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及深入,院校研究得到了系统发展并最早成熟于美国,为美国高校自身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和理论上的合理性论证,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独特的自治(在一定质量标准之上的自由发挥空间)和竞争(通过责任说明机制形成的高效的良性循环)特色,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对什么是院校研究、它的发展及所研究内容进行阐述,以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院校研究;要素;发展
一、什么是院校研究
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人最早使用了“院校研究”这个概念,并于1947年明尼苏达大学最早建立了“院校研究室”。经过多年发展,院校研究的概念也伴随着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重点目标和任务不断调整。美国院校研究协会将其解释为“旨在增进对高等院校自身的理解,促使院校规划、管理与运行状况得以改进的研究”[1];《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对高等学校的运行、环境及进程所作的研究与分析”;胡森主编的《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是 “被用来描述有组织地收集、记录和分析高等教育机构的计划、进程和环境的数据及信息的努力”[2]。
“院校研究”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随着高等教育学科在我国的建立而被潘懋元等老一辈先驱所引入,但都只从院校研究的特征上对其进行归纳。西安欧亚学院的赵炬明老师将“院校研究”阐述为“把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校管理,以提高和改进高校管理工作为基本目的的研究”。根据笔者自己的一些想法,将“院校研究”理解为“基于各高校自身的情况(统计数据与系统分析),针对其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资源利用效率和未来发展战略而设置(制度设计)的一个应用性研究领域”。
二、院校研究的发展
虽说院校研究系统发展并最早成熟于美国,但若根据上述对“院校研究”的定义,对照各文明古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社会等行为,如两河流域的智慧之家、我国的太学与孔子私学等,可以得出院校研究的源头并非在其成熟地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进行着分散的、零星的及学者个人自发的院校研究。19世纪时,埃利奥特担任哈佛校长时,喜欢在年报时运用统计数据等证据进行管理和规划,超越了传统的小型院校的经验式管理。
18、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初期发动了长达三十年的院校调查运动。以1905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建立为标志,发生了一场以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变革运动;担任过麻省理工院长的普里切特出任基金会第一届主席,把所有大学无论公私立都定位于公共服务机构。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民间的认证机构,为高校和专业的发展制定了最低的质量标准并定期开展认证活动,后来演变为高校得到拨款和资助的前提条件。院校研究也因此逐渐进入组织化建构的阶段。
伴随着1944年美国国会颁布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大量的退伍军人和政府资金开始涌向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大部分高校开始正视大学内部的种种问题,院校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显的进步特征是院校研究的逐步制度化和院校研究的研究范围的逐渐完备。高校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和学校质量,逐步引入了科层制的行政系统和专业化与专门化的管理模式。1965年美国院校研究协会成立,鼓励各高校进行有效的自我认同并开始系统收集与分析高校各种信息与数据。
到了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70年代以来的滞涨、资本主义经济反复出现的危机及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高校总数开始稳定甚至略有减少,并且分配方式从以前的按需分配改为择优分配。各高校只有通过提高学费来维持收支平衡,这一点恰恰导致了公众对作为公众服务机构的高校的深入理性思考。同时,院校研究有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家组织并演化成国际组织,在北美变成专门职业,研究范围逐渐明确,集中于管理定向和实践定向的领域。
三、院校研究的构成要素
从上述院校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能隐约的看到院校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和其发展演变的大概脉络。
关于院校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美国院校研究协会在2002年前概括为:注册管理与学生事务,院校效益、结果评估与学生学习,学术项目与教师事务,资源管理与质量改进,政策分析、规划与管理问题,院校研究的理论、实践与伦理,院校研究的技术与工具。随着院校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范围的实践定向,2003年美国院校研究协会对涉及领域进行了略微调整:学生生活与学习,学术项目、课程和教师问题,院校管理与规划,高等教育协作、政策和院校的社会责任,院校研究实践: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伦理。
学者拉塞尔认为院校研究包括高等教育的三种主要研究:现状研究、趋势研究和评估性研究;但院校研究是关注个别院校的实践导向非学术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赵炬明通过分析美国院校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认为院校研究应集中于管理研究,而教学研究由于涉嫌干涉学术自由而不宜进行展开。
笔者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可对院校研究的范围做不同的界定,每种分类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若依据院校研究的历史发展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不仅能取信于人,更重要的是能对其范围有更清晰的认识。首先,在美国调查运动与相配套而生的科学管理运动发生之前,院校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大学的选址、组建、运营到学生培养目标、任务等几乎涉及高等教育工作的所有问题都有零星的学者进行自发研究,其不足表现在研究比较零散,不系统,研究人员比较分散,不能形成有影响力和行之有效的成果;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才自发进行研究,有严重的滞后性,不能起到预防与咨询效果。其次,以1905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建立为标志的院校调查运动到《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之间,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了提高高校学术质量和改进生存效益问题,在高校外部形成了各种院校研究的相关机构和质量认证机构,此时院校研究的范围集中于现代院校研究的组织建构等少量院校研究实践的内容。目的是对研究人员组织化,以求改变零散研究和人员分散的状况。再者,伴随着《退伍军人权力法案》的颁布,美国高等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此时,除了少数精英式高校能继续保持些许完全自治的传统大学特色外,高校感觉到了来自外界前所未有的存在效益压力。于是各高校纷纷建立校内的院校研究室(所),开始自发的进行改进研究活动,以促进专业化管理的效率和规划出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最后,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以来,伴随着院校研究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进程,现代院校研究内容也进入了最后的权责明晰阶段,社会责任和监督的公共机制的建立让现代院校研究走入了成熟阶段。综上,可以看到院校研究的研究领域是随着它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包括最基本的学生生活与学习问题,学术事务和教师问题,学校管理与规划问题,院校研究实践: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伦理等问题,及最后进入领域的高等教育协作、政策和院校的社会责任问题。
但有两点是笔者需要补充的:第一、这几个分类并非绝对界限分明,他们是相补相继的,有的时期可能是同时进行,只是程度和重点上的差别而已。第二、对当今(美国)院校研究集中于管理研究而轻视教学研究的现状表示质疑:如今世界各个国家大学普遍存在的大学生道德与责任感的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我们是否该检讨一下当下的教学方式,是否该回顾下教育目标及任务的实施状况与程度。(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www. airweb. org/page. asp page = 16,2005 - 01 – 26.
[2]胡森(Torsten Husen):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院校研究;要素;发展
一、什么是院校研究
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人最早使用了“院校研究”这个概念,并于1947年明尼苏达大学最早建立了“院校研究室”。经过多年发展,院校研究的概念也伴随着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重点目标和任务不断调整。美国院校研究协会将其解释为“旨在增进对高等院校自身的理解,促使院校规划、管理与运行状况得以改进的研究”[1];《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对高等学校的运行、环境及进程所作的研究与分析”;胡森主编的《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是 “被用来描述有组织地收集、记录和分析高等教育机构的计划、进程和环境的数据及信息的努力”[2]。
“院校研究”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随着高等教育学科在我国的建立而被潘懋元等老一辈先驱所引入,但都只从院校研究的特征上对其进行归纳。西安欧亚学院的赵炬明老师将“院校研究”阐述为“把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校管理,以提高和改进高校管理工作为基本目的的研究”。根据笔者自己的一些想法,将“院校研究”理解为“基于各高校自身的情况(统计数据与系统分析),针对其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资源利用效率和未来发展战略而设置(制度设计)的一个应用性研究领域”。
二、院校研究的发展
虽说院校研究系统发展并最早成熟于美国,但若根据上述对“院校研究”的定义,对照各文明古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社会等行为,如两河流域的智慧之家、我国的太学与孔子私学等,可以得出院校研究的源头并非在其成熟地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进行着分散的、零星的及学者个人自发的院校研究。19世纪时,埃利奥特担任哈佛校长时,喜欢在年报时运用统计数据等证据进行管理和规划,超越了传统的小型院校的经验式管理。
18、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初期发动了长达三十年的院校调查运动。以1905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建立为标志,发生了一场以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变革运动;担任过麻省理工院长的普里切特出任基金会第一届主席,把所有大学无论公私立都定位于公共服务机构。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民间的认证机构,为高校和专业的发展制定了最低的质量标准并定期开展认证活动,后来演变为高校得到拨款和资助的前提条件。院校研究也因此逐渐进入组织化建构的阶段。
伴随着1944年美国国会颁布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大量的退伍军人和政府资金开始涌向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大部分高校开始正视大学内部的种种问题,院校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显的进步特征是院校研究的逐步制度化和院校研究的研究范围的逐渐完备。高校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和学校质量,逐步引入了科层制的行政系统和专业化与专门化的管理模式。1965年美国院校研究协会成立,鼓励各高校进行有效的自我认同并开始系统收集与分析高校各种信息与数据。
到了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70年代以来的滞涨、资本主义经济反复出现的危机及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高校总数开始稳定甚至略有减少,并且分配方式从以前的按需分配改为择优分配。各高校只有通过提高学费来维持收支平衡,这一点恰恰导致了公众对作为公众服务机构的高校的深入理性思考。同时,院校研究有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家组织并演化成国际组织,在北美变成专门职业,研究范围逐渐明确,集中于管理定向和实践定向的领域。
三、院校研究的构成要素
从上述院校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能隐约的看到院校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和其发展演变的大概脉络。
关于院校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美国院校研究协会在2002年前概括为:注册管理与学生事务,院校效益、结果评估与学生学习,学术项目与教师事务,资源管理与质量改进,政策分析、规划与管理问题,院校研究的理论、实践与伦理,院校研究的技术与工具。随着院校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范围的实践定向,2003年美国院校研究协会对涉及领域进行了略微调整:学生生活与学习,学术项目、课程和教师问题,院校管理与规划,高等教育协作、政策和院校的社会责任,院校研究实践: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伦理。
学者拉塞尔认为院校研究包括高等教育的三种主要研究:现状研究、趋势研究和评估性研究;但院校研究是关注个别院校的实践导向非学术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赵炬明通过分析美国院校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认为院校研究应集中于管理研究,而教学研究由于涉嫌干涉学术自由而不宜进行展开。
笔者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可对院校研究的范围做不同的界定,每种分类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若依据院校研究的历史发展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不仅能取信于人,更重要的是能对其范围有更清晰的认识。首先,在美国调查运动与相配套而生的科学管理运动发生之前,院校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大学的选址、组建、运营到学生培养目标、任务等几乎涉及高等教育工作的所有问题都有零星的学者进行自发研究,其不足表现在研究比较零散,不系统,研究人员比较分散,不能形成有影响力和行之有效的成果;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才自发进行研究,有严重的滞后性,不能起到预防与咨询效果。其次,以1905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建立为标志的院校调查运动到《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之间,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了提高高校学术质量和改进生存效益问题,在高校外部形成了各种院校研究的相关机构和质量认证机构,此时院校研究的范围集中于现代院校研究的组织建构等少量院校研究实践的内容。目的是对研究人员组织化,以求改变零散研究和人员分散的状况。再者,伴随着《退伍军人权力法案》的颁布,美国高等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此时,除了少数精英式高校能继续保持些许完全自治的传统大学特色外,高校感觉到了来自外界前所未有的存在效益压力。于是各高校纷纷建立校内的院校研究室(所),开始自发的进行改进研究活动,以促进专业化管理的效率和规划出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最后,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以来,伴随着院校研究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进程,现代院校研究内容也进入了最后的权责明晰阶段,社会责任和监督的公共机制的建立让现代院校研究走入了成熟阶段。综上,可以看到院校研究的研究领域是随着它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包括最基本的学生生活与学习问题,学术事务和教师问题,学校管理与规划问题,院校研究实践: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伦理等问题,及最后进入领域的高等教育协作、政策和院校的社会责任问题。
但有两点是笔者需要补充的:第一、这几个分类并非绝对界限分明,他们是相补相继的,有的时期可能是同时进行,只是程度和重点上的差别而已。第二、对当今(美国)院校研究集中于管理研究而轻视教学研究的现状表示质疑:如今世界各个国家大学普遍存在的大学生道德与责任感的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我们是否该检讨一下当下的教学方式,是否该回顾下教育目标及任务的实施状况与程度。(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www. airweb. org/page. asp page = 16,2005 - 01 – 26.
[2]胡森(Torsten Husen):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