限于礼拜堂的席位数量,唯有赶早,才有把握领到入场券。而在世界其他地方,这一天也有百万听众守候在电波前,聆听这一年一度的盛事——九篇读经与圣诞颂歌庆典(A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and Carols),剑桥国
期刊
朱晓玫在塞纳河边感受毕加索与伏尔泰的气息  朱晓玫,1949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八岁已经在电台和电视上演奏了。虽然“文革”中断了朱晓玫的学业,但即便身在农村劳动,她也总是找各种机会偷偷练习钢琴。“文革”结束后,朱晓玫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1979年,她在周广仁和潘一鸣的帮助下去美国留学。1985年,朱晓玫又从美国前往巴黎深造。1994年,时年四十五岁的朱晓玫终于在巴黎举
期刊
2019天赋钢琴家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圆满举办  2019年1月11日,由天赋钢琴家国际组委会、法国尼斯当代艺术中心、法国Zodiac国际音乐节和北京璐玛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天赋钢琴家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前门永新华韵传统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天赋钢琴家系列活动是由天赋钢琴家国际组委会整合国内外一流的钢琴教育资源,携手世界各地政府官方机构、文化教育部门,联合世界著名的音乐节、
期刊
国家大剧院每年都有开年的歌剧盛宴,今年也不例外。作为2018年的“闪亮之作”,法国作曲家马斯内的《泰伊斯》被有幸选中。其实,对于国家大剧院来讲,法国歌剧一直都有着很高的上演率,从早期上演的《卡门》《伊斯国王》,到后来的《霍夫曼的故事》《参孙与达丽拉》,每一部法兰西经典都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留下过深深的印记。而此次《泰伊斯》的上演,更是具有另外的特殊意义。其一,这是十九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
期刊
声景,即“Soundscape”一词,在近些年来的世界音乐领域可以说高频度地出现。它在维基百科里的官方定义是“某种人们能够察觉的声学环境的构件”。它与广义的声学环境(acoustic environment)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不讨论明确察觉方向的声学元素的集合。  这册图书名为《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作者范钦慧身为台湾田野录音师之一,给出了从城市到野生环境的种种
期刊
说起洛杉矶,除了好莱坞和西区(Westside),多数未曾来过这里的人想到的第一个地方应该就是洛杉矶市中心了。这座有着自我意识的复兴城市,正是洛杉矶爱乐乐团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在过去的十年中也一直发挥着其不断增长的文化吸引力。西蒙斯罗塞尔霍尔表演艺术中心  某一个周日下午,在轻轨南行线纪念公园站台上聚集的人群似乎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与那些在北行线站台上等车的零星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期刊
在世界音乐史上,一个作曲家在短短数月间连续创作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且每首都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巧和音乐性,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然而,有一位名叫林戈尔的作曲家就完成了这一壮举。2018年3月28、29日,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一套连续四场、耗时十一个小时的“马拉松”式原创无伴奏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成功举行了。  这是一套非常规的音乐会,林戈尔所作的《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由四川音乐学
期刊
助力音乐文化产业,共筑音乐生活方式——2018国际音乐生活展在京举行  第四届国际音乐生活展于2018年7月6日至7月8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  国际音乐生活展紧跟文化市场风向标,以音乐为核心,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理念,甄选各类乐器、音乐文化及生活跨界类精选品牌,通过跨领域文化产品的展示,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体验与互动,为行业及消费终端引入全新的音乐生活生态圈和现代音乐生活方式指南。在十九大推进
期刊
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引入中国的新兴乐器,电子管风琴发展至欣欣向荣的今天,仅用了短短三十余年,仿佛經历了一场中国式的神奇冒险。  1985年,电子管风琴首次登陆中国。在日本雅马哈音乐振兴会和雅马哈乐器公司的支持下,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电子管风琴的教师培训课程。电子管风琴特殊的演奏形式和广泛的实用性,使得它很顺利地在独奏与各类器乐协奏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自1990年起,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