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档案资源 赋能产业发展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pingdu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馆藏珍贵的丝绸档案,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下文简称“中心”)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立首家中国丝绸档案馆;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苏州在文献遗产领域的空白;首创档企合作,助推苏州丝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动丝绸档案文化走向世界。中心激活档案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开创了丝绸特色档案收、管、用新模式。
  一、失而复得的珍宝
  1.被遗忘的角落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有(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改制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实施改制的组织者、企业主管部门及企业本身,重点关注的是资产清算、处置和职工的安置等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不愿意花费人力财力对短期来看并没有什么价值的档案进行整理处置,以致出现档案处置工作未按照国家的要求列入企业破产清算内容之中,没有及时通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参与档案处置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档案保管条件恶劣,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严重不足,档案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存在企业档案被当作废纸卖掉或被盗卖等严重问题,许多档案在企业破产过程中流失。而且在少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观念里,改制企业档案工作是较为边缘化的工作,在指导、接收等方面也不积极,监管工作不到位,于是出现一些档案没有被处置甚至不清楚其具体情况的现象。轰轰烈烈的改制过程中,档案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默默等待着自己的归途。
  2.开创“苏州模式”
  企业改制的浪潮同样席卷了苏州,2002年9月,苏州市做出了加快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四到位一基本”的改制标准,即企业改革到位,国有资本调整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以及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2005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一般竞争性领域的985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和82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
  苏州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档案管理的困难,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苏州市知难而进,建立了全国首家专门管理改制企业档案的事业单位——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比较系统地抢救整合了改制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各类档案。从2005年3月开始,中心对308家改制企业的档案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入库,平均每天接收5000多卷,10多辆运输车满载各改制企业的档案运到中心移交入库,持续10个月,总运输量达3000多车次。中心日均接收量达5000多卷,累计集中档案137万卷,为苏州档案事业之前所未有,打了一场漂亮的“档案保卫战”,并由此开创了全国档案系统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的“苏州模式”。
  3.惊现“镇馆之宝”
  虽然中心接收的这批档案卷帙浩繁,但这种抢救性接收,注定只能是粗犷式的。当时这些档案都是用麻袋装着的,接收进馆后,中心一直进行着清点、分类、编目、装盒、上架等后续的规范化整理工作,直到2018年2月,这项工作才算全部完成。
  在工作人员细心的整理过程中,29592卷丝绸档案脱颖而出,它们源自苏州东吴丝织厂、苏州光明丝织厂、苏州丝绸印花厂、苏州绸缎炼染厂、苏州丝绸研究所为代表的原市区丝绸系统的众多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是19世纪到20世纪末期,苏州丝绸产业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对外交流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由纸质文图和丝绸样本实物组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
  该组丝绸档案完整地包含了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绒、绸十四大类的织造和印花产品样本,并存有丝绸行业织造、煉、染、印等众多工艺和设计档案,拥有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丝绸实物档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绸缎样本、中共十五大至十八大专用红绸、历届广交会(春秋)参展绸缎样本和国外丝绸样本。这些丝绸档案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苏州市区丝绸产品演变的概貌,比较全面地记载了近现代丝绸发展的轨迹和有关丝绸文化的历史,成为中心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二、探索丝绸档案收、管、用新模式
  (一)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扬帆远航


  2012年,苏州市政府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了“传承发展苏州丝绸品牌,重振苏州丝绸文化的影响力”的战略部署,要求加快产业的整体转型、改造、提升步伐,实现苏州市丝绸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振兴。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此后,“一带一路”不断发展,古老的丝绸之路得以重生。
  “一带一路”和苏州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既让古老的丝绸重新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又为中心馆藏的丝绸档案指明了新的方向——激活档案资源,赋能产业发展。
  (二)艰难的求索之旅
  1.抢救珍贵的丝绸档案
  20世纪末,城区经济“退二进三”的发展浪潮,使苏州丝绸产业元气大伤,大批丝绸产业破产关闭,随后的十年,是苏州丝绸阵痛的十年,苏州市丝绸、工业等系统的行业主管部门先后被撤除,丝绸产业日趋边缘化。
  在这沉默的十年间,中心积极行动,努力抢救原市区丝绸系统的各类档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即是29592卷丝绸档案,它们成了苏州丝绸复兴的珍贵“火种”。
  2.建立“中国丝绸品种传承与保护基地”
  中心立志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人才等优势,将全国各地分散保存的丝绸档案汇聚于苏州,对中国丝绸品种进行保护和系统性研究,更好地促进中国丝绸行业的稳定发展。2013年4月,中心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家“中国丝绸品种传承与保护基地”。
  3.建设“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   从2013年5月提出建立“中国丝绸档案馆”的建议,到2015年12月最终拿下“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下文简称“中丝馆”)牌子,建设中丝馆成为中心发展历程中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手笔。馆藏丝绸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在中丝馆建设中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发展。
  (1)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并举
  人才方面,中心组建了中丝馆专家库,已吸纳丝绸业界专家29人,并先后组织召开中丝馆设计方案论证会、中国丝绸档案馆征集实物专家鉴定评估会、中国丝绸档案馆建设专家研讨会等。
  制度方面,中心起草了《丝绸档案征集专项经费使用方案》《征集档案价值评估标准》等文件,经专家审定后修改完善,成为指导中丝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保证征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发挥征集经费的最大效能。
  (2)建立两个“研究中心”
  为了更好地利用苏州丝绸量大质优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档案的功能,顺利开展丝绸档案的收集抢救、学术研究、合作开发等工作,积极为丝绸行业转型升级和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服务,中心申请建立“江苏省丝绸文化研究中心”和“丝绸档案文化研究中心”,并于2014年9月双双获批,为中丝馆的建设工作锦上添花。
  (3)建立档企合作基地
  这些丰富的丝绸档案资源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找到未来之路的灯塔,在此理念的引领下,中心开创了档企合作这一独具特色的档案收、管、用新模式。截至目前,中丝馆已与苏州市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苏州市工业园区家明织造坊、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等18家丝绸企业合作建立了“苏州传统丝绸样本档案传承与恢复基地”,对宋锦、漳缎、纱罗等传统丝绸品种及其工艺进行恢复、传承和发展,开发了一系列丝绸新产品。
  (4)形成征集大格局
  自2013年6月启动征集工作以来,工作人员已赴山东、辽宁等19个省(自治区)和上海、重庆、北京3个直辖市开展征集工作,征集到萬余件丝绸实物和档案史料,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征集大格局基本形成。
  (5)举办各种丝绸展览
  中心充分利用馆藏优秀的丝绸档案资源举办丝绸展览,截至目前已举办“中国丝绸档案馆馆企合作与征集成果展”“中国丝绸档案馆征集成果展”“苏州近现代丝绸样本档案展”等各类展览20余次,吸引万余人次参观。
  (6)档案编研成果丰硕
  截至2017年,中心已公开出版了《丝绸艺术赏析》《花间晚照——丝绸图案设计的实践与思考》《档案中的丝绸文化》《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画册)等书籍,还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档案与建设》合作开辟《档案中的丝绸文化》《苏州丝绸样本档案》专栏,均获好评。研究人员还在《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江苏丝绸》等专业期刊发表丝绸档案相关论文30余篇,并多次获省、市各类奖项。中心组织完成了2个国家级、5个省级、10余个市级项目,多个项目获国家、省、市奖项。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经过艰难的求索,中心开创了丝绸特色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的新模式,用档案衔接了企业的过去与未来,照亮了企业的未来之路,将丝绸档案转化为生产力,助推丝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弘扬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经济效益及影响
  1.档企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档企合作基地的建立,以苏州市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8家丝绸企业共计投入资金1734万元,在中心提供的馆藏丝绸档案基础上,对宋锦、缂丝、苏绣等传统丝织品进行自主研发。一系列丝绸新产品投入市场,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年销售额共计约2360万元,净利润约为420万元,并呈上升趋势,市场前景看好。
  2.档企合作双赢模式影响深远
  档企合作既调动了合作方的积极性,为合作企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使传统的丝绸品种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振兴苏州丝绸产业起到了助推作用。
  对合作企业来说,借助档案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可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益,并借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易于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档企合作基地的建立,促使传统丝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了产业的竞争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能力,也让更多的消费者重新接触和选择丝绸传统产品,是丝绸企业把握发展主动权、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效益及影响
  1.国内影响日趋深远
  (1)为档案界树立标杆
  不论是成立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还是建立中国丝绸档案馆,都让档案界领略了苏州档案的风采。围绕丝绸档案所做的一个个创新之举,让人们深深记住了苏州档案,苏州档案的影响力正日趋深远。围绕丝绸档案所做的种种创新,被《人民日报》《中国档案报》《江苏经济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以及苏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宣传,并由国内多家网站转载。
  (2)为苏州丝绸产业复兴做出巨大贡献


  曾经辉煌的苏州丝绸产业也曾一度衰落,一些古老的丝绸品种和精湛的丝绸织造技艺逐渐失传或濒临失传。中心馆藏的丝绸档案成为苏州丝绸产业复兴的“火种”,美丽的样本结合完整的工艺设计单、意匠图等科技档案,使无声的档案迸发出鲜活的力量,一个个丝绸品种被成功复制,新的丝绸品种被陆续开发出来。
  2.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1)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的入选标准相当高,对完整性、真实性、唯一性和重要性等有着极高的要求,自1997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截至2017年,中国仅有13件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心馆藏的丝绸档案于2017年10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受到全世界的瞩目。2016年5月该档案曾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填补了苏州在世界文献遗产领域的空白。
  2018年5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企业档案工作国际研讨会上,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馆长大卫·弗里克对苏州丝绸档案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苏州丝绸档案入选世界文献遗产名录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和“一带一路”的推进有着重大意义。丝绸档案的影响可见一斑。
  (2)苏州丝绸走向世界
  档企合作让苏州丝绸在世界人民面前惊艳亮相。2014年11月,出席APEC会议欢迎晚宴的各国领导人及其配偶身穿的“新中装”采用的宋锦面料,正是通过档企合作,以中心的宋锦样本档案为蓝本,经过技术革新研发出来。这次合作让神奇的宋锦技艺走出了档案库房,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赏。2015年世乒赛颁奖礼仪服装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使用的福袋,均源自宋锦,苏州丝绸逐渐走向世界。
  (3)国际交流合作影响深远
  2017年5月,由国家档案局、俄罗斯联邦档案署主办的《中俄“丝路”历史档案展》在苏州开展,展现“丝绸之路”纽带两端的中俄交往历史,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弘扬了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中心还在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捷克、芬兰、丹麦等多国举办丝绸档案展览,呈现我国优秀的丝绸传统技艺,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丝绸文化的历史记忆,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丝绸的未来,为振兴中国丝绸做出贡献。
  漫漫求索路,喜忧伴归途。酸甜苦辣中我们收获累累硕果,获批中丝馆、进入《世界记忆名录》等等,这些都是至高的荣耀,然而这些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求实奋进中勇于创新,未来,我们能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摘要】邓小平主编《红星》报,力克时艰、勇担重任,大刀阔斧、改革创新,服从大局、坚持原则,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体现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邓小平办《红星》报的担当精神对促进我国党报党刊的发展,增强意识形态建设、坚定“四个自信”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增强大局观念,深刻认识新时代党报党刊的重要意义;培养创新思维,办出党报党刊自身特色;发扬工匠精神,对编校质量精益求精;关注理论热点,提升编辑学术水平。 
期刊
丝绸是中国古文明之一,历史悠久。大量考古发掘工作证实,早在4700年前中国太湖流域的养蚕、取丝、织红被誉为“世界上原始农业时期最伟大创造”。太湖流域的苏州可谓是闻名海内外的丝绸之乡,苏州的历史与丝绸的历史相始终,苏州的发展也随着丝绸业的发展而发展,现存许多与丝绸相关的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迹,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记载着苏州曾经的辉煌和衰落。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不断发展,基于社
期刊
【摘要】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总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小平用“小康之家”形象化地概括“中国式的现代化”,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的赶超目标,代之以实事求是的、承认落后和差距的现实的目标。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由其本人进行论述和阐释、党和国家重要报告加以归纳和概括,有着丰富而完整的内涵。它在改革开放的伟大
期刊
【摘要】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入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定位、领导力量、主体力量、方法路径、制度体系,系统回答了改革开放“是什么”“依靠谁”“为了谁”“向哪里去”“如何持续”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明确“六个伟大”的战略定位;二是强调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三是强调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四是把握改革与开放、主观
期刊
【摘要】党的自我革命概念和命题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理论渊源,承载着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推进自我革命、自我纠错的历史和经验。陈云在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领域和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等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尤其是他从如何认识和对待错误的角度发表了许多论述,较为系统地回答了“错误从哪里来”以及党“为什么要”“为什么能”“怎么样”克服错误等问题。研究分析陈云的相关论述,对于总结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深刻理解党推进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接续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和基本经验,也是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主题。系统考察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党代会报告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历次代表大会的主线,集中体现在党代会报告的名称、主体内容、出现的频次、位置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联的概念之中。党的历届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历史方位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过独特贡献:以邓
期刊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具有必然邏辑。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经济逻辑。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断推动人类世界从“连在一起”发展为“联为一体”。和平的人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社会逻辑。维持和平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人性的固有规定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人性的张扬。发展主义的人权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思想逻辑。发展主义人权观的发展、合作、共贏理念是人类
期刊
近一个世纪以來,关于女作家张爱玲和汉奸文人胡兰成的故事,外界各种版本的言说经久不衰,流传很广。张爱玲1952年离开大陆到香港,1955年又从香港到美国定居。在他们分手后28年的漫长岁月里,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是她关于此事的唯一书写。  一  《小团圆》在2009年由宋以朗经手出版,这时候张爱玲已经去世14年了。宋以朗透露张爱玲生前曾要求销毁这部著作的书稿。但是宋以朗坚持认
期刊
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规矩。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严明的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实现宏伟政治目标的坚强保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廖冲绪研究员独著的《中国共产党组织纪律建设研究》正是一部专门研究党的纪律建设的力作。该书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通觀全书,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历史亲历者回忆、历史发生现场实地调研和长期从事邓小平研究与党史研究的积累,就邓小平是否参加遵义会议、以什么身份参加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上的会议记录去哪里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与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以及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邓小平的名字在遵义会议历史上经历了“三落三起”。最终可以确定,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遵义会议并作会议记录,这是历史事实。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