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地形多样、地貌丰富,山区在农村占有较大比例,面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形势,特别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如何充分利用农村山区资源,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区 农业 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239-02
1 山區特点及农业发展难点分析
1.1 自然条件较差
山区土地类型多样,林地、耕地、草地等土地类型丰富;水资源分布较广、水域多,且多河流源头;局地小气候受山区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这些特点,一方面,能满足不同农业种养殖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增加了农业开发生产的困难。特别是山区土地以坡地为主、整体贫瘠,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改造难度大、投入产出低;且面积小、相对分散,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耕作,也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规模化、技术推广。
1.2 生产力水平低
目前,山区生产经营分散,普遍实行一家一户承包经营方式,且多以传统农业为主;部分地区虽有农业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但多以小微企业为主,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科技含量相对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山区农业发展。同时,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特别是农业水利设施、机械设备老化严重,改造、重建难度大,更新、维修费用高,成为直接影响山区农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原因。
1.3 人口素质不高
由于长期受自然、交通、人文、传统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思想认识普遍较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强烈,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十分淡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严重不足;同时,因受过相对较高教育的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工作,留在山区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等,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农业科技推广对象奇缺,严重影响山区农业科技发展,阻碍了农业产业升级换代。
1.4 服务体系不健全
发展农业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农民增收,由于山区市场消费能力有限,农产品变现主要还是依赖城市市场,但在将农产品运到城里的环节上,山区农村物流、运输产业不健全,电子商务、产品直销等经营销售模式不发达,大部分地区农民还是传统的运输、销售方式,自己外销产品或坐等收购商上门,严重阻碍了农业市场化发展进程。同时,受制于交通、环境、科技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离城较远,获取市场信息的方式、渠道、手段相对单一,信息获取数量不多,及时性差,加之受综合素质、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对市场的把握不够、判断不准、调整不及时,种(养)什么、如何种(养)全靠农民自己凭经验确定,很容易因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直接影响山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 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2.1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发展山区农业上,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为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宜开发的项目,采取适度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配比,保持山区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开发之路。同时,应坚持把山区农田规划开发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利用山区自然生态差异多样的优势。当地政府应主动牵头,尝试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建设、谁运营”,逐步建立山区农业科学开发长效机制,科学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因地制宜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土地零散分布、土地肥力不足及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薄弱等现实难题,并逐步完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机制,为实现山区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社会化生产创造条件。
2.2 转变传统理念,走出发展新路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实现山区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先解决山区农民的理念落后的问题,努力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农民。从目前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农民已经不再单纯地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不仅要懂得科技、善于管理,还要掌握市场信息、懂得经营运作。因此,必须着力转变农民“自产自销、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并提高农业劳动者专业化、社会化的技能,通过教育培训、企业带动,使其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硫磺姜、福尔马林白菜”等食品质量问题越发频发,绿色、放心的农产品受到市场热捧,特别是以消费者可亲自种植、采收为特点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更是发展迅猛,成为山区农业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山区应充分发挥自然风光优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建立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努力走出“自种自食,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怪圈,开拓一条科学高效的绿色农业之路。
2.3 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发展
想要走好山区农业发展的道路,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不仅要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更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议当地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培育或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用“政府+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农民提供劳动力和土地,一方面,有政府、企业作为平台,农民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市场信息,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生产的科学性,农业产品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能使山区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山区农业、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多方共赢。同时,应加强总体规划布局,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适当集中的特色产业、服务体系,实现支柱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保障机制
山区农业发展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的“先天不足”,因此,需要政府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的各项政策。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作重心,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转变服务农业生产的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并强化全程服务,重点完善农业技术研究、良种培育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切实做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市场开发等全方位的经营管理服务,更好地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军三.浅析山区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173-174.
[2] 罗富民.四川南部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关键词:山区 农业 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239-02
1 山區特点及农业发展难点分析
1.1 自然条件较差
山区土地类型多样,林地、耕地、草地等土地类型丰富;水资源分布较广、水域多,且多河流源头;局地小气候受山区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这些特点,一方面,能满足不同农业种养殖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增加了农业开发生产的困难。特别是山区土地以坡地为主、整体贫瘠,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改造难度大、投入产出低;且面积小、相对分散,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耕作,也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规模化、技术推广。
1.2 生产力水平低
目前,山区生产经营分散,普遍实行一家一户承包经营方式,且多以传统农业为主;部分地区虽有农业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但多以小微企业为主,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科技含量相对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山区农业发展。同时,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特别是农业水利设施、机械设备老化严重,改造、重建难度大,更新、维修费用高,成为直接影响山区农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原因。
1.3 人口素质不高
由于长期受自然、交通、人文、传统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思想认识普遍较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强烈,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十分淡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严重不足;同时,因受过相对较高教育的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工作,留在山区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等,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农业科技推广对象奇缺,严重影响山区农业科技发展,阻碍了农业产业升级换代。
1.4 服务体系不健全
发展农业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农民增收,由于山区市场消费能力有限,农产品变现主要还是依赖城市市场,但在将农产品运到城里的环节上,山区农村物流、运输产业不健全,电子商务、产品直销等经营销售模式不发达,大部分地区农民还是传统的运输、销售方式,自己外销产品或坐等收购商上门,严重阻碍了农业市场化发展进程。同时,受制于交通、环境、科技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离城较远,获取市场信息的方式、渠道、手段相对单一,信息获取数量不多,及时性差,加之受综合素质、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对市场的把握不够、判断不准、调整不及时,种(养)什么、如何种(养)全靠农民自己凭经验确定,很容易因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直接影响山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 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2.1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发展山区农业上,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为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宜开发的项目,采取适度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配比,保持山区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开发之路。同时,应坚持把山区农田规划开发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利用山区自然生态差异多样的优势。当地政府应主动牵头,尝试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建设、谁运营”,逐步建立山区农业科学开发长效机制,科学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因地制宜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土地零散分布、土地肥力不足及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薄弱等现实难题,并逐步完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机制,为实现山区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社会化生产创造条件。
2.2 转变传统理念,走出发展新路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实现山区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先解决山区农民的理念落后的问题,努力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农民。从目前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农民已经不再单纯地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不仅要懂得科技、善于管理,还要掌握市场信息、懂得经营运作。因此,必须着力转变农民“自产自销、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并提高农业劳动者专业化、社会化的技能,通过教育培训、企业带动,使其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硫磺姜、福尔马林白菜”等食品质量问题越发频发,绿色、放心的农产品受到市场热捧,特别是以消费者可亲自种植、采收为特点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更是发展迅猛,成为山区农业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山区应充分发挥自然风光优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建立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努力走出“自种自食,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怪圈,开拓一条科学高效的绿色农业之路。
2.3 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发展
想要走好山区农业发展的道路,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不仅要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更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议当地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培育或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用“政府+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农民提供劳动力和土地,一方面,有政府、企业作为平台,农民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市场信息,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生产的科学性,农业产品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能使山区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山区农业、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多方共赢。同时,应加强总体规划布局,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适当集中的特色产业、服务体系,实现支柱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保障机制
山区农业发展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的“先天不足”,因此,需要政府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的各项政策。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作重心,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转变服务农业生产的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并强化全程服务,重点完善农业技术研究、良种培育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切实做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市场开发等全方位的经营管理服务,更好地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军三.浅析山区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173-174.
[2] 罗富民.四川南部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