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增强对社会经济的适应性,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解放思想,以“质量工程”推动教学改革与建设
1.制定实施方案,系统落实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工程
学校将“质量工程”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的系统工程,全面规划设计,重新整合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科学系统部署了教学改革和建设目标。设置了5个方面的“质量工程”建设任务;制定了建设方案和指导性意见、年度建设计划和检查计划;建立了组织机构,落实分工,确立了“质量工程”的组织保障。3年来共配套设立教改研究项目教育部和北京市23个、校级172个,发表教学改革论文667篇。
2.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推进
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指导性意见、“质量工程”建设、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管理、学生个性化发展管理、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管理、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教学基本规范、教学质量管理、教务管理等9类配套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共计90个,如《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制指导性意见》规范了导师制建设和实施模式,《关于优秀本科生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的管理办法》等对拔尖学生本硕培养的对接提出了解决方案。
深化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提升教育理念,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提出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在 “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突出3个方面的培养:一是突出扎实的学科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二是突出个性化培养;三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开展顶层设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培养计划从整体上再次压缩学分,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时间;二是全面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明确了全面实施分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模式方法要求;三是构建了以科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为引导,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核心,以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为平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4年不断线的科研训练体系;四是突出了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通过强化英语教学、开设双语课程,设置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项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2.实施科研训练一体化方案,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专业主干课程全面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兴趣和能力;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全面实施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加大了课外学习要求,加强了习题、答疑和平时考核,以及对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训练;组织开展优秀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和训练载体评选,以点带面拉动全校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水平的提高。
建设研究方法课程群,系统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顶层设计3个层次的研究方法课程群的基础上,设立了8个校级教改课题,以项目拉动方式促进专业研究方法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使该类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步入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引领课”“桥梁课”和“研训课”。
以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为主线,以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群为引导,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为平台,构建“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科研训练体系;学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活动;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机制与办法,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完善三级学科竞赛平台,设置覆盖各学科三大类40多项重要学科竞赛,形成了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层选拔的运作模式。
突出办学特色,着力培养三类创新人才
1.强化数理基础教育,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
以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载体,研究与探索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三位一体”的导师制、“科学思维训练—研究性教与学—科研创新实践”的培养方法和“多次选择”的管理机制。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实验区毕业生85%继续深造,数十名学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二等奖。“厚数博理、学科复合、践实笃行、自主发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
瞄准国家对轨道交通工程型拔尖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强7个行业相关专业建设,建立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围绕轨道交通前沿理论与技术整合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了7门轨道交通综合性课程,制定了培养方案,实施了“3 1 2”培养模式;规划建设了涵盖铁道交通、运行控制工程等7个方向的60余种特色教材体系;探索了北京地铁订单式培养“3 1”模式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育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启动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计划,7个专业建立实验班,探索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推进国际工程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精英型国际化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企业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多元化师资队伍,探索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做中学”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式,实施了“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2 1 1”教学模式,探索了“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能力培养方法;连续三年一次就业率100%,成为6家大型软件企业的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精英型国际化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际化创业型工程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构建了“工程 管理”的课程体系,探索了CDIO—以产品或服务的全寿命期为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研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加强平台建设,营造培育创新人才的优质环境
1.建设实践平台,构筑学生实践创新的桥梁
连续10年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经费建设本科实践创新平台,按照“五个有机结合”的建设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旋律,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学生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科学研究的主场所、学生学科专业与素质教育的主基地、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的承载体,以此构筑学生创新兴趣的桥梁。经过多年积累,建成了4个国家级、8个北京市级以及10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科研、学科、实验室一体化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营造了有利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2.落实实验室开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建立4部处联席会制度,以机制与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落实科研和基础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规范实验室开放时间与开放模式,明确建设内容和要求,形成开放机制,提供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形成了5种模式向本科生开放、参与本科生培养,19个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开设了“科技演示性实验和专题案例教学”等开放性课程,每年2,000人次学生受益;依托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和交通运输系统模拟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开发了20余个实验教学系统,其中“铁路运输生产模拟实验教学系统”为国内首创,现已在多所高校推广使用。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后,大大提升了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水平。
3.落实教授领军,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学校岗位聘任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授上课制度,鼓励名师、教授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和成为参与本科教学建设重要项目的领军人物。全校主干课程教授上课率3年来逐步提高。目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建设点、精品课程等62个国家级、240 个市级“质量工程”重大项目均由教授领军,其中包括4名国家级和11名市级教学名师,以及部分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著名教授。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带头人基本上都是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长期在教学一线的名师,为持续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雯]
不断解放思想,以“质量工程”推动教学改革与建设
1.制定实施方案,系统落实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工程
学校将“质量工程”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的系统工程,全面规划设计,重新整合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科学系统部署了教学改革和建设目标。设置了5个方面的“质量工程”建设任务;制定了建设方案和指导性意见、年度建设计划和检查计划;建立了组织机构,落实分工,确立了“质量工程”的组织保障。3年来共配套设立教改研究项目教育部和北京市23个、校级172个,发表教学改革论文667篇。
2.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推进
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指导性意见、“质量工程”建设、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管理、学生个性化发展管理、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管理、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教学基本规范、教学质量管理、教务管理等9类配套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共计90个,如《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制指导性意见》规范了导师制建设和实施模式,《关于优秀本科生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的管理办法》等对拔尖学生本硕培养的对接提出了解决方案。
深化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提升教育理念,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提出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在 “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突出3个方面的培养:一是突出扎实的学科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二是突出个性化培养;三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开展顶层设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培养计划从整体上再次压缩学分,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时间;二是全面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明确了全面实施分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模式方法要求;三是构建了以科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为引导,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核心,以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为平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4年不断线的科研训练体系;四是突出了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通过强化英语教学、开设双语课程,设置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项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2.实施科研训练一体化方案,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专业主干课程全面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兴趣和能力;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全面实施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加大了课外学习要求,加强了习题、答疑和平时考核,以及对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训练;组织开展优秀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和训练载体评选,以点带面拉动全校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水平的提高。
建设研究方法课程群,系统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顶层设计3个层次的研究方法课程群的基础上,设立了8个校级教改课题,以项目拉动方式促进专业研究方法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使该类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步入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引领课”“桥梁课”和“研训课”。
以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为主线,以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群为引导,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为平台,构建“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科研训练体系;学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活动;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机制与办法,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完善三级学科竞赛平台,设置覆盖各学科三大类40多项重要学科竞赛,形成了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层选拔的运作模式。
突出办学特色,着力培养三类创新人才
1.强化数理基础教育,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
以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载体,研究与探索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三位一体”的导师制、“科学思维训练—研究性教与学—科研创新实践”的培养方法和“多次选择”的管理机制。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实验区毕业生85%继续深造,数十名学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二等奖。“厚数博理、学科复合、践实笃行、自主发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
瞄准国家对轨道交通工程型拔尖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强7个行业相关专业建设,建立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围绕轨道交通前沿理论与技术整合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了7门轨道交通综合性课程,制定了培养方案,实施了“3 1 2”培养模式;规划建设了涵盖铁道交通、运行控制工程等7个方向的60余种特色教材体系;探索了北京地铁订单式培养“3 1”模式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育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启动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计划,7个专业建立实验班,探索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推进国际工程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精英型国际化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企业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多元化师资队伍,探索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做中学”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式,实施了“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2 1 1”教学模式,探索了“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能力培养方法;连续三年一次就业率100%,成为6家大型软件企业的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精英型国际化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际化创业型工程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构建了“工程 管理”的课程体系,探索了CDIO—以产品或服务的全寿命期为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研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加强平台建设,营造培育创新人才的优质环境
1.建设实践平台,构筑学生实践创新的桥梁
连续10年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经费建设本科实践创新平台,按照“五个有机结合”的建设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旋律,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学生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科学研究的主场所、学生学科专业与素质教育的主基地、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的承载体,以此构筑学生创新兴趣的桥梁。经过多年积累,建成了4个国家级、8个北京市级以及10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科研、学科、实验室一体化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营造了有利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2.落实实验室开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建立4部处联席会制度,以机制与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落实科研和基础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规范实验室开放时间与开放模式,明确建设内容和要求,形成开放机制,提供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形成了5种模式向本科生开放、参与本科生培养,19个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开设了“科技演示性实验和专题案例教学”等开放性课程,每年2,000人次学生受益;依托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和交通运输系统模拟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开发了20余个实验教学系统,其中“铁路运输生产模拟实验教学系统”为国内首创,现已在多所高校推广使用。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后,大大提升了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水平。
3.落实教授领军,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学校岗位聘任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授上课制度,鼓励名师、教授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和成为参与本科教学建设重要项目的领军人物。全校主干课程教授上课率3年来逐步提高。目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建设点、精品课程等62个国家级、240 个市级“质量工程”重大项目均由教授领军,其中包括4名国家级和11名市级教学名师,以及部分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著名教授。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带头人基本上都是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长期在教学一线的名师,为持续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