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熏蚊子的野草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巨额订单,再到企业纷纷出局、农民愤然拔草。青蒿,让酉阳这片武陵山区深处的土地,尝尽了狂热与苦涩。
■ 梦断青蒿素
在经历喧嚣、争议、泡沫与幻灭后,王美胜开始归于平静。
作为重庆市酉阳富民青蒿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美胜用“悲壮”、“惨烈”形容过去的两年:“产量严重过剩,大量青蒿在农民手中霉烂,许多农民甚至将青蒿大面积铲掉。”
伤心的还不仅仅是酉阳农民。
一月下旬,位于丰都县名山镇的重庆大方通和制药有限公司大门紧闭。
大方通和2005年进军青蒿产业时,行情很好,每公斤青蒿素最高能卖到一万元。公司当年还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线,并在当地打造了覆盖20多个乡镇、1.2万农户的全国最大青蒿生产基地。但随着全国一夜之间100多家同类企业拔地而起,2007年出现供大于求,价格高台跳水。2008年青蒿素价格最低时,每公斤只能卖到1300元,而成本是每公斤2000元。
这家宣称与世界五百强瑞士诺华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企业,曾被当地政府寄予厚望。丰都县政府将它作为一项支农工程来扶持,希望借此解决产业空虚问题。
市经委针对青蒿产业的专项调查显示,重庆原来的7家青蒿种植生产企业,已有5家停产或转产;此外,曾一度急速膨胀的青蒿种植,规模也大幅度萎缩。
■ 疯狂的种草运动
此前,王美胜是酉阳县发改委负责青蒿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有着酉阳青蒿“三剑客”美誉的复员军人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青蒿还是只能用来熏蚊子、止鼻血的野草,一公斤卖不到0.5元,而2005年,一公斤青蒿居然卖到了14元。
“一张订单改变了我和这座城市的命运。”王美胜说。
2004年7月底,酉阳接到一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订单,他们计划2005年从酉阳购买一亿剂青蒿素药品,以解决非洲等地日趋严重的疟疾问题。一亿剂药品需青蒿素30吨,以当时市价每公斤一万元左右计,价值约三亿元!这是酉阳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2004年,酉阳全县的财政收入才1.2亿元。
当时,一位县领导说:“酉阳的田里,种着非洲的希望,我们第一次感到自己和世界的命运联系起来了。”
据了解,青蒿之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看中,是因为由青蒿提取的青蒿素类药物是治疗疟疾的良药。自然,供应了全球80%青蒿原料的酉阳,成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第一选择。
当地农民迅速地被卷入这张亿元订单中。
“2004年后,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青蒿,山沟、平坝,铺天盖地。”王美胜被这种阵仗吓了一跳。
2004年,酉阳种植了1万亩青蒿,2005年,面积陡增到6万亩,2006年更是达到10万亩以上。
农民发现,以较短的周期,较少的劳动力和每亩50元左右的投资,就可以换回每亩800元左右的收益,热情就此被激发。
“种草运动”迅速蔓延到重庆其他区县。
刘从军,重庆市青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据他统计,短短一年半时间,有七家投资超过千万元的青蒿素生产厂在黔江、万州、酉阳、丰都和涪陵等地成立,这还不包括许多小作坊;十多家全国知名的企业宣布了到重庆种青蒿的计划;高峰时,重庆的青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2005年,酉阳、丰都等地出现了蔚为壮观的“青蒿抢购战”。
■ 冲动的惩罚
上帝欲叫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蜂拥而上的结果是产业恶性竞争,前景迅速被透支。曾经火爆的黄连、黄姜、天麻就是最好的例证。”刘从军说,按2006年全球所需青蒿素原料计算,20万亩的产量就能满足需求,但仅重庆一地就不止这个数。
“我们发现,到2010年,重庆青蒿素产能将接近300吨,大于全球需求总量近一倍。”而各地也出现了一些很让刘从军担忧的问题。收购秩序混乱,原料外流,野生资源遭破坏,优势物种保护乏力,等等。
少了是宝,多了是草。2006年8月,重庆市有关部门发布青蒿產业“预警报告”。
可一度,依然有多个区县政府将青蒿定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项目,各地不断传出要建全国最大青蒿种植基地的消息。有的还专门成立青蒿种植指挥部,与下一级政府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除了非理性的扩张滋生了市场泡沫,王美胜认为,处于产业链末端、无法拥有话语权也是“致命”的原因。中国是最早进行青蒿素研究的国家,但青蒿素制剂的专利却在瑞士诺华公司手里,重庆充当的只是诺华的原料基地。
而扩张潮中,大多数企业对市场了解并不多,更不用说对市场风险有所评估。王美胜遗憾地说:“‘狂热’是靠一根模糊不清的细线维系,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连市场在哪里都不知道,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生产多少就能销多少!”
■ 将重返光明?
尽管如此,酉阳县政府并没有放缓建设“世界青蒿之都”的步伐。
“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达到5以上才具有工业提取价值,酉阳共有耕地175万亩,其中适宜种植青蒿的土地有50万亩,而青蒿素含量达9的土地有35万亩。”对于青蒿产业,酉阳县农办张向军科长仍充满信心,“就像股票进入低谷会上扬”,酉阳正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打造“世界青蒿之都”。
信心还来自青蒿素的进一步开发。有学者认为,青蒿素有治癌的潜力,目前,国内包括华立控股等青蒿素企业,都在与国外联合开发青蒿素的新适应症药物。如果能拓展青蒿素的适应症,其终端市场将急剧放大,大大超过目前抗疟药的市场规模,有利于青蒿产业纵深发展。
还有一则消息令张向军兴奋不已。市经委已牵头完成了青蒿产业扶持专项报告,核心是,规范和加强青蒿产业发展。重庆还计划向商务部递交申请,加强青蒿素出口建设。
但王美胜更关注眼前的危机:“种植青蒿每公斤的成本在5—6元之间,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就不如种玉米。”2008年,王美胜的公司基本上还能以每公斤6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但今年,资金极度短缺的他,只能用每公斤5元的价格来说服农村里一些老人和残疾人继续种植。
“如果农民都不种蒿草了,那么2009年,青蒿素原料必然会亮起红灯,酉阳拿什么建设‘世界青蒿之都’?”王美胜忧心忡忡。
就在国内市场混乱之际,非洲试种青蒿已获成功,肯尼亚建立的第一家青蒿素提取企业已拔地而起,乌干达建立的制剂厂已经准备生产抗疟药。与此同时,印度、越南等国家都加速了在国际青蒿素类药品市场的占领速度。
“即使新一轮青蒿热来临,如果产业链之间仍脱节严重,行业内主要利益相关者缺乏必要的沟通,这片土地难免会再次陷入一轮短缺、一轮过剩的发展怪圈。”王美胜似乎又闻到了新一轮纷争的味道。
■ 梦断青蒿素
在经历喧嚣、争议、泡沫与幻灭后,王美胜开始归于平静。
作为重庆市酉阳富民青蒿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美胜用“悲壮”、“惨烈”形容过去的两年:“产量严重过剩,大量青蒿在农民手中霉烂,许多农民甚至将青蒿大面积铲掉。”
伤心的还不仅仅是酉阳农民。
一月下旬,位于丰都县名山镇的重庆大方通和制药有限公司大门紧闭。
大方通和2005年进军青蒿产业时,行情很好,每公斤青蒿素最高能卖到一万元。公司当年还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线,并在当地打造了覆盖20多个乡镇、1.2万农户的全国最大青蒿生产基地。但随着全国一夜之间100多家同类企业拔地而起,2007年出现供大于求,价格高台跳水。2008年青蒿素价格最低时,每公斤只能卖到1300元,而成本是每公斤2000元。
这家宣称与世界五百强瑞士诺华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企业,曾被当地政府寄予厚望。丰都县政府将它作为一项支农工程来扶持,希望借此解决产业空虚问题。
市经委针对青蒿产业的专项调查显示,重庆原来的7家青蒿种植生产企业,已有5家停产或转产;此外,曾一度急速膨胀的青蒿种植,规模也大幅度萎缩。
■ 疯狂的种草运动
此前,王美胜是酉阳县发改委负责青蒿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有着酉阳青蒿“三剑客”美誉的复员军人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青蒿还是只能用来熏蚊子、止鼻血的野草,一公斤卖不到0.5元,而2005年,一公斤青蒿居然卖到了14元。
“一张订单改变了我和这座城市的命运。”王美胜说。
2004年7月底,酉阳接到一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订单,他们计划2005年从酉阳购买一亿剂青蒿素药品,以解决非洲等地日趋严重的疟疾问题。一亿剂药品需青蒿素30吨,以当时市价每公斤一万元左右计,价值约三亿元!这是酉阳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2004年,酉阳全县的财政收入才1.2亿元。
当时,一位县领导说:“酉阳的田里,种着非洲的希望,我们第一次感到自己和世界的命运联系起来了。”
据了解,青蒿之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看中,是因为由青蒿提取的青蒿素类药物是治疗疟疾的良药。自然,供应了全球80%青蒿原料的酉阳,成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第一选择。
当地农民迅速地被卷入这张亿元订单中。
“2004年后,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青蒿,山沟、平坝,铺天盖地。”王美胜被这种阵仗吓了一跳。
2004年,酉阳种植了1万亩青蒿,2005年,面积陡增到6万亩,2006年更是达到10万亩以上。
农民发现,以较短的周期,较少的劳动力和每亩50元左右的投资,就可以换回每亩800元左右的收益,热情就此被激发。
“种草运动”迅速蔓延到重庆其他区县。
刘从军,重庆市青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据他统计,短短一年半时间,有七家投资超过千万元的青蒿素生产厂在黔江、万州、酉阳、丰都和涪陵等地成立,这还不包括许多小作坊;十多家全国知名的企业宣布了到重庆种青蒿的计划;高峰时,重庆的青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2005年,酉阳、丰都等地出现了蔚为壮观的“青蒿抢购战”。
■ 冲动的惩罚
上帝欲叫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蜂拥而上的结果是产业恶性竞争,前景迅速被透支。曾经火爆的黄连、黄姜、天麻就是最好的例证。”刘从军说,按2006年全球所需青蒿素原料计算,20万亩的产量就能满足需求,但仅重庆一地就不止这个数。
“我们发现,到2010年,重庆青蒿素产能将接近300吨,大于全球需求总量近一倍。”而各地也出现了一些很让刘从军担忧的问题。收购秩序混乱,原料外流,野生资源遭破坏,优势物种保护乏力,等等。
少了是宝,多了是草。2006年8月,重庆市有关部门发布青蒿產业“预警报告”。
可一度,依然有多个区县政府将青蒿定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项目,各地不断传出要建全国最大青蒿种植基地的消息。有的还专门成立青蒿种植指挥部,与下一级政府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除了非理性的扩张滋生了市场泡沫,王美胜认为,处于产业链末端、无法拥有话语权也是“致命”的原因。中国是最早进行青蒿素研究的国家,但青蒿素制剂的专利却在瑞士诺华公司手里,重庆充当的只是诺华的原料基地。
而扩张潮中,大多数企业对市场了解并不多,更不用说对市场风险有所评估。王美胜遗憾地说:“‘狂热’是靠一根模糊不清的细线维系,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连市场在哪里都不知道,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生产多少就能销多少!”
■ 将重返光明?
尽管如此,酉阳县政府并没有放缓建设“世界青蒿之都”的步伐。
“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达到5以上才具有工业提取价值,酉阳共有耕地175万亩,其中适宜种植青蒿的土地有50万亩,而青蒿素含量达9的土地有35万亩。”对于青蒿产业,酉阳县农办张向军科长仍充满信心,“就像股票进入低谷会上扬”,酉阳正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打造“世界青蒿之都”。
信心还来自青蒿素的进一步开发。有学者认为,青蒿素有治癌的潜力,目前,国内包括华立控股等青蒿素企业,都在与国外联合开发青蒿素的新适应症药物。如果能拓展青蒿素的适应症,其终端市场将急剧放大,大大超过目前抗疟药的市场规模,有利于青蒿产业纵深发展。
还有一则消息令张向军兴奋不已。市经委已牵头完成了青蒿产业扶持专项报告,核心是,规范和加强青蒿产业发展。重庆还计划向商务部递交申请,加强青蒿素出口建设。
但王美胜更关注眼前的危机:“种植青蒿每公斤的成本在5—6元之间,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就不如种玉米。”2008年,王美胜的公司基本上还能以每公斤6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但今年,资金极度短缺的他,只能用每公斤5元的价格来说服农村里一些老人和残疾人继续种植。
“如果农民都不种蒿草了,那么2009年,青蒿素原料必然会亮起红灯,酉阳拿什么建设‘世界青蒿之都’?”王美胜忧心忡忡。
就在国内市场混乱之际,非洲试种青蒿已获成功,肯尼亚建立的第一家青蒿素提取企业已拔地而起,乌干达建立的制剂厂已经准备生产抗疟药。与此同时,印度、越南等国家都加速了在国际青蒿素类药品市场的占领速度。
“即使新一轮青蒿热来临,如果产业链之间仍脱节严重,行业内主要利益相关者缺乏必要的沟通,这片土地难免会再次陷入一轮短缺、一轮过剩的发展怪圈。”王美胜似乎又闻到了新一轮纷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