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县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基本问题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上去,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提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达地区县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明确目标定位及责任,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发达地区县域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定位
  
  发达地区县域农村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定位是实现“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所谓率先发展,就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先行一步,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开辟发展道路。发达地区县域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理论依据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都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两种含义的不平衡性:一是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平衡,二是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谓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平衡,就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台阶式”发展战略。所谓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就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先发展起来的政策。党中央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提出了沿海地区有条件的要继续加快发展,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我国地区差距大,各地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有先有后,在一定时期内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必然有高有低。
  发达地区县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实践依据是:发达地区县域可以而且有条件率先实现现代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东部地区的财力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经济发展的水平远远高于其它地区。据统计,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2.2倍。
  
  二、发达地区县域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的四大经济板块中,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潜力和创造力,这里曾贡献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东部速度”,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东部地区正普遍面临能源、水资源消耗严重,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狭窄,环境容量透支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转变,成为新形势下摆在东部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和首要任务。
  
  (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率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首先,发达地区县域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大力开发和使用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适用技术,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尽快从低附加值的组装生产向产业链的上游升级。
  其次,发达地区县域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结合发达地区县域实际,不能就城镇抓城镇,就新农村抓新农村建设,要率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一体发展的新机制,重视城镇群和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大力建设新县城,着力建设新城镇,努力建设农村新社区,从而形成城镇带农村、农村促城镇的良好局面。
  第三,发达地区县域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步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切入点,在抓好工业节能降耗的同时,更加重视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政府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降耗。二是鼓励开发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回收再利用技术和环保技术。三是抓节能减排的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督,形成全社会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如山东省把节能减排工作列入了政府换届政绩考核,对完不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加快推广各种循环经济模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好、能源需求量大、科研技术密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强,对改善环境的愿望也格外迫切。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在能源规划和经济建设中要优先考虑发展可再生资源,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相关技术和装备制造,培育应用市场,探索推广模式、积累经验,在可再生能源事业上起示范作用。
  
  (二)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率先
  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要强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服务机构之间相互协调促进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市场在自主创新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中介服务机构在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建立各部门合力促进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消除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在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向。
  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加快建设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服务企业、集聚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三是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骨干机构,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形成资本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比较完整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中介服务体系。
  四是培育壮大自主知识产权。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宗旨,着力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提高企业自主品牌创建和市场化运作能力,保护应用各类知识产权。着力打造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涌现更多的“中国制造”。
  
  (三)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上率先   一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着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使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使人力资源开发总体上达到现代化水平。二是在构建体系方面,形成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定位,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满足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要,高等教育达到高质量普及化水平,涌现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率先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学习网络,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设学习型机关、企业及事业单位、社区和城市。三是在知识贡献方面,推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四)在开拓农村市场上率先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所在。而发展内需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农民收入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农村消费已进入转型期,开拓农村市场的潜力巨大。因此,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全面开拓农村市场,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一是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以县城、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符合现代流通要求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流通基层网络,引导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供销合作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分阶段、分层次对其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功能,把他们建设成为统一配货的便民店,进一步发挥其便民、利民的作用。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农民通过网络查找信息,开辟销售渠道。
  二是培育和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对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规范,不断完善和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功能和服务功能,促进批发市场上规模、上档次,规范批发市场的管理,把批发市场建设成为产品的集散中心、价格的形成中心、信息的发布中心、资金的结算中心,实现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方式的有机结合。
  三是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培育农产品购销队伍,发展农产品流通协会,进一步发挥农村中介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
  四是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以及全国的联网。
  五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通过对现代消费观念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转变消费习惯,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消费环境是制约农村消费的重要因素,要在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强文化、教育、娱乐等消费环境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在住房、交通工具、计算机等方面的消费。积极开展假日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更新和增加消费形式和消费内容。
  
  三、发达地区县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达标率要“严”
  县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要以县为单位衡量全面小康是否实现。只有以县为单位全面小康达标,才算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只有多数县全面小康达标,全省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可靠的基础。同时,检验省、市是否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仅要以省、市为单位算总账,更要以县为单位算细账,看大多数县是不是达到了全面小康指标。
  
  (二)惠及面要“广”
  多数群众达到全面小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考核全面小康,不仅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如果只是少数群众达到全面小康的生活水平,就不是惠及全体群众的全面小康,也不是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检验一个县有没有达到全面小康,除了各项指标达到标准外,还要看是不是有半数以上的群众达到全面小康收入水平,是不是达到全面小康的生活质量。
  
  (三)认可度要“高”
  大多数群众认可全面小康的实际成果。群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主体,是不是实现了全面小康,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考核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不仅要看统计数据,还要看老百姓的主观感受,根据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可程度来验证达到的全面小康指标是不是实实在在。
其他文献
结合对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近两年马铃薯成本收益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马铃薯种植成本收益情况,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马铃薯种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然而何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是什么,如何度量,理论界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严勇、庄建(2000)、杜云月(2002)、徐阳华(2005)、王再平(2007)、王爱英、张同健(2007)、薄湘平、易银飞(2007)等人均在其撰写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中进行了较详细的总结和归纳。主要观点有: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一个
目的:比较成人腹股沟疝腹横筋膜前、后无张力修补方法的疗效。方法:收集168例次成人例腹股沟疝前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患者资料,以补片植入位置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腹横筋膜前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崛起了一批新兴家族企业。经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后到90年代,像巨人、爱多等很多企业销声匿迹了。但也有很多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有些成为了上市公司,如正泰集团、希望股份等。家族企业如何才能进一步健康成长?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理论课题,也是个体私营企业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家族企业特征及其发展现状    概括起来,家族企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同一家族的人
水泵的主要破坏形式是汽蚀及泥沙磨损。作者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发现叶轮发生汽蚀的原因,从而提出避免或降低叶轮汽蚀的方法,这对增加离心泵运行的可靠性、降低金属材料的消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