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重视诗歌的国度,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古诗词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能唤醒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的回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观众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它的热播,为这个浮躁的快餐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也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增加诗词积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好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诗词教学,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对个别词句的反复释义上,专注于对各种试题的讲解,一定程度上舍弃了诗词的美好意境和带给人内心深处的感动。这样的传授方式,容易让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中国诗词大会》以全新的舞台设计、“百人团”和选手共同答题的节目形式,再次将古诗词推到了时代的舞台,也引起了学生观看的兴趣。
入选《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而且很多来自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基本上每一首都称得上耳熟能详,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当学生看到试题里有他们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日》《回乡偶书》,而自己又能答对相关题目时,非常兴奋,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对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字,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的“应”,该节目也通过填空的形式做了巧妙的考察。此外,一些题目的设计涉及到对诗词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如其中一道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学生只要认真看过课本中的课下注释,就能很容易答对该题,这比教师反复强调这一知识点有效果得多。对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中国诗词大会》也介绍得很到位,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可怜”指的是什么?这是一道选择题,有容易混淆的选项。通过跟随選手答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一知识点,而且能够通过嘉宾老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品味这首诗的意境。与此同时,四位嘉宾的精彩点评,将生僻的掌故化作通俗的故事,降低了学生对诗词名句的接受门槛,增加了节目中诗词、诗人和历史的文化厚度,让学生了解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并不是蓝色,而是“蓝草”;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实写的是春天等,这些知识,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受益匪浅。《中国诗词大会》对小学生丰富诗词积累、提高文化素养大有裨益,看过的学生大都愿意跟随这档节目继续领略中华诗词的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乐此不疲地采摘语文学习的硕果。
二、获得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不愿写,写不出来往往是因为手里无素材。我们都知道,素材来源于生活。《中国诗词大会》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就不再难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中国诗词大会》浩如烟海的诗词存储,无疑会给学生的写作增加底蕴。除此之外,《中国诗词大会》里,既有对著名诗人生平的解读,也展示了选手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像。这里有拥有强大内心的独臂女孩张超凡,懂事而让人感动的小学生冯子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癌农民白茹云,将快递干成一份诗意事业的圆通老曹,人淡如菊、拥有古典气质的夺冠才女武亦姝……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或艰难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宁静。他们做着平凡而普通的事,却能让每个中国人感动和骄傲。在感动中学生有了体验,在体验中便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有了写作的灵感。课下采访观看节目的学生,他们都说自己想将这些感动他们的人物写下来。
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并且,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中国诗词大会》为学生学习口语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从《中国诗词大会》中,我们可以品味主持人董卿高超的说话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她能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来进行主持。面对断臂女孩张超凡,董卿是这样安慰她的,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这一番话,有很强的艺术性,给了张超凡非常大的鼓励。看到选手上场感觉掌声不够热烈就机智地说:“为什么你上场的掌声格外热烈,仅次于董卿上场呢?”,结果百人团的观众又更热烈地鼓掌了一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四位点评嘉宾也常常妙语如珠,自带萌点,或戏谑,或雅致,为人们奉献了一道精神盛宴。从他们朗诵的精彩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在这些话语的熏陶下,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随机应变能力也会提高。
古典诗词是一个民族的魂,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根,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曾明确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就让学生乘着《中国诗词大会》的东风,“直挂云帆济沧海”,共享诗词之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吧!
一、增加诗词积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好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诗词教学,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对个别词句的反复释义上,专注于对各种试题的讲解,一定程度上舍弃了诗词的美好意境和带给人内心深处的感动。这样的传授方式,容易让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中国诗词大会》以全新的舞台设计、“百人团”和选手共同答题的节目形式,再次将古诗词推到了时代的舞台,也引起了学生观看的兴趣。
入选《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而且很多来自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基本上每一首都称得上耳熟能详,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当学生看到试题里有他们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日》《回乡偶书》,而自己又能答对相关题目时,非常兴奋,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对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字,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的“应”,该节目也通过填空的形式做了巧妙的考察。此外,一些题目的设计涉及到对诗词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如其中一道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学生只要认真看过课本中的课下注释,就能很容易答对该题,这比教师反复强调这一知识点有效果得多。对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中国诗词大会》也介绍得很到位,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可怜”指的是什么?这是一道选择题,有容易混淆的选项。通过跟随選手答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一知识点,而且能够通过嘉宾老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品味这首诗的意境。与此同时,四位嘉宾的精彩点评,将生僻的掌故化作通俗的故事,降低了学生对诗词名句的接受门槛,增加了节目中诗词、诗人和历史的文化厚度,让学生了解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并不是蓝色,而是“蓝草”;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实写的是春天等,这些知识,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受益匪浅。《中国诗词大会》对小学生丰富诗词积累、提高文化素养大有裨益,看过的学生大都愿意跟随这档节目继续领略中华诗词的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乐此不疲地采摘语文学习的硕果。
二、获得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不愿写,写不出来往往是因为手里无素材。我们都知道,素材来源于生活。《中国诗词大会》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就不再难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中国诗词大会》浩如烟海的诗词存储,无疑会给学生的写作增加底蕴。除此之外,《中国诗词大会》里,既有对著名诗人生平的解读,也展示了选手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像。这里有拥有强大内心的独臂女孩张超凡,懂事而让人感动的小学生冯子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癌农民白茹云,将快递干成一份诗意事业的圆通老曹,人淡如菊、拥有古典气质的夺冠才女武亦姝……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或艰难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宁静。他们做着平凡而普通的事,却能让每个中国人感动和骄傲。在感动中学生有了体验,在体验中便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有了写作的灵感。课下采访观看节目的学生,他们都说自己想将这些感动他们的人物写下来。
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并且,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中国诗词大会》为学生学习口语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从《中国诗词大会》中,我们可以品味主持人董卿高超的说话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她能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来进行主持。面对断臂女孩张超凡,董卿是这样安慰她的,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这一番话,有很强的艺术性,给了张超凡非常大的鼓励。看到选手上场感觉掌声不够热烈就机智地说:“为什么你上场的掌声格外热烈,仅次于董卿上场呢?”,结果百人团的观众又更热烈地鼓掌了一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四位点评嘉宾也常常妙语如珠,自带萌点,或戏谑,或雅致,为人们奉献了一道精神盛宴。从他们朗诵的精彩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在这些话语的熏陶下,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随机应变能力也会提高。
古典诗词是一个民族的魂,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根,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曾明确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就让学生乘着《中国诗词大会》的东风,“直挂云帆济沧海”,共享诗词之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