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金银器和纹饰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金银器的制作技艺到装饰加工都有了质的飞跃。而唐宋金银器的风格差异明显,一个恢弘大气,一个婉约精致,体现的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化。本文仅从动物纹着手,并选择几个主要案例进行对比,尝试对两个时期金银器纹饰风格变化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对唐至宋的审美变化有所了解。
关键词:金银器;狮子纹;风格
一、概述
金银器纹饰种类之丰富,同一类装饰又有各种变形,不同时代金银器纹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主流审美、工艺水平和文化交流,小纹饰折射大时代。中国推崇“君子”美德,以玉喻人,金银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才有所转变。
而两宋比之李唐,内外政治环境、社会风俗习惯、主流思想、大众审美需求又发生剧变,这些转变同样体现在器物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唐代主要流行于上层贵族阶级之间的金银器物逐渐走向民间。随着民间金银作坊的兴起,金银器从造型到紋饰都更加世俗化、平民化。
本文仅就唐宋金银器纹饰中狮子纹作简要概述和浅析,分析其风格的传承、发展和转变,从而窥见唐至宋的经济国力、社会审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二、唐代金银器上的狮纹
南北朝时期不断的战争和割据给百姓带来沉重苦难,但又从侧面推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转变和发展,至大唐,又受到西边粟特、萨珊,甚至罗马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唐早中期外来纹饰特征十分明显,除中国传统的龙、凤、鸳鸯、鸿雁等传统纹样以外,还出现狮、鹦鹉、犀牛、马、狐狸、熊等不属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甚至是外来物种的装饰题材。
唐代金银器上的狮纹有别于魏晋南北朝及更早期的风格。何家村出土的鎏金双狮纹银碗2可以看出和中国本土器物纹饰相比,工艺、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粟特和萨珊风格,但狮子的形象不如西方威严。狮子从汉代传入中国,早期朝神化发展,成为各种神兽的原型,而唐代狮纹较为写实,但又有别于西方。《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中提到,受印度和吐蕃佛教艺术的影响,往往卷髪,呈现“狗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后来明清器物上更为明显,不管是瓷器还是金银首饰上经常会出现双狮滚绣球的形象,后期的狮子作为吉祥的走兽已经完全脱离了西方狮纹的写实和雄壮,反而以一种憨态可掬的形象出现。追溯狮纹本土化的开端从何家村这批金银器物中已可窥见一二。
三、宋代金银器上的狮纹
宋代金银器动物纹饰种类多样,有代表吉祥的传统龙、凤纹,从唐继承来的狮子纹,还有代表长寿的仙鹤、龟纹,代表爱情的鸳鸯、鸿雁等,金银器纹样世俗气息浓郁,画面充满生机和意趣。
许多唐代写实又野性十足的动物形象到了宋代已经变得温驯可爱,特别是唐代前期形象威风凛凛的狮子,到唐代中后期写实性逐渐减弱,只保留了狮子关键特征。至宋代狮子纹作为吉祥纹饰的一种,形象更加趋向于与人亲近的狗,且多成对出现,滚绣球或嬉戏玩耍,已经完全脱离西方狮子纹威武的形象。出土于江苏和福建的两件银器,均上饰浮雕双狮戏毬纹,双狮相互嬉戏追逐绣球,画面灵动,画面整体呈对称分布,井然有序。出土于山东济南的为一对银配饰,两只狮子呈坐卧状,各手捧一绣球,模样憨态可掬。与唐代早中期金银器上所饰狮纹对比,可以发现到了宋代,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狮子的形象都不再写实,仅保留卷曲鬃毛和卷尾的基本特征,让人可以辨认出为何物,狮子本身威严、野性、凶猛的气势到了宋代已经完全褪去,成为供人娱乐的传统百戏题材。
四、小结
通过简单对比唐代金银器和两宋金银器上狮子纹,风格变化明显,特别是唐代早中期时明显的异域风格到了宋代已经基本消失不见,宋代金银器从造型到纹饰整体风格婉约、精致,充满生活意趣。根据对唐宋纹饰对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纹样逐渐固定
唐代纹饰相较于前期更加写实,不再是抽象的线条或模糊的动物轮廓,但是纹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工匠对纹饰不同的理解可能会对纹饰进行加工和创造,因此唐代同一个纹样的造型可能差别较大。到了宋代受国力、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影响,宋代金银器的风格和纹饰南北差异较小,江苏、福建出土的金银器和彭州、德阳窖藏金银器都有类似器形。动物纹样式线条和布局已基本固定,并为元明清瓷器纹饰发展打下基础。
(二)吉祥寓意
纹饰的产生一定是当时社会背景、民风民俗、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游牧民族使用金银器上常常刻画动物纹或狩猎场景,是其日常生活的反映。唐代金银器纹饰可以看到充满异域风情的胡人、动物和植物,也有中国象征美好吉祥的传统纹饰,但是尚未赋予纹饰更深层次的吉祥内涵。而到了两宋时期,士大夫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威风八面的狮子变得憨态可掬,一方面作为象征吉祥守护的动物,另一方面“狮”与“师”同音,表达官运亨通的祝愿。为纹样赋予吉祥寓意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民国,甚至至今。
(三)世俗化
唐代金银器主要供于权贵阶级,纹饰华丽、大气,且一般为官营作坊,工匠制作的金银器符合统治阶级审美,纹饰彰显唐王室的气度和富贵。而宋代商品经济兴起,士大夫文化成为主流,工笔花鸟绘画技艺达到巅峰,加之民营作坊增多,共同推动宋代金银器纹饰向雅俗共赏的审美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中华书局,2010年。
[2] 齐东方、申秦雁 :《花舞大唐春 :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 年。
[3]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馆:《成都市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文物》2000年第8期。
[5] 谢涛:《四川地区宋代金银器研究》,《成都考古研究》2009年。
[6] 肖梦龙:《试谈宋代宋代金银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文物》1986年第5期。
[7] 李建军:《福建泰宁窖藏银器》,《文物》2000年第7期。
[8] 赵琳:《唐代金银器造型与装饰的外来影响及本土化》,《博物馆研究》2008年第2期。
[9] 侯晓斌:《唐代狮子纹样与相关活动略考》,《文博》2014第1期。
[10] 李仲元:《中国狮子造型源流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
作者简介:董小菡(1994—),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西南考古。
关键词:金银器;狮子纹;风格
一、概述
金银器纹饰种类之丰富,同一类装饰又有各种变形,不同时代金银器纹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主流审美、工艺水平和文化交流,小纹饰折射大时代。中国推崇“君子”美德,以玉喻人,金银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才有所转变。
而两宋比之李唐,内外政治环境、社会风俗习惯、主流思想、大众审美需求又发生剧变,这些转变同样体现在器物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唐代主要流行于上层贵族阶级之间的金银器物逐渐走向民间。随着民间金银作坊的兴起,金银器从造型到紋饰都更加世俗化、平民化。
本文仅就唐宋金银器纹饰中狮子纹作简要概述和浅析,分析其风格的传承、发展和转变,从而窥见唐至宋的经济国力、社会审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二、唐代金银器上的狮纹
南北朝时期不断的战争和割据给百姓带来沉重苦难,但又从侧面推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转变和发展,至大唐,又受到西边粟特、萨珊,甚至罗马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唐早中期外来纹饰特征十分明显,除中国传统的龙、凤、鸳鸯、鸿雁等传统纹样以外,还出现狮、鹦鹉、犀牛、马、狐狸、熊等不属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甚至是外来物种的装饰题材。
唐代金银器上的狮纹有别于魏晋南北朝及更早期的风格。何家村出土的鎏金双狮纹银碗2可以看出和中国本土器物纹饰相比,工艺、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粟特和萨珊风格,但狮子的形象不如西方威严。狮子从汉代传入中国,早期朝神化发展,成为各种神兽的原型,而唐代狮纹较为写实,但又有别于西方。《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中提到,受印度和吐蕃佛教艺术的影响,往往卷髪,呈现“狗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后来明清器物上更为明显,不管是瓷器还是金银首饰上经常会出现双狮滚绣球的形象,后期的狮子作为吉祥的走兽已经完全脱离了西方狮纹的写实和雄壮,反而以一种憨态可掬的形象出现。追溯狮纹本土化的开端从何家村这批金银器物中已可窥见一二。
三、宋代金银器上的狮纹
宋代金银器动物纹饰种类多样,有代表吉祥的传统龙、凤纹,从唐继承来的狮子纹,还有代表长寿的仙鹤、龟纹,代表爱情的鸳鸯、鸿雁等,金银器纹样世俗气息浓郁,画面充满生机和意趣。
许多唐代写实又野性十足的动物形象到了宋代已经变得温驯可爱,特别是唐代前期形象威风凛凛的狮子,到唐代中后期写实性逐渐减弱,只保留了狮子关键特征。至宋代狮子纹作为吉祥纹饰的一种,形象更加趋向于与人亲近的狗,且多成对出现,滚绣球或嬉戏玩耍,已经完全脱离西方狮子纹威武的形象。出土于江苏和福建的两件银器,均上饰浮雕双狮戏毬纹,双狮相互嬉戏追逐绣球,画面灵动,画面整体呈对称分布,井然有序。出土于山东济南的为一对银配饰,两只狮子呈坐卧状,各手捧一绣球,模样憨态可掬。与唐代早中期金银器上所饰狮纹对比,可以发现到了宋代,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狮子的形象都不再写实,仅保留卷曲鬃毛和卷尾的基本特征,让人可以辨认出为何物,狮子本身威严、野性、凶猛的气势到了宋代已经完全褪去,成为供人娱乐的传统百戏题材。
四、小结
通过简单对比唐代金银器和两宋金银器上狮子纹,风格变化明显,特别是唐代早中期时明显的异域风格到了宋代已经基本消失不见,宋代金银器从造型到纹饰整体风格婉约、精致,充满生活意趣。根据对唐宋纹饰对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纹样逐渐固定
唐代纹饰相较于前期更加写实,不再是抽象的线条或模糊的动物轮廓,但是纹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工匠对纹饰不同的理解可能会对纹饰进行加工和创造,因此唐代同一个纹样的造型可能差别较大。到了宋代受国力、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影响,宋代金银器的风格和纹饰南北差异较小,江苏、福建出土的金银器和彭州、德阳窖藏金银器都有类似器形。动物纹样式线条和布局已基本固定,并为元明清瓷器纹饰发展打下基础。
(二)吉祥寓意
纹饰的产生一定是当时社会背景、民风民俗、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游牧民族使用金银器上常常刻画动物纹或狩猎场景,是其日常生活的反映。唐代金银器纹饰可以看到充满异域风情的胡人、动物和植物,也有中国象征美好吉祥的传统纹饰,但是尚未赋予纹饰更深层次的吉祥内涵。而到了两宋时期,士大夫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威风八面的狮子变得憨态可掬,一方面作为象征吉祥守护的动物,另一方面“狮”与“师”同音,表达官运亨通的祝愿。为纹样赋予吉祥寓意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民国,甚至至今。
(三)世俗化
唐代金银器主要供于权贵阶级,纹饰华丽、大气,且一般为官营作坊,工匠制作的金银器符合统治阶级审美,纹饰彰显唐王室的气度和富贵。而宋代商品经济兴起,士大夫文化成为主流,工笔花鸟绘画技艺达到巅峰,加之民营作坊增多,共同推动宋代金银器纹饰向雅俗共赏的审美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中华书局,2010年。
[2] 齐东方、申秦雁 :《花舞大唐春 :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 年。
[3]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馆:《成都市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文物》2000年第8期。
[5] 谢涛:《四川地区宋代金银器研究》,《成都考古研究》2009年。
[6] 肖梦龙:《试谈宋代宋代金银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文物》1986年第5期。
[7] 李建军:《福建泰宁窖藏银器》,《文物》2000年第7期。
[8] 赵琳:《唐代金银器造型与装饰的外来影响及本土化》,《博物馆研究》2008年第2期。
[9] 侯晓斌:《唐代狮子纹样与相关活动略考》,《文博》2014第1期。
[10] 李仲元:《中国狮子造型源流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
作者简介:董小菡(1994—),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西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