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也正在飞快发展着,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90后,选择直播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形式,这也逐步演变成一项产业,由此诞生了一种新兴经济形式-网络经济,站在网络经济的风口,它该何去何从,将基于SC 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红经济;网红;直播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37
1 研究问题及SC 分析模型介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人有五种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现实社会,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逐步被满足后,人们开始逐步向其他三个需求拓展,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90后,全方位,多角度去体验新鲜事物成为了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选择直播无疑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直播的发展也进一步演化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网红,而由网红逐步发展形成的网红经济,正站在网络经济的风口,面对这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它的未来发展成为了研究点,本文将基于SC 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 2]本文采用的SC 分析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产业分析框架,它基于3点,分别是行业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本文将通过行业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这三点来阐述网红经济。[ ]
2 SC 分析模型分析
2.1 行业结构
2.1.1 外部冲击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了大量的直播平台涌现,这些直播平台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电竞游戏直播,秀场直播,生活直播,包括斗鱼直播,熊猫TV,虎牙直播,龙珠直播,战旗直播,YY直播,六间房,美拍,映客等,而这些直播平台的搭建,使得网红也大量随之涌现,由此伴随“网红”的新型经济形式-网红经济也开始形成,人们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满足后,开始逐步对社交需求开始进军,时代主力军90后选择直播和观看直播,在工业4.0的提出后,人们对个人定制化开始有所追求,而由直播引发的网红则开始作为品牌的代言人,推出的个性化产品也恰好迎合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再结合网红身边的粉丝力量逐步出现了网红产品销量暴涨现象,这一外部冲击,迫使在网络经济中诞生出网红经济。
2.1.2 行业结构
在这种互联网直播冲击下,网络经济中形成网红经济,最早的网红经济主要采取的是网红结合电商的模式,自己去通过直播平台然后积攒人气形成网红,最后在直播过程中宣传自己的个人产品网店,借此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但由于现在的直播平台越来越多,成长为网红变得越来越难,人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外人员的参与,个体作战的主播已很难成为网红,由此早期的网红经济也逐步向“企业打造网红”过渡。
现在的网红产业链结构主要分为社交平台,网红经济公司,供应链生产商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中,社交平台在一个领域里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往往会有部分在该领域有特殊才能的网友,在互动的环节中逐渐受到其他兴趣雷同的网友的关注。随着关注人数的上升,具有特长的网友逐渐成为小社交平台的网红,然后由于平台的人数限制,网红会逐渐跳槽到大设计
大社交平台,并长期保持活跃,随后,网红经济公司在品牌生产商的委托下,在借助网红的粉丝力量,来推广产品,最后获得利润。
2.2 企业行为
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网红经济从“个人网红”转向“企业打造网红”,一般企业打造网红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专业快速的网红包装,第二个阶段是精准有效的网红传播,第三个阶段是流量上的商业变现,在企业的帮助下,网红可以跳出直播平台,打造自己的专业直播平台,然后再借助微博平台宣传,这样可以形成自己可控的网红经济,并提高用户的粘性和流量变现速度,这种不依托其它直播平台本身,而打造自己的网红生态的模式,是企业本身就有的一个流量入口。据有关资料显示,今年5月17日,蘑菇街视频直播的功能,首日UV超过10倍。主推网红的店铺整体的流量当天成交增长67.3%。蘑菇街的优势是,平台本身就着1.3亿用户,平台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流量入口,蘑菇街掌握着一大批时尚达人资源。在以前,企业只是简单的买卖商品,而现在随着网红经济的诞生,企业也开始逐步通过网红来推销自己的产品,网红是打造粉丝经济的源头,如何去打造网红成为了网红经济的关键,企业不止一味地仅仅追求外貌,同时也在内容输出上下狠功夫。
企业为了网红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内容方面进行持续输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从UGC到 GC便是关键,UGC是用户生产内容,而 GC则是专业生产内容,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体化内容生产,后者是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内容输出,那么后者相比前者更加精致,专业,更加高效,处理问题更为周密,能够提供更加完整并且良好的内容,提升大众体验,从而为网红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契机。
2.3 经营绩效
2.3.1 经营利润
网红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经济模式,它成为了品牌电商吸引大量客流的新渠道选择,网红经济是粉丝经济的一种外在平民化表现,能够通过直播及各种社交平台来提高流量,然后借助精准营销策略来大幅提高转化率,对于网红经济的主体“网红”,他是某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特长的达人,对这一专业领域的产品进行推销更加符合粉丝心中所想,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转化率,根据马太效应,在网络经济中,优势或者劣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滚动的累积效果,网红作为新的优势方,具有粉丝集群效应,结合社交平台的逐步拓宽,流量也会随之增加,那么在各平台所创造的粉丝也会大幅增加,出现不断的累积效果,最后,网红所带来的粉丝消费也会大幅提高,经营收益也将倍增。
2.3.2 市场份额
网红借助自身在社交平台上的大量粉丝资源对某一个品牌进行推广,这样一种网红销售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品牌的宣传的有效性,虽然网红销售暂时性的只是一种销售方式,但根据电子商务营销理论中的软营销,人们会逐步向社交营销过渡,随着越来越多的顾客由传统网站转向社交网站进行购物,移动社交电商将会承载着更大的压力,从而实现互联网购物的去中心化,网红销售中网红所带来的大量流量以及高效率营销能力会有助于社交电商平台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取代中心电商平台。
3 网红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整个网红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千亿,而且这个新兴的产业将会快速扩张,网红模式渗透在各个领域,无处不在,游戏,软营销,游戏等等。
作为站在网络经济的风口-网红经济,在未来短期发展中,将会依旧保持原有的主要产业链,并在主体上进行外围的拓宽,外围周边产业伴随崛起发展,而周边服务主要包括能够满足通用性需求的产品及服务和满足场景或细分需求的周边产业。满足通用性需求的产品及服务主要包括软硬件设备,服装、造型、美妆产品和服务,基于定制化产品的网红供应链,而满足场景或细分需求的周边产业包括户外移动直播场景,游戏场景及娱乐场景VR,录音场景一体化。
这些周边业务虽然会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被迅速带动起来,但是进入这些领域的门槛很高,并且因为网红经济是新兴经济形式,那么所带来的周边业务也是一种全新的业务形式,可能会存在由于不具备一定经验而导致的失败,而对于网红经济所带来的失败损失成本较大,所以网红经济周边是未来趋势,同时这种经济形式也存在着高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玉,崔璨,高思佳等.从“网红”到“网红经济”的跨越——以papi酱为例[ ].现代经济信息,2016,(8).
[2]周涛.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环球网,2016.
[3]商业分析狮子.网红经济的周边领域未来有哪些商业机会[R].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
关键词:网红经济;网红;直播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37
1 研究问题及SC 分析模型介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人有五种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现实社会,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逐步被满足后,人们开始逐步向其他三个需求拓展,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90后,全方位,多角度去体验新鲜事物成为了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选择直播无疑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直播的发展也进一步演化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网红,而由网红逐步发展形成的网红经济,正站在网络经济的风口,面对这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它的未来发展成为了研究点,本文将基于SC 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 2]本文采用的SC 分析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产业分析框架,它基于3点,分别是行业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本文将通过行业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这三点来阐述网红经济。[ ]
2 SC 分析模型分析
2.1 行业结构
2.1.1 外部冲击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了大量的直播平台涌现,这些直播平台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电竞游戏直播,秀场直播,生活直播,包括斗鱼直播,熊猫TV,虎牙直播,龙珠直播,战旗直播,YY直播,六间房,美拍,映客等,而这些直播平台的搭建,使得网红也大量随之涌现,由此伴随“网红”的新型经济形式-网红经济也开始形成,人们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满足后,开始逐步对社交需求开始进军,时代主力军90后选择直播和观看直播,在工业4.0的提出后,人们对个人定制化开始有所追求,而由直播引发的网红则开始作为品牌的代言人,推出的个性化产品也恰好迎合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再结合网红身边的粉丝力量逐步出现了网红产品销量暴涨现象,这一外部冲击,迫使在网络经济中诞生出网红经济。
2.1.2 行业结构
在这种互联网直播冲击下,网络经济中形成网红经济,最早的网红经济主要采取的是网红结合电商的模式,自己去通过直播平台然后积攒人气形成网红,最后在直播过程中宣传自己的个人产品网店,借此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但由于现在的直播平台越来越多,成长为网红变得越来越难,人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外人员的参与,个体作战的主播已很难成为网红,由此早期的网红经济也逐步向“企业打造网红”过渡。
现在的网红产业链结构主要分为社交平台,网红经济公司,供应链生产商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中,社交平台在一个领域里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往往会有部分在该领域有特殊才能的网友,在互动的环节中逐渐受到其他兴趣雷同的网友的关注。随着关注人数的上升,具有特长的网友逐渐成为小社交平台的网红,然后由于平台的人数限制,网红会逐渐跳槽到大设计
大社交平台,并长期保持活跃,随后,网红经济公司在品牌生产商的委托下,在借助网红的粉丝力量,来推广产品,最后获得利润。
2.2 企业行为
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网红经济从“个人网红”转向“企业打造网红”,一般企业打造网红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专业快速的网红包装,第二个阶段是精准有效的网红传播,第三个阶段是流量上的商业变现,在企业的帮助下,网红可以跳出直播平台,打造自己的专业直播平台,然后再借助微博平台宣传,这样可以形成自己可控的网红经济,并提高用户的粘性和流量变现速度,这种不依托其它直播平台本身,而打造自己的网红生态的模式,是企业本身就有的一个流量入口。据有关资料显示,今年5月17日,蘑菇街视频直播的功能,首日UV超过10倍。主推网红的店铺整体的流量当天成交增长67.3%。蘑菇街的优势是,平台本身就着1.3亿用户,平台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流量入口,蘑菇街掌握着一大批时尚达人资源。在以前,企业只是简单的买卖商品,而现在随着网红经济的诞生,企业也开始逐步通过网红来推销自己的产品,网红是打造粉丝经济的源头,如何去打造网红成为了网红经济的关键,企业不止一味地仅仅追求外貌,同时也在内容输出上下狠功夫。
企业为了网红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内容方面进行持续输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从UGC到 GC便是关键,UGC是用户生产内容,而 GC则是专业生产内容,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体化内容生产,后者是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内容输出,那么后者相比前者更加精致,专业,更加高效,处理问题更为周密,能够提供更加完整并且良好的内容,提升大众体验,从而为网红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契机。
2.3 经营绩效
2.3.1 经营利润
网红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经济模式,它成为了品牌电商吸引大量客流的新渠道选择,网红经济是粉丝经济的一种外在平民化表现,能够通过直播及各种社交平台来提高流量,然后借助精准营销策略来大幅提高转化率,对于网红经济的主体“网红”,他是某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特长的达人,对这一专业领域的产品进行推销更加符合粉丝心中所想,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转化率,根据马太效应,在网络经济中,优势或者劣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滚动的累积效果,网红作为新的优势方,具有粉丝集群效应,结合社交平台的逐步拓宽,流量也会随之增加,那么在各平台所创造的粉丝也会大幅增加,出现不断的累积效果,最后,网红所带来的粉丝消费也会大幅提高,经营收益也将倍增。
2.3.2 市场份额
网红借助自身在社交平台上的大量粉丝资源对某一个品牌进行推广,这样一种网红销售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品牌的宣传的有效性,虽然网红销售暂时性的只是一种销售方式,但根据电子商务营销理论中的软营销,人们会逐步向社交营销过渡,随着越来越多的顾客由传统网站转向社交网站进行购物,移动社交电商将会承载着更大的压力,从而实现互联网购物的去中心化,网红销售中网红所带来的大量流量以及高效率营销能力会有助于社交电商平台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取代中心电商平台。
3 网红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整个网红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千亿,而且这个新兴的产业将会快速扩张,网红模式渗透在各个领域,无处不在,游戏,软营销,游戏等等。
作为站在网络经济的风口-网红经济,在未来短期发展中,将会依旧保持原有的主要产业链,并在主体上进行外围的拓宽,外围周边产业伴随崛起发展,而周边服务主要包括能够满足通用性需求的产品及服务和满足场景或细分需求的周边产业。满足通用性需求的产品及服务主要包括软硬件设备,服装、造型、美妆产品和服务,基于定制化产品的网红供应链,而满足场景或细分需求的周边产业包括户外移动直播场景,游戏场景及娱乐场景VR,录音场景一体化。
这些周边业务虽然会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被迅速带动起来,但是进入这些领域的门槛很高,并且因为网红经济是新兴经济形式,那么所带来的周边业务也是一种全新的业务形式,可能会存在由于不具备一定经验而导致的失败,而对于网红经济所带来的失败损失成本较大,所以网红经济周边是未来趋势,同时这种经济形式也存在着高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玉,崔璨,高思佳等.从“网红”到“网红经济”的跨越——以papi酱为例[ ].现代经济信息,2016,(8).
[2]周涛.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环球网,2016.
[3]商业分析狮子.网红经济的周边领域未来有哪些商业机会[R].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