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意志帝国》是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陈振昌教授的著作,著作描述了德意志从普鲁士的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帝国的灭亡这漫长的历史。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是研究德国历史的极好的参考资料。在其中令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很多,但是从探索利益角逐与国际关系的角度而言,最令人记忆深刻的莫过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国间的纠葛。而正是因为法国大革命,才使得德意志分裂的旧土迎来了新的转机。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德意志的状况,从962年奥托一世加冕称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这片土地便长久的分裂割据难得统一,其中原因除了争夺“主教叙任权”中王权已经衰微之外,与德国地方贵族羽翼丰满不无关系。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勃兰登堡的统治者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段逐步扩大领土,从弗里德里希?威廉开始军队开始建设,到了弗里德里希二世已经建立起一支足以让任何人不敢小视的军队,通过三十年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国王以军事为本,财政为军事而起作用,使得普鲁士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而另一边,哈布斯堡所统治的奥地利亦是崛起迅速,担任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冠冕的奥地利国王在德意志地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以此控制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在玛利亚?特莉西亚与其子约翰夫二世“开明君主制”的旗号下奥地利成为了德意志地区唯一可以压制普鲁士的国家。
这两大国家在德意志之间彼此有矛盾同时又相互忌惮,普鲁士缺乏维持基础的底蕴,还没有到与奥地利翻脸的时候,而奥地利虽然有哈布斯堡家族富裕的资产与广袤的土地与丰富的资源,然而其多民族大杂烩性质的支撑阶级使得奥地利不得不保持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用在维持平衡上。而法国的大革命,因为其地缘与性质的原因,迅速的引燃了德意志的烽火,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革命不同,它所处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它不能逸出欧洲事务之外,再加上它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与支撑欧洲国家体系的封建主义旧理念格格不入注定了它要对欧洲产生海啸般的影响,再加上其所提倡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和自由民主等思想,遭到欧洲合力的反扑是必然的。而身为专制国家的普鲁士与奥地利自然不能置身事外,特别是奥地利,民族国家自然需要遭到封杀。
因此两大强国在1792年便联合出手成立普奥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内政,据文中所记“他们为法国王室备受痛苦的消息所震惊”便显出了同盟的目的,在瓦尔密战役后联合欧洲其他国家共同对法国的革命组成了强大的七次同盟。在这里需要详细的记载:1792——1797年第一次反法同盟,这一同盟由英、荷、俄、普、奥、撒丁王国及一系列小国组成;1798——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与荷兰没有参加,而土耳其因为埃及问题加入;1804——1805第三次反法同盟英、俄、奥等国被拿破仑打败,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弗兰茨二世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1806——1807年第四次反法同盟奥地利停止反法活动,而普鲁士却因为法国的野心而不得不加入同盟,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一世签署《提尔西特合约》,提出大陆封锁政策。
1809年1月——1809年10月的第五次反法同盟后拿破仑帝国走向下坡,伴随着拿破仑大军征俄的失败、莱比锡大战的结束、拿破仑拒绝《法兰克福提议》,法国大革命已经渐于尾声,它的革命精神也已经在拿破仑的挥霍下一扫而空。但是,它对于整个德意志而言,则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对于领土的影响
从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开始便开始追求所谓的天然边界,法国大革命前后德意志各邦的领土发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改变。从第一次反法同盟阶段1792年底1793年初,法军相继占领莱茵河西岸、比利时与南方的萨瓦与尼斯开始,整个法国大革命期间对德意志内在的领土边界产生刺激,莱茵联盟的建立,普鲁士的削割等,使得原本的德意志势力范围发生改变。
而继法国大革命后的维也纳和会上,奥地利失去了低地国家例如比利时等,但是在意大利得到了补偿,获得伦巴第与威尼斯(为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提供了障碍)。而普鲁士则是得到了2/5的萨克森领土与部分瑞典领地,大量的小邦国与骑士领被兼并,中等国家占据了多数,这些都在客观上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的改革
这里所指的德意志国家改革,主要是普鲁士的改革。普鲁士从一开始便是一个专制军事主义国家,法国大革命特别是1806年普鲁士大溃败后暴露出了普鲁士国家的重重危机,容克阶级旧秩序的统治,财政陷于破产,行政效率低下与军队战斗力差等迫使普鲁士进行改革。
与尾大不掉的奥地利不同,奥地利多民族不稳定的性质、专制强化严重与农奴制的经济中心使得改革家只能在军事领域修修补补,正如《国际关系史》中所描述,长袖善舞的梅特涅所思考的,他必须坚决的反对民主主义,对奥地利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古老专制帝国,民主主义无异于给垂危病人的一剂猛药。同时,他还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因为民族主义可能导致奥地利的解体。所以说,奥地利帝国维持原状尚可以存在,若是改革必然会直接有覆灭之危。
在法国大革命的中后期,普鲁士便掀起了一场由卡尔?冯?施泰因和哈登堡所主持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在农民问题、城市管理与国家机构管理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这一改革的影响下普鲁士政府又在军事、文化教育方面多加改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格尔哈特·冯·沙恩霍斯特,他创造性的后备军制度使得普鲁士可以避免吸引拿破仑目光的同时大幅度做到全民皆兵。改革的结果,除了经济政治的进步之外,更是使得普鲁士逐步从一个封建专制国家演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也从传统贵族社会向早期国民社会转变。
三、推动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统一
拿破仑在德国的统治和局部控制,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社会变革历程,从莱茵河两岸进行的最彻底的改革到奥、普两大邦的改革反应,都体现了拿破仑的巨大作用。但是不得不说,德意志在异族的统治下能够带来多少资产阶级改革,它在历史上的合法权利也就失去了多少。所以,面对外族的入侵,德意志的民族情绪与统一愿望的产生便在情理之中了。
不妨猜测,面对着统一的英国或者法国集中全力的打击,面对着法兰西人或者大不列颠人,德意志眾多邦国中自然会油然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我们德意志无法统一?不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来抵御外敌的入侵?保护我们的工商业?”而德意志最早的雏形便是查理曼帝国在《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合法分裂后形成的东法兰克王国,它的统一是有着历史渊源借鉴的。
而法国在德国的局部控制与影响,法国大革命中所提倡的“民族国家”概念广泛的流传,使得从上而下从知识分子向下渗透。民族主义先驱赫尔德突破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世界主义观念,从民族差异论证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论证了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除此之外浪漫主义文学家阿希姆·阿尼姆、约翰夫·格雷斯等也在作品中表现出这种精神。
总结上文,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的影响极为深远,它虽然没有将奥、普两国真正打垮,但是却使得原本缓慢苏醒的民族意识与统一情绪萌芽加快生长,加剧了奥地利内部的民族不稳定,促使普鲁士改革。
法国大革命仅仅是《德意志帝国》中小小的一个片段,但是其对于整个德意志帝国的兴起而言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冲击了德意志地区的旧秩序,更是选择了统一德意志的最佳人选。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德意志的状况,从962年奥托一世加冕称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这片土地便长久的分裂割据难得统一,其中原因除了争夺“主教叙任权”中王权已经衰微之外,与德国地方贵族羽翼丰满不无关系。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勃兰登堡的统治者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段逐步扩大领土,从弗里德里希?威廉开始军队开始建设,到了弗里德里希二世已经建立起一支足以让任何人不敢小视的军队,通过三十年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国王以军事为本,财政为军事而起作用,使得普鲁士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而另一边,哈布斯堡所统治的奥地利亦是崛起迅速,担任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冠冕的奥地利国王在德意志地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以此控制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在玛利亚?特莉西亚与其子约翰夫二世“开明君主制”的旗号下奥地利成为了德意志地区唯一可以压制普鲁士的国家。
这两大国家在德意志之间彼此有矛盾同时又相互忌惮,普鲁士缺乏维持基础的底蕴,还没有到与奥地利翻脸的时候,而奥地利虽然有哈布斯堡家族富裕的资产与广袤的土地与丰富的资源,然而其多民族大杂烩性质的支撑阶级使得奥地利不得不保持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用在维持平衡上。而法国的大革命,因为其地缘与性质的原因,迅速的引燃了德意志的烽火,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革命不同,它所处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它不能逸出欧洲事务之外,再加上它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与支撑欧洲国家体系的封建主义旧理念格格不入注定了它要对欧洲产生海啸般的影响,再加上其所提倡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和自由民主等思想,遭到欧洲合力的反扑是必然的。而身为专制国家的普鲁士与奥地利自然不能置身事外,特别是奥地利,民族国家自然需要遭到封杀。
因此两大强国在1792年便联合出手成立普奥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内政,据文中所记“他们为法国王室备受痛苦的消息所震惊”便显出了同盟的目的,在瓦尔密战役后联合欧洲其他国家共同对法国的革命组成了强大的七次同盟。在这里需要详细的记载:1792——1797年第一次反法同盟,这一同盟由英、荷、俄、普、奥、撒丁王国及一系列小国组成;1798——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与荷兰没有参加,而土耳其因为埃及问题加入;1804——1805第三次反法同盟英、俄、奥等国被拿破仑打败,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弗兰茨二世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1806——1807年第四次反法同盟奥地利停止反法活动,而普鲁士却因为法国的野心而不得不加入同盟,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一世签署《提尔西特合约》,提出大陆封锁政策。
1809年1月——1809年10月的第五次反法同盟后拿破仑帝国走向下坡,伴随着拿破仑大军征俄的失败、莱比锡大战的结束、拿破仑拒绝《法兰克福提议》,法国大革命已经渐于尾声,它的革命精神也已经在拿破仑的挥霍下一扫而空。但是,它对于整个德意志而言,则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对于领土的影响
从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开始便开始追求所谓的天然边界,法国大革命前后德意志各邦的领土发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改变。从第一次反法同盟阶段1792年底1793年初,法军相继占领莱茵河西岸、比利时与南方的萨瓦与尼斯开始,整个法国大革命期间对德意志内在的领土边界产生刺激,莱茵联盟的建立,普鲁士的削割等,使得原本的德意志势力范围发生改变。
而继法国大革命后的维也纳和会上,奥地利失去了低地国家例如比利时等,但是在意大利得到了补偿,获得伦巴第与威尼斯(为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提供了障碍)。而普鲁士则是得到了2/5的萨克森领土与部分瑞典领地,大量的小邦国与骑士领被兼并,中等国家占据了多数,这些都在客观上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的改革
这里所指的德意志国家改革,主要是普鲁士的改革。普鲁士从一开始便是一个专制军事主义国家,法国大革命特别是1806年普鲁士大溃败后暴露出了普鲁士国家的重重危机,容克阶级旧秩序的统治,财政陷于破产,行政效率低下与军队战斗力差等迫使普鲁士进行改革。
与尾大不掉的奥地利不同,奥地利多民族不稳定的性质、专制强化严重与农奴制的经济中心使得改革家只能在军事领域修修补补,正如《国际关系史》中所描述,长袖善舞的梅特涅所思考的,他必须坚决的反对民主主义,对奥地利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古老专制帝国,民主主义无异于给垂危病人的一剂猛药。同时,他还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因为民族主义可能导致奥地利的解体。所以说,奥地利帝国维持原状尚可以存在,若是改革必然会直接有覆灭之危。
在法国大革命的中后期,普鲁士便掀起了一场由卡尔?冯?施泰因和哈登堡所主持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在农民问题、城市管理与国家机构管理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这一改革的影响下普鲁士政府又在军事、文化教育方面多加改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格尔哈特·冯·沙恩霍斯特,他创造性的后备军制度使得普鲁士可以避免吸引拿破仑目光的同时大幅度做到全民皆兵。改革的结果,除了经济政治的进步之外,更是使得普鲁士逐步从一个封建专制国家演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也从传统贵族社会向早期国民社会转变。
三、推动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统一
拿破仑在德国的统治和局部控制,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社会变革历程,从莱茵河两岸进行的最彻底的改革到奥、普两大邦的改革反应,都体现了拿破仑的巨大作用。但是不得不说,德意志在异族的统治下能够带来多少资产阶级改革,它在历史上的合法权利也就失去了多少。所以,面对外族的入侵,德意志的民族情绪与统一愿望的产生便在情理之中了。
不妨猜测,面对着统一的英国或者法国集中全力的打击,面对着法兰西人或者大不列颠人,德意志眾多邦国中自然会油然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我们德意志无法统一?不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来抵御外敌的入侵?保护我们的工商业?”而德意志最早的雏形便是查理曼帝国在《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合法分裂后形成的东法兰克王国,它的统一是有着历史渊源借鉴的。
而法国在德国的局部控制与影响,法国大革命中所提倡的“民族国家”概念广泛的流传,使得从上而下从知识分子向下渗透。民族主义先驱赫尔德突破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世界主义观念,从民族差异论证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论证了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除此之外浪漫主义文学家阿希姆·阿尼姆、约翰夫·格雷斯等也在作品中表现出这种精神。
总结上文,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的影响极为深远,它虽然没有将奥、普两国真正打垮,但是却使得原本缓慢苏醒的民族意识与统一情绪萌芽加快生长,加剧了奥地利内部的民族不稳定,促使普鲁士改革。
法国大革命仅仅是《德意志帝国》中小小的一个片段,但是其对于整个德意志帝国的兴起而言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冲击了德意志地区的旧秩序,更是选择了统一德意志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