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n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从大学生道德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法律信仰四个层面加强信仰理论研究,以及依据主体性人格生成规律塑造大学生信仰世界健康的人格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教育;信仰的四个层面;主体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021—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因为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是人们理性信念体系的拱顶石。罗曼·罗兰说过:“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坚强的灵魂在驱使时间的大地上前进,就像石头在湖上漂流一样。没有信仰的人就会下沉。”可见,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深入开展信仰教育。
  
  一、大学生信仰的四个层面及现状
  
  大学生承担着学习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崇高的信仰。因此,大学生信仰的养成,需要教育。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我们把信仰分为道德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法律信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
  道德信仰是指人们对支配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精神境界和确定性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为特定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标准提供最终的权威性裁决。不同民族、时代的人们都会有共同的道德信仰,那就是追求幸福与至善。但他们在确立这一道德信仰时,由于对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力发展方向的把握程度不同,因而其信仰有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恩格斯指出,“即使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宗教伦理将幸福推向上帝,利己主义者将幸福归至个体快乐,而马克思主义者承认“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但“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惟有全人类的解放才是个人幸福的真实前提和最高境界。对大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信仰教育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对人类崇高道德境界的追求和高尚道德人格的塑造。近期,一项对北京、天津附近几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的调查访问发现,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不容乐观。表现在对于英国剑桥大学发起评选的“千年第一思想家”,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位居第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屈居第二的结果,选择“我也这样排序”的占65.4%,这说明马克思在多数大学生中仍有崇高的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但在回答“大学生中信仰什么的人多了”的问题时,选择“相信金钱万能的人”占65.3%、“信奉享乐主义的人”占61.8%,“信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占37.5%总体上看各种信仰在大学生当中都有一席之地。可见,大学生中对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道德信仰选择,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有上升趋势。有部分人认为信仰不如金钱来得实在,不如享乐来得现实。
  
  (二)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
  宗教信仰是指人们在对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笃信和膜拜基础行形成的神话世界观体系,是对构建世界图式和人生意义的一种终极原则和终级力量的超验假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无神论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人民。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生产的组织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精神境界追求日益多样化,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带来了影响。为了解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我们于2007年一2008年针对合肥市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在肥十余所高校为抽样调查单位,在所有被调查的960名大学生中,我们发现赞成并信仰某种宗教的仅有65人,占总数的6.8%;赞成但不信仰任何宗教425人,占总人数的44.7%;不赞成也不反对460人,占总人数的47.9%;而反对的人仅10人,占总人数的1%。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虽然信仰宗教的人数不多,但是宗教信仰的认识已出现了明显的倾向,赞成信仰宗教的人已占有相当的数量和比重。另一项周期的调查表明,表示对宗教感兴趣的学生有415人,占43.2%;“偶尔参加”和“想参加”宗教组织或宗教活动的学生分别为150人和175人,占到15.6%和18.2%。有40.6%的学生对高校师生信教与否持一种宽容态度,认为是个人的事情。这些都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宗教信仰并不是十分反感,而且基本上持肯定的倾向。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这一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
  政治信仰是指人们对认定体现着最高政治生活价值的理想政治制度或政治生活方式所持有的最高信念和执着追求,是人们政治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人的政治信仰。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都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从其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和实践历程来看,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说服力和强大生命力。相对于其他三种信仰来说,大学生中的政治信仰状况总体上较为积极、乐观。根据2007年的一项对北京附近几所大学的“红色信仰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被调查高校涉及综合、理工和师范类,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5份,表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的合计为86.5%,“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合计为81.6%,而表示“没信心,很悲观”的只有3.8%。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稿,大学生却读得很少,这表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深层次的、坚定而持久的理论支撑。调查发现“系统地读过”马列著作的仅占4.7%,“一篇也没有读过”的高达45.9%。“系统读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著作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占6.05%。“只读过几篇”的占53.1%。“一篇也没有读过”的占40.85%。这表明,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接受与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与赞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但是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学 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却较少。
  
  (四)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状况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和依归感,其核心内容是对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的确认。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精辟地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徒法不足以自行”,只要有当社会成员普遍坚定对法律信仰时,法律的最高权威地位才能得到全面体现,法治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中国人的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相对于其他三种信仰来说,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状况最为令人担忧。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有68.9%的大学生认为“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有15.6%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宣传”;而对于“当你个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你首先会选择的解决途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有65.6%的大学生选择“诉诸法律”,但有14.4%、12.2%的大学生选择了“找关系”和“自认倒霉”。表明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仰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又往往置法律规范于不顾,盲目行动,表现出法律信仰与法律责任感的缺乏,对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信心偏低。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大学生信仰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中国传统文化负面因素沿袭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影响,也有当今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但是,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信仰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一)道德信仰教育方面
  由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缺少对道德信仰的价值根基性的教育,对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价值性强调的多了,使得大学生觉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共产主义道德信仰高不可攀,难以把它们化作内心深处的信念,因而道德虚伪、善恶不辨等一些负道德人格(即对正常道德人格的扭曲),在一些大学生中占有了市场。同时,由于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主体能动性,对道德教育的干面一词灌输得多了,忽视了不同人格主体对道德信仰的自由选择性,使得大学生难以将因灌输教育而得到的教育信条化为内心坚定的信仰。《左传·文公元年》曰:“信,德之固也。”只有主体内心有执著的信仰,才可能形成真正的道德人格。
  
  (二)宗教信仰引导方面
  大学生信仰宗教固然有家庭、社会和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脱节、新的精神引导方式还不健全,也会对大学生信仰宗教产生很大影响。前面所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信教的大学生中,有65.8%的学生认为信教能带来心理安慰、能使人向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灌输、教育方法简单化,缺乏亲和感和说服力,使得一些封建迷信、伪科学、邪教有了市场;有7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无神论教育效果较差。
  
  (三)政治信仰教育方面
  由于大学课堂上、社会媒体上仍有少数人以各种方式鼓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也有少数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这些都容易影响到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过时论”,在思想中有多重政治信仰的涌入与冲突,进而产生政治信仰上的迷惘乃至盲目崇尚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河南三所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很必要,但形式太枯燥”的占47.4%,认为“不必要,人在心不在”和持“尽量躲避”心态的占26.8%。
  
  (四)法律信仰教育方面
  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中没有设立涉及法律价值、法律意义的章节,包含法律信仰内容的《法哲学》和《法律教育》课程更少开设。由于缺少法律信仰的理论教育和从价值观角度深入分析案例,大学生难以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内心尊崇的法律权威,更难以提升为崇高的法律信仰。前面所引一项调查显示,38.4%的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是有,但是联系自己实际就不会用了”;30.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在知识结构中可有可无”加之,由于现实的法治环境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现象不断地从反面强化大学生的某种人格需求,部分大学生对法律会形成一种负面的主体性人格判断定势。比如,“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情结不仅在社会上存在着,在司法机关、大学法学课堂也常受到此情结的困扰。缺少遵守法制的自觉性和信仰法治的坚定性,就会导致少数大学生视校纪校规为儿戏,极少数大学生还涉嫌黄赌毒、偷盗、打架斗殴至人伤亡甚至涉足黑社会等违法犯罪行为,影响了大学生法律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信仰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配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改革,在相关课程中充实增加信仰教育的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有关哲学与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法律信仰、道德信仰的原理和案例分析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中外比较案例、反面典型案例等实证分析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应用性,有的可单独设立章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充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大信仰在中国的实践发展史的内容。此外,在文科院系中开设《哲学与人生信仰》、《法律教育》等课程,相关院系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开设信仰研究的专题讲座,在全校大学生开设信仰教育类公选课。
  
  (二)加强对四个层面信仰的研究,提出有说服力的相关信仰理论
  比如,我们开展共产主义道德信仰教育,就要重视对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根基性的探讨。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根基性来自于:一方面,信仰的确立具有个体自主性和精神能动性,离开个体自由选择的信仰教育就是试图建立空中楼阁。而个体的信仰有着层次的高低和程度的深浅之分。对于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要求应在人群中区分出层次,一部分人只要具有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优良道德品质的追求就可以了,而对一部分道德自觉性强的人以及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大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升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道德理想、为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奋斗的高尚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以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基础。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它反对个人主义,但却必须以个人对幸福和至善的自由选择为前提,以充分实现个人的道德自由、道德权利为基础。缺少个人自由追求幸福和达至至善权利的集体主义教育,只能如风中柳絮、水中飘萍难以扎根,不可能促使大学生产生坚定不移的信仰。
  再比如,开展社会主义法律信仰教育,就要重视对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核心的权利理论、平等思想和法律至上原则的研究,使对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大学生对自己是法治实践主体的权利意识觉醒的过程,对民主、平等、正义、人权等价值认同的过程,对法律至上、至信的思想升华的过程。特别是在启发和强化他们的权利意识方面,注重应用性研究,通过在教学中设计模拟法庭、剖析典型案例,在学校管理中渗透权利理念,使学生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受到法律理念的熏陶,在和风细雨中培养其法律精神信仰。
  
  (三)重视依据主体性人格的生成和发展规律,努力塑造大学生信仰世界健康的、理想的道德人格、政治人格、科学人格和法律人格
  信仰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建构的论证、整合、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因此,一是,注意引导高层次的人格需要,提高人格判断力和鉴别力。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科学理论的启发、反面典型的教训、社会实践的确证、良好氛围的熏陶等途径,使得大学生们对幸福人生和至善道德的诉求、对共产主义道德的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无神论和科学精神的信奉、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等高层次的需求要成为人格诸多需要中的优势需要,从而做出正确的动机选择和产生良好的行为倾向。比如,为了促进大学生在人格诸多需要中形成优势需要,在先进典型的示范方面,既有理想人格中的圣贤人格、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完全人格,高尚政治人格中的甘为公仆的政治家风范、兼济天下的领袖情怀,科学人格中的战斗的无神论者、反“伪科学”的科学卫士,主体性法律人格中的尊崇法律权威的法理型人格、超越权利依附的自主型人格等类型可供选择,他们都会有助于整合、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境界。二是,促进良好的人格行为。人格的完善,最终通过良好的人格行为来实现。人格行为是个人意志选择的结果,这是人格主体性的本质显现。这种主体性的选择主要有两种:动机选择和动力选择。积极健全的人格动机和热情饱满的人格动力两方面共同发动,会逐步形成自觉践履道德规范、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努力追求科学境界、主动遵守法律法规等良好的人格行为。高层次的人格需要、正确的人格判断力和良好的人格行为一起最终铸就了大学生信仰世界的美丽彩虹。
  
  责任编辑 范君
其他文献
针对对称双半桥双向DC/DC变换器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问题,通过状态空间平均法得出其动态小信号模型,构建了双闭环+移相控制系统控制结构,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和设计的有
我国的报业经营管理改革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来,实践始终走在理论前面。因此,总结那些在经营管理改革上成效卓著的报社的成功经验,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这一总结由报社
期待飞跃———关于社办期刊改革的思考张跃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出版发展极为迅速。1995年底,期刊数量已达8135种。在这8000多种公开发行的期刊中,出版社主办(以下简称社办)的期刊占了相当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境遇,然而历史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往往被错误地解读为把人排除在外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人的本质的落实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地下变电站内电缆漏水是目前电力电缆运行中比较危急的缺陷之一,此类缺陷在近几年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当前处理的方法和标准,尚无法完全解决所有的漏水问题.严重的漏水引起电缆故
CIS战略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鲁培康一、CIS战略的文化魅力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译为汉语是“企业形象识别设计”。作为一个战略体系,它是CI策划的发展和完善。CI策划于本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70年代传入日本,80年...
逻辑错误并非都一目了然李衍华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构筑思维大厦的基石。逻辑上认为任何一个实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反映对象的本质)和外延(反映对象的范围)。人们借助一个个概念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新理论对于分析汉语语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试图就“后来”一词的语义内涵作概念整合分析,并进一步解释“后来”语义时空差及其缺位
上海吴泾热电厂11、12号机组采用水力除渣系统.机组燃煤由设计煤种改为配煤掺烧后,炉底渣量超过设计值,引起系统无法及时除渣、频繁开渣斗人孔门放渣等问题,给除渣系统正常运行造成重大压力.通过研发双渣泵运行模式,在不增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解决了输渣系统出力不足等问题,提升了300MW燃煤机组的输渣能力、除渣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本着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要紧密围绕实现我国跨世纪战略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的精神,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检阅中国工程科技的成果,在中国工程院前院长朱光亚院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