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各类专业教育发展中属于年轻的专业,尽管各高校对该专业的建设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和摸索,但依然缺少系统的、整体的、标准的专业建设思路。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管理体系和机制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
[关 键 词] 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08-02
国家在发展高职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高职教育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这些指导性纲要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思路,设计了雏形。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思路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体原则:以市场需求分析为专业定位依据,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先导,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关键,以教学团队建设为保证,以实训实践条件建设为基础,以专业教学管理为平台。
专业建设总模型如图所示。
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机制。其中,专业定位是明确“培养什么人”,课程体系构建是解决“用什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如何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指明“由谁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表明需要的“培养条件”;教学管理机制提供专业建设的“保障平台”。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步骤
(一)专业定位
1.指导方针
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专业与产业对接,满足产业的升级、技术革新和行业变化发展需要以及区域性经济发展需要。
2.专业定位途径
通过调研全国、区域的物流行业、企业、毕业生等市场情况,确定专业的社会面向。注重同区域内同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标杆兄弟院校,进行效仿改进。
3.专业定位步骤
在充分的专业毕业生调研,物流企业专家座谈基础上,确定物流专业社会面向职业领域,然后分析每个职业领域包含的职业岗位,再分析每个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工作对人才要求。结合地域物流人才要求、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同时兼顾区域内同类校差异性发展,选择适合自己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职业岗位,对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分析,参考职业标准、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最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方针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成长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与职业性并存特征。
2.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依照物流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参照职业标准及职业证书要求,系统设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拓展课以及相应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性。
3.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1)先根据工作岗位群分解对应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然后通过市场调研确定每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设定对应课程。(2)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拓展课、职业选修课,一般情况下,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应该保障在10~12门,职业拓展课保障在6~8门,职业选修课在3~5门这样的结构。再结合人的认知规律对课程进行学期安排和学时安排。(3)考虑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与职业性并存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注重实训课与理论课的设置比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通常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应该是保持1∶1的原则。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职业性、工学结合、合作培养、实践性、开放性。
3.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可参考英国“薄三明治”教学模式。所谓“三明治”教学,即指在校学生到企业实践,并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教师合作讲授有关课程。“三明治”教学又可分为“厚三明治”教学和“薄三明治”教学。前者指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先在企业工作一年,在后三年课程的安排上着重于实践性课程;后者指学生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先在学校读一年,第二、三年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
4.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种类
包括校企合作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学期、分段式的灵活人才培养模式。
5.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综合性实现途径:如,“三双”模式,即双境培养:企业环境、学校环境;双师共教: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双证融通:职业资格证、毕业证。(2)以时间序列教育为实现途径:按照时间顺序,在不同的时段实施不同方式的教育,以实现工学结合。如2+1模式,即两年校内理论学习+一年校外实践培养。(3)突出主要特征的培养途径:工作室+技能大赛+社区服务+技能活动月的模式。 (四)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理念
双师素质,技术能手,专兼结合。
2.教学团队建设要素
教学团队建设包括三个核心要素,教师结构建设、教师素质建设、教师资源库建设。其中教师结构建设包括物流专业教师人数、职称结构、双师型比例等;教师素质建设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教师资源库建设包括专任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资源库,其中兼职教师资源库分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资源库和来校兼课教师资源库。
3.教学团队建设途径
(1)优化双师结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达到50%以上;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达到60%以上;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以上专业教师达90%以上。(2)强化素质提升,提高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鼓励支持教师在职读博,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3)注重教研科研,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市自然科学项目、社会科学项目、青年人才基金、教学成果奖等项目。(4)加强交流访学,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国际交流选派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访学与省内高校(高职)交流合作。(5)重视人才引进:聘请和引进一批兼职教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6)开展岗位练兵: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老中青教师结对互帮互学,开展学生满意课堂活动。
(五)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应该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看成建设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前提性条件,要舍得花成本对物流管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投资。
1.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其中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分两大块进行,一块是对接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训室,如,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技术类课程,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等教学需要实验室来提供工具、机械以及实体模型,提供模拟仿真系统。这一块建设主要靠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另一块是供物流专业学生创业用的创业实训基地。这块实训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学生自创项目或者专业教研室引企入校等形式。比如,物流教研室可以将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快递公司引入校内,让学生进行终端服务,形成校内实训项目。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部分主要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建设。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与市场上的一些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在校外完成跟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的培养。
2.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评估指标
(1)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2)实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3)实践项目的开设率等。
(六)教学管理机制
1.教学管理机制理念
教学管理机制保障了专业建设的实施成效。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在具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中应体现出多元评价、企业参与、重视第三方评价的建设理念。
2.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内容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从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反馈、改进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一个循环的教学管理机制。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还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其专业建设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的一些观点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亦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周运金,张桂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
[关 键 词] 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08-02
国家在发展高职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高职教育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这些指导性纲要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思路,设计了雏形。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思路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体原则:以市场需求分析为专业定位依据,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先导,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关键,以教学团队建设为保证,以实训实践条件建设为基础,以专业教学管理为平台。
专业建设总模型如图所示。
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机制。其中,专业定位是明确“培养什么人”,课程体系构建是解决“用什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如何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指明“由谁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表明需要的“培养条件”;教学管理机制提供专业建设的“保障平台”。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步骤
(一)专业定位
1.指导方针
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专业与产业对接,满足产业的升级、技术革新和行业变化发展需要以及区域性经济发展需要。
2.专业定位途径
通过调研全国、区域的物流行业、企业、毕业生等市场情况,确定专业的社会面向。注重同区域内同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标杆兄弟院校,进行效仿改进。
3.专业定位步骤
在充分的专业毕业生调研,物流企业专家座谈基础上,确定物流专业社会面向职业领域,然后分析每个职业领域包含的职业岗位,再分析每个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工作对人才要求。结合地域物流人才要求、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同时兼顾区域内同类校差异性发展,选择适合自己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职业岗位,对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分析,参考职业标准、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最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方针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成长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与职业性并存特征。
2.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依照物流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参照职业标准及职业证书要求,系统设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拓展课以及相应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性。
3.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1)先根据工作岗位群分解对应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然后通过市场调研确定每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设定对应课程。(2)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拓展课、职业选修课,一般情况下,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应该保障在10~12门,职业拓展课保障在6~8门,职业选修课在3~5门这样的结构。再结合人的认知规律对课程进行学期安排和学时安排。(3)考虑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与职业性并存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注重实训课与理论课的设置比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通常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应该是保持1∶1的原则。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职业性、工学结合、合作培养、实践性、开放性。
3.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可参考英国“薄三明治”教学模式。所谓“三明治”教学,即指在校学生到企业实践,并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教师合作讲授有关课程。“三明治”教学又可分为“厚三明治”教学和“薄三明治”教学。前者指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先在企业工作一年,在后三年课程的安排上着重于实践性课程;后者指学生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先在学校读一年,第二、三年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
4.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种类
包括校企合作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学期、分段式的灵活人才培养模式。
5.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综合性实现途径:如,“三双”模式,即双境培养:企业环境、学校环境;双师共教: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双证融通:职业资格证、毕业证。(2)以时间序列教育为实现途径:按照时间顺序,在不同的时段实施不同方式的教育,以实现工学结合。如2+1模式,即两年校内理论学习+一年校外实践培养。(3)突出主要特征的培养途径:工作室+技能大赛+社区服务+技能活动月的模式。 (四)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理念
双师素质,技术能手,专兼结合。
2.教学团队建设要素
教学团队建设包括三个核心要素,教师结构建设、教师素质建设、教师资源库建设。其中教师结构建设包括物流专业教师人数、职称结构、双师型比例等;教师素质建设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教师资源库建设包括专任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资源库,其中兼职教师资源库分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资源库和来校兼课教师资源库。
3.教学团队建设途径
(1)优化双师结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达到50%以上;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达到60%以上;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以上专业教师达90%以上。(2)强化素质提升,提高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鼓励支持教师在职读博,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3)注重教研科研,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市自然科学项目、社会科学项目、青年人才基金、教学成果奖等项目。(4)加强交流访学,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国际交流选派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访学与省内高校(高职)交流合作。(5)重视人才引进:聘请和引进一批兼职教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6)开展岗位练兵: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老中青教师结对互帮互学,开展学生满意课堂活动。
(五)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应该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看成建设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前提性条件,要舍得花成本对物流管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投资。
1.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其中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分两大块进行,一块是对接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训室,如,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技术类课程,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等教学需要实验室来提供工具、机械以及实体模型,提供模拟仿真系统。这一块建设主要靠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另一块是供物流专业学生创业用的创业实训基地。这块实训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学生自创项目或者专业教研室引企入校等形式。比如,物流教研室可以将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快递公司引入校内,让学生进行终端服务,形成校内实训项目。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部分主要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建设。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与市场上的一些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在校外完成跟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的培养。
2.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评估指标
(1)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2)实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3)实践项目的开设率等。
(六)教学管理机制
1.教学管理机制理念
教学管理机制保障了专业建设的实施成效。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在具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中应体现出多元评价、企业参与、重视第三方评价的建设理念。
2.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内容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从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反馈、改进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一个循环的教学管理机制。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还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其专业建设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的一些观点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亦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周运金,张桂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