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领导人在一些重要会议中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而且把走自主创新这条路提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上来。对于肩负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来说更是任重道远。所以,基于基础教育的指导纲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生正值智力发展的旺盛时期,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快,而潜能的发展需要我们去挖掘。本人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来谈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节课的效果。理想的新课导入,能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有许多方式,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具体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选择。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美丽或是表现于一个人的外表,或是沉寂于一个人的心灵……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丽指的是哪几方面,为何她的美丽可跨越百年呢?”课前情境的创设立刻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火花。
二、质疑问难,奠定创新基础
古语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正是由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如,爱迪生在遇到多次疑问中终有1000多项发明,牛顿在苹果成熟时掉下被砸到发现万有引力……这一切发明都是源于自身的质疑。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质疑便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就抓住“飞夺”来提问:“飞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把质疑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通过探究,学生的脑海里产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更加深刻理解“飞夺”这两字的意思,并且领会红军勇于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克服了困难,锻炼了胆量,磨炼了意志,在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探索、质疑的创新能力。
三、营造氛围,培养创新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的外界刺激能使大脑皮层有效地接受信息。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接受信息,在民主愉悦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有几个学生说:“老师,课文结尾写小姑娘惨死街头,为什么还要写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整个教室的空气似乎凝固了。这时我并不急于给学生回答,而是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说道:“是不是安徒生写了败笔?人死了为何还要创设美好的情境呢?”这下同学们“舒”了一口气,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思考,最后明白了这是借太阳升起来所发出的明媚阳光给读者暗示,寒冷的大年夜已过去,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天是温暖的,然而社会是残酷的,穷人的命运未因新年的到来而改变。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情感在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四、合作交流,激活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在与人交流、合作的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领悟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心中萌发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并不失时机地鼓励、表扬,能大大地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強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在学生自学之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同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一问题的提出,令老师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它切中了文章的重点。于是,我不急于对此进行解答,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是啊,同一首诗,竟会引起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不是因为父母亲的水平不同而导致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先找找父母亲的不同评价分别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再想想为什么不同的评价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最后再返回来讨论学生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沿着老师指引的路线,再次研读文本,并与同学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都达成了共识:父母对“我”的一首诗作出不同的评价,那其实都是缘于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样,来源于学生的问题,也在学生中得到了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现中增强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编辑 王团兰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节课的效果。理想的新课导入,能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有许多方式,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具体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选择。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美丽或是表现于一个人的外表,或是沉寂于一个人的心灵……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丽指的是哪几方面,为何她的美丽可跨越百年呢?”课前情境的创设立刻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火花。
二、质疑问难,奠定创新基础
古语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正是由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如,爱迪生在遇到多次疑问中终有1000多项发明,牛顿在苹果成熟时掉下被砸到发现万有引力……这一切发明都是源于自身的质疑。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质疑便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就抓住“飞夺”来提问:“飞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把质疑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通过探究,学生的脑海里产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更加深刻理解“飞夺”这两字的意思,并且领会红军勇于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克服了困难,锻炼了胆量,磨炼了意志,在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探索、质疑的创新能力。
三、营造氛围,培养创新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的外界刺激能使大脑皮层有效地接受信息。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接受信息,在民主愉悦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有几个学生说:“老师,课文结尾写小姑娘惨死街头,为什么还要写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整个教室的空气似乎凝固了。这时我并不急于给学生回答,而是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说道:“是不是安徒生写了败笔?人死了为何还要创设美好的情境呢?”这下同学们“舒”了一口气,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思考,最后明白了这是借太阳升起来所发出的明媚阳光给读者暗示,寒冷的大年夜已过去,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天是温暖的,然而社会是残酷的,穷人的命运未因新年的到来而改变。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情感在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四、合作交流,激活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在与人交流、合作的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领悟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心中萌发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并不失时机地鼓励、表扬,能大大地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強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在学生自学之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同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一问题的提出,令老师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它切中了文章的重点。于是,我不急于对此进行解答,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是啊,同一首诗,竟会引起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不是因为父母亲的水平不同而导致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先找找父母亲的不同评价分别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再想想为什么不同的评价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最后再返回来讨论学生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沿着老师指引的路线,再次研读文本,并与同学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都达成了共识:父母对“我”的一首诗作出不同的评价,那其实都是缘于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样,来源于学生的问题,也在学生中得到了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现中增强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