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感是各感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感觉,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从在亲身参与中获得感情、感受、感受的体验。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利用通感体验调动各种审美器官,打通人的“内心”通道,将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与情感、意志、认知等联系在一起,获得音乐感知力,采取视听结合、动听结合、声势动作等方式,唤醒学生多种感知觉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感悟音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通感体验;音乐感知;审美能力
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在其著作《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中写道:“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让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体验式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种基本教学形态,主要通过参与具体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音乐教学是听觉艺术与情感世界沟通的一架桥梁,它将我们带入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更多的体验。
“通感”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感觉互通现象。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通感”,能够让学生获得美妙的音乐享受。在欣赏教学中,通感体验能够唤醒学生各方面的情感,通过各个感官的刺激,不断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激发学生的听觉感受,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感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真谛。
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之一便是音响感知,而音响感知又是音乐欣赏的前提与基础,一切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都必须靠对音响的感知来引发,同时也是一种对音乐形式美的欣赏。
一、感觉与知觉联系,打开多元的审美通道
在心理学中描述“通感”是从一种感觉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通感是所有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普遍反应,发生在感觉层面上,对于声音的刺激使人产生听觉体验和非听觉性体验。例如:视觉形象、运动感觉、感情体验,等等。在欣赏教学中通过多种感觉的互通,以聆听—感知—体验音乐,以唱—奏—动—做—演—思的奏乐实践,对音乐教化和人格构建起着重大的积极作用。用全部感官和洞察力深入到音乐的整体中去,从许多不同的领域出发:用嗓音、动作和舞蹈、乐器演奏、有意识的音乐倾听、绘画、记谱以及知识性的见解,去寻求各种结合,促成整体的学习,并使音乐、语言和动作统一得足以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激起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与欢乐,为不断更精致的音乐表现可能性打开空间。
(一)化无形为有形,声形相伴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音乐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意義。”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至少两首欣赏作品,占单元学习内容的一半。音乐归根结底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聆听是欣赏教学的核心,音乐自身的非视觉性将听觉与视觉相互交融,让音乐形象的体验更直观。例如,在欣赏管弦乐《顽皮的小闹钟》一课中,学生通过聆听作品,观看PPT呈现的小闹钟图示,用手臂摆动表现分针和秒针的转动,体现音的长短;在《打字机之歌》中,学生用嘴巴发出“丁丁”的声音,模仿打字机打字时发出“丁”,一页纸张打完发出“刷”的声音,将音乐中的八分音乐和乐句生动、形象化;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体会持续低音表现的“大象”形象,高音表现的“鸟舍”等;而在《邮递马车》一课欣赏中,在整体感受时,教师和学生随着音乐表演同时加入打击乐器,共同营造这样一幅情境:邮递员骑马儿(响板表现马蹄声)“驾”(蛙鸣筒表现)的一声出发了,来到各家门前,敲门(沙锤表现),找信封(三角铁表现),投递信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主题划分,音乐的情绪、速度与力度。
(二)由抽象变具体,声物结合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可捕捉,更加直观、容易理解呢?听觉与动觉相结合,打通触觉、味觉等多种通道共同参与感知音乐。某个音响效果沉重与轻巧,明亮与低沉,其实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触觉体验。声音的感知也可以用高低、强弱、轻重来表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皮球、纱巾、纸杯等不同触感的教具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圆圈舞》管弦乐,是一首三拍的作品,在初听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围圆,教师加入圆中,与学生一起,随着音乐,滚动皮球,再将皮球传出,让学生亲身参与并感受三拍子律动感,由听觉带入触觉,细细揣摩;《打字机之歌》中,音乐中大量的八分音乐和乐句划分,是这首作品的特色,教师可以找来一台打字机,让学生感受打字时发出“丁”,及一页纸张打完发出“刷”的声音,学生就能够直观感受音符与乐句。
教师讲述音乐中节拍2/4拍的含义,可采用图形以画圆的方式:“○”大圆圈拍手表示强拍,“○”小圆圈拍腿表示弱拍。对于不同的音乐体裁,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例如,单三段体:△○?,回旋曲式:△?△○△等。设计图形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音乐知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不仅提供了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时间与空间联想,搭建多维的审美能力
时间与空间物理名词,同时也可以描述在音乐要素上,音乐的时间属性体现在速度、音长、节奏上;“重”“轻”“远”“近”等空间性质词语,则可以通过音乐强弱、力度来表达。例如:欣赏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中,小提琴高音区的跳音,让学生联想小精灵的印象;《婚礼进行曲》通过足够强的力度来描绘“盛大”婚礼场面。鲍罗丁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音乐开始部分,弦乐的长音营造出空旷、静谧的感觉;音乐主题由强到弱,让学生造成一个商队和一个军队由远及近的联想。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野蜂飞舞》作品,由大量十六分音符速度联想到野蜂的飞行速度;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未出壳小鸡的舞蹈》中有跳动的节奏,也有跑动的节奏,十分生动形象。二胡独奏曲《赛马》中,用二胡模仿马的嘶鸣、马蹄踏步的节奏,使学生产生对马的联想。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开始的地方,长笛的旋律使学生联想到流动的河水及透明的色彩。在这些音乐欣赏过程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瑞士音乐教育家Hasn
[关键词]通感体验;音乐感知;审美能力
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在其著作《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中写道:“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让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体验式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种基本教学形态,主要通过参与具体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音乐教学是听觉艺术与情感世界沟通的一架桥梁,它将我们带入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更多的体验。
“通感”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感觉互通现象。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通感”,能够让学生获得美妙的音乐享受。在欣赏教学中,通感体验能够唤醒学生各方面的情感,通过各个感官的刺激,不断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激发学生的听觉感受,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感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真谛。
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之一便是音响感知,而音响感知又是音乐欣赏的前提与基础,一切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都必须靠对音响的感知来引发,同时也是一种对音乐形式美的欣赏。
一、感觉与知觉联系,打开多元的审美通道
在心理学中描述“通感”是从一种感觉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通感是所有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普遍反应,发生在感觉层面上,对于声音的刺激使人产生听觉体验和非听觉性体验。例如:视觉形象、运动感觉、感情体验,等等。在欣赏教学中通过多种感觉的互通,以聆听—感知—体验音乐,以唱—奏—动—做—演—思的奏乐实践,对音乐教化和人格构建起着重大的积极作用。用全部感官和洞察力深入到音乐的整体中去,从许多不同的领域出发:用嗓音、动作和舞蹈、乐器演奏、有意识的音乐倾听、绘画、记谱以及知识性的见解,去寻求各种结合,促成整体的学习,并使音乐、语言和动作统一得足以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激起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与欢乐,为不断更精致的音乐表现可能性打开空间。
(一)化无形为有形,声形相伴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音乐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意義。”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至少两首欣赏作品,占单元学习内容的一半。音乐归根结底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聆听是欣赏教学的核心,音乐自身的非视觉性将听觉与视觉相互交融,让音乐形象的体验更直观。例如,在欣赏管弦乐《顽皮的小闹钟》一课中,学生通过聆听作品,观看PPT呈现的小闹钟图示,用手臂摆动表现分针和秒针的转动,体现音的长短;在《打字机之歌》中,学生用嘴巴发出“丁丁”的声音,模仿打字机打字时发出“丁”,一页纸张打完发出“刷”的声音,将音乐中的八分音乐和乐句生动、形象化;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体会持续低音表现的“大象”形象,高音表现的“鸟舍”等;而在《邮递马车》一课欣赏中,在整体感受时,教师和学生随着音乐表演同时加入打击乐器,共同营造这样一幅情境:邮递员骑马儿(响板表现马蹄声)“驾”(蛙鸣筒表现)的一声出发了,来到各家门前,敲门(沙锤表现),找信封(三角铁表现),投递信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主题划分,音乐的情绪、速度与力度。
(二)由抽象变具体,声物结合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可捕捉,更加直观、容易理解呢?听觉与动觉相结合,打通触觉、味觉等多种通道共同参与感知音乐。某个音响效果沉重与轻巧,明亮与低沉,其实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触觉体验。声音的感知也可以用高低、强弱、轻重来表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皮球、纱巾、纸杯等不同触感的教具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圆圈舞》管弦乐,是一首三拍的作品,在初听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围圆,教师加入圆中,与学生一起,随着音乐,滚动皮球,再将皮球传出,让学生亲身参与并感受三拍子律动感,由听觉带入触觉,细细揣摩;《打字机之歌》中,音乐中大量的八分音乐和乐句划分,是这首作品的特色,教师可以找来一台打字机,让学生感受打字时发出“丁”,及一页纸张打完发出“刷”的声音,学生就能够直观感受音符与乐句。
教师讲述音乐中节拍2/4拍的含义,可采用图形以画圆的方式:“○”大圆圈拍手表示强拍,“○”小圆圈拍腿表示弱拍。对于不同的音乐体裁,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例如,单三段体:△○?,回旋曲式:△?△○△等。设计图形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音乐知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不仅提供了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时间与空间联想,搭建多维的审美能力
时间与空间物理名词,同时也可以描述在音乐要素上,音乐的时间属性体现在速度、音长、节奏上;“重”“轻”“远”“近”等空间性质词语,则可以通过音乐强弱、力度来表达。例如:欣赏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中,小提琴高音区的跳音,让学生联想小精灵的印象;《婚礼进行曲》通过足够强的力度来描绘“盛大”婚礼场面。鲍罗丁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音乐开始部分,弦乐的长音营造出空旷、静谧的感觉;音乐主题由强到弱,让学生造成一个商队和一个军队由远及近的联想。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野蜂飞舞》作品,由大量十六分音符速度联想到野蜂的飞行速度;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未出壳小鸡的舞蹈》中有跳动的节奏,也有跑动的节奏,十分生动形象。二胡独奏曲《赛马》中,用二胡模仿马的嘶鸣、马蹄踏步的节奏,使学生产生对马的联想。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开始的地方,长笛的旋律使学生联想到流动的河水及透明的色彩。在这些音乐欣赏过程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瑞士音乐教育家Ha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