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近代唯理论哲学家的代表,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二者在理论上有共同的趋向,比如莱布尼茨针对天赋理论和笛卡尔相似,并且在对洛克批判的基础上,也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理论进行了完善。本文针对二者天赋观念论作出概述,叙述出天赋观念观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笛卡尔;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继承发展
莱布尼茨天赋观念是在笛卡尔天赋观念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在莱布尼茨的天赋关理论中更多地体现了主体的先有因素。例如,他将天赋理论比作是有花纹的大理石,他提出的天赋观念理论一定程度为康德先天综合判定发展提供了思想参照。
一、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的继承
在著作《人类理智新论》中,莱布尼茨概述了自身的哲学倾向,他指出了自己的理论和常规的哲学派别有所差异,他试图将柏拉图派、笛卡尔派等哲学融合在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并提出了对洛克白板说的批判。指名“我和洛克的差异关乎重要问题。比如,心灵自身是否向《理智论》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完全空白的,好像没有写上一个字的白板,是否在自己的心灵留下任何痕迹,还是原来心灵就融合着一些有关学说和概念类的原则,外界只是依靠这些原则将其唤醒。在理论学术上,我和柏拉图一样持后面一种主张”。这可以看出,在本质上,莱布尼茨无法对洛克提出的白板说抱以支持的态度,他提出的观点是崭新的。
莱布尼茨也指出“我们内心隐藏的观念并不总是可以为我们带来灵感,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思想和观念太微小或是联系的不够紧密,无法让我们第一时间察觉,在外部的动力驱使下,我们才会发现他们”。莱布尼茨也指出“我们确实经常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机会,就可以在心中唤起他,比如,我们往往会听到歌词的第一句,就会记起整首歌”。他借助预定和谐和知觉连续等理论,表明我们人类心灵无法像洛克提出的白板说一样是完全空白的,而是心灵隐藏着潜在的天赋观念。对此,他借助了一个形象的幕布比喻来直观的说明此问题。此幕布并不是一直平平整整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褶皱,褶皱也代表着多种天赋知识。莱布尼茨指出这些幕布外部的褶皱在外来影像集感觉材料的影响下,便会凸显为现实社会的知识。
因此,在上述理论的引导下,莱布尼茨对洛克空白说提出质疑,最后莱布尼茨指出“我们切勿盲目地察觉自身感觉不到的东西,那属于哲学误区,必须要借助最高理性为指导,在生动抽象的方式下,帮助我们行事。相反,抽象生动并不是错误,至少它可以让我们感知心灵隐藏着潜在东西,这也是一种包揽无遗的较高境界,只有这样,才会帮助我们清晰的认知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莱布尼茨观点可以看出:莱布尼茨针对天赋观念和笛卡尔一脉相承的,并且在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理论基础上进行继承。他也指出“心灵不可能是白板,在上面没有任何标记”将天赋观念看作是个体认知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主观先在因素,这种理论某种程度给予了天赋观念一定的积极和肯定。
二、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理论的发展
虽然和笛卡尔天赋观念有相同之处,但是莱布尼茨也基于天赋观念基础上予以修正,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凸显了出来。
(一)针对天赋观念内涵理性化界定
笛卡爾依靠知识目标提出了天赋观念学说,在笛卡尔本身认知:正是因为天赋观念给予我们直觉知识,这种直觉知识让我们有了更加基础原则和自明的公理。所以由此推论笛卡尔指出的天赋观念是依据可靠知识形成的,那么所谓的笛卡尔心中天赋观念到底是什么呢?笛卡尔指出“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将此观念放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就好像工匠在雕刻他的艺术品一样”。这种观念具备的特征是非常清晰明朗的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莱布尼茨在笛卡尔天赋观念理解之上指出“同样的真理和观念是作为倾向习性和自然的潜能隐藏在我们心中,而不是现实天赋隐藏在我们心中的”。莱布尼茨针对天赋观念内涵的界定,排除了笛卡尔天赋观念直接呈现的特点。将更多的理论旨趣开始过渡到主体因素的探究中。
(二)针对天赋观念的作用和地位给予广泛的界定
为人们求得确定性的知识是笛卡尔哲学的主要目的,所以笛卡尔认为“天赋观念的核心作用是提高知识的明确性,帮助人们确定科学逻辑,为科学知识奠定基础”。而莱布尼茨界定的天赋观念相对于笛卡尔来说比较宽泛,他认为,天赋观念具备的作用和价值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心灵的动作和思想都会受到天赋观念的影响,我们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来源于天赋观念的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同时,莱布尼茨也指出“我们现实社会对科学知识都是由天赋观念转变而成的,因此现实知识的根据和基础就是天赋观念”。所以不难看出,相对于笛卡尔天赋观念作用和地位来说,莱布尼茨将天赋观念放在了主体认知不可或缺的先在因素的作用中,他也指出“我们在考察自然秩序时,都要从最单纯的东西,也就是天赋观念的基础原则为切入点”。这些隐藏在我们理性认知中的天赋观念,在对主体的认知中产生影响和制约,这和莱布尼茨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当我们来考虑潜在并且在全部觉察之先在我们之中的东西时,我们从最原始单纯的东西开始是有道理的,是因为一般原则早就已经进入了我们思想中,成为了我们认知科学知识的灵魂。所以他们对思想是必需的。就如同筋和肌肉属于行走的必需品一样。
(三)针对天赋观念和经验的关系上给予更加紧密的界定
笛卡尔承认有些观念是从外部获取的,也就是来源于自我感觉和实践经验,但是,在谈及天赋观念和自我感觉经验的关联时,笛卡尔却将二者分裂开来,他指出“个人感觉和实践经验没有精准度,不可信”在认知中,天赋观念属于实质的主导地位,它将感觉材料集合起来,构建一个系统的体系。莱布尼茨在笛卡尔基础上做出了不同于上述关系的说明,他指出“正是因为有外界的感觉和实践经验,才会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形成现实的天赋观念,也就是实际的知识”。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经验并不是似有似无的东西,必须要有实际机缘才会形成感觉经验。在二者关系界定上来,布尼茨引用斯加利杰的形象描述来证明此原理,斯加利杰称之为永恒的发光火花的种子,像是在说,它是一种活的火,在我们内部隐藏,当外在对象和内部感官相遇时,就会以火花一样展现出来,就如在打铁时迸出的火星一样。他也认为,这种火花象征着一种永恒的东西。这种神圣永恒的东西,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莱布尼茨认为天赋观念和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更能直观的证明人的认知属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效融合的互动阶段,属于笛卡尔理论的进步和继承。
三、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理论具备的意义
相对于笛卡尔天赋观念理论相比,莱布尼茨指出的天赋观念理论不论在作用,经验关系和概念的确定上都更有说服力,也构建了系统健全的机制。同时,在他的理论中蕴含着较强的主体哲学道理,某种程度也为后续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可以在哥白尼式革命和康德先天综合判定的理论中看出都蕴含着莱布尼茨的理论思想。莱布尼茨指出的学说理论可以初步鉴定了,认知属于主观客观因素互相融合的过程,这和他前期指出自己的理论体系试图融合笛卡尔派布拉图等学术思想相顺应的。目前在哲学体系中,不但体现出了主体,又包含了客体,可以说,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理论不但坚持着唯理论的哲学传统,一定程度又对经验论的理论内容作出吸收和借鉴,二者理论融合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为后来的学说发展开创了一个范板。
结论
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理论一脉相承,莱布尼茨又对笛卡尔理论学术作出发展和修正,二者有着统一点,也有着差异点,对于哲学体系来说,莱布尼茨和笛卡尔的发展关系和继承都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徐纪亮.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M].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关键词:笛卡尔;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继承发展
莱布尼茨天赋观念是在笛卡尔天赋观念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在莱布尼茨的天赋关理论中更多地体现了主体的先有因素。例如,他将天赋理论比作是有花纹的大理石,他提出的天赋观念理论一定程度为康德先天综合判定发展提供了思想参照。
一、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的继承
在著作《人类理智新论》中,莱布尼茨概述了自身的哲学倾向,他指出了自己的理论和常规的哲学派别有所差异,他试图将柏拉图派、笛卡尔派等哲学融合在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并提出了对洛克白板说的批判。指名“我和洛克的差异关乎重要问题。比如,心灵自身是否向《理智论》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完全空白的,好像没有写上一个字的白板,是否在自己的心灵留下任何痕迹,还是原来心灵就融合着一些有关学说和概念类的原则,外界只是依靠这些原则将其唤醒。在理论学术上,我和柏拉图一样持后面一种主张”。这可以看出,在本质上,莱布尼茨无法对洛克提出的白板说抱以支持的态度,他提出的观点是崭新的。
莱布尼茨也指出“我们内心隐藏的观念并不总是可以为我们带来灵感,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思想和观念太微小或是联系的不够紧密,无法让我们第一时间察觉,在外部的动力驱使下,我们才会发现他们”。莱布尼茨也指出“我们确实经常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机会,就可以在心中唤起他,比如,我们往往会听到歌词的第一句,就会记起整首歌”。他借助预定和谐和知觉连续等理论,表明我们人类心灵无法像洛克提出的白板说一样是完全空白的,而是心灵隐藏着潜在的天赋观念。对此,他借助了一个形象的幕布比喻来直观的说明此问题。此幕布并不是一直平平整整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褶皱,褶皱也代表着多种天赋知识。莱布尼茨指出这些幕布外部的褶皱在外来影像集感觉材料的影响下,便会凸显为现实社会的知识。
因此,在上述理论的引导下,莱布尼茨对洛克空白说提出质疑,最后莱布尼茨指出“我们切勿盲目地察觉自身感觉不到的东西,那属于哲学误区,必须要借助最高理性为指导,在生动抽象的方式下,帮助我们行事。相反,抽象生动并不是错误,至少它可以让我们感知心灵隐藏着潜在东西,这也是一种包揽无遗的较高境界,只有这样,才会帮助我们清晰的认知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莱布尼茨观点可以看出:莱布尼茨针对天赋观念和笛卡尔一脉相承的,并且在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理论基础上进行继承。他也指出“心灵不可能是白板,在上面没有任何标记”将天赋观念看作是个体认知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主观先在因素,这种理论某种程度给予了天赋观念一定的积极和肯定。
二、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理论的发展
虽然和笛卡尔天赋观念有相同之处,但是莱布尼茨也基于天赋观念基础上予以修正,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凸显了出来。
(一)针对天赋观念内涵理性化界定
笛卡爾依靠知识目标提出了天赋观念学说,在笛卡尔本身认知:正是因为天赋观念给予我们直觉知识,这种直觉知识让我们有了更加基础原则和自明的公理。所以由此推论笛卡尔指出的天赋观念是依据可靠知识形成的,那么所谓的笛卡尔心中天赋观念到底是什么呢?笛卡尔指出“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将此观念放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就好像工匠在雕刻他的艺术品一样”。这种观念具备的特征是非常清晰明朗的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莱布尼茨在笛卡尔天赋观念理解之上指出“同样的真理和观念是作为倾向习性和自然的潜能隐藏在我们心中,而不是现实天赋隐藏在我们心中的”。莱布尼茨针对天赋观念内涵的界定,排除了笛卡尔天赋观念直接呈现的特点。将更多的理论旨趣开始过渡到主体因素的探究中。
(二)针对天赋观念的作用和地位给予广泛的界定
为人们求得确定性的知识是笛卡尔哲学的主要目的,所以笛卡尔认为“天赋观念的核心作用是提高知识的明确性,帮助人们确定科学逻辑,为科学知识奠定基础”。而莱布尼茨界定的天赋观念相对于笛卡尔来说比较宽泛,他认为,天赋观念具备的作用和价值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心灵的动作和思想都会受到天赋观念的影响,我们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来源于天赋观念的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同时,莱布尼茨也指出“我们现实社会对科学知识都是由天赋观念转变而成的,因此现实知识的根据和基础就是天赋观念”。所以不难看出,相对于笛卡尔天赋观念作用和地位来说,莱布尼茨将天赋观念放在了主体认知不可或缺的先在因素的作用中,他也指出“我们在考察自然秩序时,都要从最单纯的东西,也就是天赋观念的基础原则为切入点”。这些隐藏在我们理性认知中的天赋观念,在对主体的认知中产生影响和制约,这和莱布尼茨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当我们来考虑潜在并且在全部觉察之先在我们之中的东西时,我们从最原始单纯的东西开始是有道理的,是因为一般原则早就已经进入了我们思想中,成为了我们认知科学知识的灵魂。所以他们对思想是必需的。就如同筋和肌肉属于行走的必需品一样。
(三)针对天赋观念和经验的关系上给予更加紧密的界定
笛卡尔承认有些观念是从外部获取的,也就是来源于自我感觉和实践经验,但是,在谈及天赋观念和自我感觉经验的关联时,笛卡尔却将二者分裂开来,他指出“个人感觉和实践经验没有精准度,不可信”在认知中,天赋观念属于实质的主导地位,它将感觉材料集合起来,构建一个系统的体系。莱布尼茨在笛卡尔基础上做出了不同于上述关系的说明,他指出“正是因为有外界的感觉和实践经验,才会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形成现实的天赋观念,也就是实际的知识”。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经验并不是似有似无的东西,必须要有实际机缘才会形成感觉经验。在二者关系界定上来,布尼茨引用斯加利杰的形象描述来证明此原理,斯加利杰称之为永恒的发光火花的种子,像是在说,它是一种活的火,在我们内部隐藏,当外在对象和内部感官相遇时,就会以火花一样展现出来,就如在打铁时迸出的火星一样。他也认为,这种火花象征着一种永恒的东西。这种神圣永恒的东西,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莱布尼茨认为天赋观念和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更能直观的证明人的认知属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效融合的互动阶段,属于笛卡尔理论的进步和继承。
三、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理论具备的意义
相对于笛卡尔天赋观念理论相比,莱布尼茨指出的天赋观念理论不论在作用,经验关系和概念的确定上都更有说服力,也构建了系统健全的机制。同时,在他的理论中蕴含着较强的主体哲学道理,某种程度也为后续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可以在哥白尼式革命和康德先天综合判定的理论中看出都蕴含着莱布尼茨的理论思想。莱布尼茨指出的学说理论可以初步鉴定了,认知属于主观客观因素互相融合的过程,这和他前期指出自己的理论体系试图融合笛卡尔派布拉图等学术思想相顺应的。目前在哲学体系中,不但体现出了主体,又包含了客体,可以说,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理论不但坚持着唯理论的哲学传统,一定程度又对经验论的理论内容作出吸收和借鉴,二者理论融合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为后来的学说发展开创了一个范板。
结论
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理论一脉相承,莱布尼茨又对笛卡尔理论学术作出发展和修正,二者有着统一点,也有着差异点,对于哲学体系来说,莱布尼茨和笛卡尔的发展关系和继承都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徐纪亮.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M].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