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手段和技术等,变得日益多元化,这对图书馆服务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图书馆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自身服务提升和转型发展,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服务转型;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083-01
1 引言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读者阅览、参考和使用的专门场所,具有服务公共文化事业、参与社会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等职能。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运营。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传统的图书馆更新馆藏资源或开展其他文化活动的能力都相对较弱。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的飞跃发展,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手段和技术等日益多元化,传统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与数字图书馆、云计算、大数据等相比,以纸质图书为主的图书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传统图书馆必须要审时度势,及时进行服务升级和转型发展,才能在激烈的新型市场竞争中立足脚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2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变化特征
2.1 “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 +”战略的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来改造所有的产业和行业,变革创新的范式,从而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从公共服务和信息管理维度看,“互联网 +”能够优化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促进资源利用率提升,并降低公共服务消费成本,同时,还能激活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兴信息消费,实现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系和服务资源的有机融合。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互联网 + 各个传统行业”,也将会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例如,“互联网 + 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 + 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 + 百货商场”=京东。
2.2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变化特征
一是跨界的有机融合。“互联网 +”本身是开放的,“+”就是跨界,而图书馆也是包罗万象,集成了各专业、学科、行业、领域等知识,二者的深度融合将会给图书馆夯就更坚实的创新基础;二是驱动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在此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粗放式资源驱动型服务模式,将会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互联网 +”来求变,进行生态优化,才能实现自我革命、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三是以读者为本。传统图书馆要想借“互联网 +”东风来转型发展,就必须要创新服务新引擎,在以读者为本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读者打造“互联网 +”时代的大数据知识服務生态系统,使其能在这个系统空间中,获得自主、愉悦、高效的阅读和学习体验;四是连接一切。“互联网 +”的目标是通过互联网连接一切,在这种连接一切的格局下,读者的阅读方式会发生多样化变革,数字化阅读将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3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路径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与网络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作为最早的信息技术、社会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吸纳者和应用者,图书馆应当积极地由“信息知识提供空间”,转向“创业创新支撑空间”,从而推动社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图书馆应当从现代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转变为融合图书馆,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基础服务,实现数据、信息的增值利用与存储。
3.1 强化“互联网+”业务人才培训,建设专业化图书馆员队伍
人才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保证,“互联网+图书馆”业务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即具有“互联网技术”或“互联网思维” 人才。对于图书馆来说,拥有这样一支具备一流专业能力、先进技术、态度友好的专业馆员队伍,将能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并能通过专业技术手段,更快捷、高效地为读者进行问题解答、移动服务和提供精准的文献资源检索、分析等。而且,这类人才具有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的专业背景,凭借其突出的数据挖掘能力、互联网应用与创业创新能力,将能通过手机 APP、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精准地为读者推送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3.2 与相关行业跨界合作 ,走“互联网+”发展道路
“互联网+”推动图书馆业务范围从传统的以资源建设和利用为核心,转变为以用户、创新、知识支撑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其他业务也将围绕三大核心而设置。例如,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通过部署端到端的戴尔“任意云”客户端计算解决方案,来使图书馆业务更好地契合读者需求;山东省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实施24h自助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和数字阅读平台等,极大地推动了全民阅读;上海图书馆则通过入驻支付宝钱包,推出“掌上图书馆”业务,更好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浙江省图书馆通过流程重组,实现了以读者为中心,并通过资源和服务上线、跨界融合、数据共享等,让阅读变得无处不在。随着“互联网 +”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商平台建设也更加完善,图书馆亦可利用 B2B、B2C 等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营销,进行线上好书推荐,举办各种读者活动和知识讲座等,以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
3.3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积极参与“互联网+”相关政策与制度建设
在“互联网 +”时代,读者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利用互联网,读者可以实现远程查阅资料,并可能会在PC 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进行操作。为此,图书馆必须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不断增加图书馆数字化资料藏量,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随时随地的阅读和碎片化阅读需求。同时,图书馆还应运用“图书馆 +”战略去建设资源、主动服务,深度分析和细化研究读者信息,将数字化资源进行精准投放、分类主动传播,使图书馆服务打破时空限制,与读者实现零距离亲密互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提出,力争到2025 年实现“互联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为了保证这一目标顺利实现,就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社会互联网+政策、标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建设中,为“互联网+图书馆”健康、良性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服务和发展模式,充分借鉴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资源优势和读者客观需求,积极进行服务升级和转型发展,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无处不在,从而推动全民阅读向更广范围人群延伸,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用的功用和效能。
参考文献
[1]韩翠峰. “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 图书与情报,2015,05:29-32.
[2]刘骁斌. “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J]. 情报探索,2016,01:116-120.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服务转型;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083-01
1 引言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读者阅览、参考和使用的专门场所,具有服务公共文化事业、参与社会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等职能。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运营。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传统的图书馆更新馆藏资源或开展其他文化活动的能力都相对较弱。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的飞跃发展,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手段和技术等日益多元化,传统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与数字图书馆、云计算、大数据等相比,以纸质图书为主的图书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传统图书馆必须要审时度势,及时进行服务升级和转型发展,才能在激烈的新型市场竞争中立足脚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2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变化特征
2.1 “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 +”战略的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来改造所有的产业和行业,变革创新的范式,从而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从公共服务和信息管理维度看,“互联网 +”能够优化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促进资源利用率提升,并降低公共服务消费成本,同时,还能激活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兴信息消费,实现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系和服务资源的有机融合。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互联网 + 各个传统行业”,也将会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例如,“互联网 + 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 + 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 + 百货商场”=京东。
2.2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变化特征
一是跨界的有机融合。“互联网 +”本身是开放的,“+”就是跨界,而图书馆也是包罗万象,集成了各专业、学科、行业、领域等知识,二者的深度融合将会给图书馆夯就更坚实的创新基础;二是驱动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在此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粗放式资源驱动型服务模式,将会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互联网 +”来求变,进行生态优化,才能实现自我革命、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三是以读者为本。传统图书馆要想借“互联网 +”东风来转型发展,就必须要创新服务新引擎,在以读者为本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读者打造“互联网 +”时代的大数据知识服務生态系统,使其能在这个系统空间中,获得自主、愉悦、高效的阅读和学习体验;四是连接一切。“互联网 +”的目标是通过互联网连接一切,在这种连接一切的格局下,读者的阅读方式会发生多样化变革,数字化阅读将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3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路径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与网络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作为最早的信息技术、社会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吸纳者和应用者,图书馆应当积极地由“信息知识提供空间”,转向“创业创新支撑空间”,从而推动社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图书馆应当从现代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转变为融合图书馆,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基础服务,实现数据、信息的增值利用与存储。
3.1 强化“互联网+”业务人才培训,建设专业化图书馆员队伍
人才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保证,“互联网+图书馆”业务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即具有“互联网技术”或“互联网思维” 人才。对于图书馆来说,拥有这样一支具备一流专业能力、先进技术、态度友好的专业馆员队伍,将能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并能通过专业技术手段,更快捷、高效地为读者进行问题解答、移动服务和提供精准的文献资源检索、分析等。而且,这类人才具有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的专业背景,凭借其突出的数据挖掘能力、互联网应用与创业创新能力,将能通过手机 APP、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精准地为读者推送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3.2 与相关行业跨界合作 ,走“互联网+”发展道路
“互联网+”推动图书馆业务范围从传统的以资源建设和利用为核心,转变为以用户、创新、知识支撑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其他业务也将围绕三大核心而设置。例如,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通过部署端到端的戴尔“任意云”客户端计算解决方案,来使图书馆业务更好地契合读者需求;山东省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实施24h自助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和数字阅读平台等,极大地推动了全民阅读;上海图书馆则通过入驻支付宝钱包,推出“掌上图书馆”业务,更好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浙江省图书馆通过流程重组,实现了以读者为中心,并通过资源和服务上线、跨界融合、数据共享等,让阅读变得无处不在。随着“互联网 +”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商平台建设也更加完善,图书馆亦可利用 B2B、B2C 等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营销,进行线上好书推荐,举办各种读者活动和知识讲座等,以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
3.3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积极参与“互联网+”相关政策与制度建设
在“互联网 +”时代,读者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利用互联网,读者可以实现远程查阅资料,并可能会在PC 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进行操作。为此,图书馆必须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不断增加图书馆数字化资料藏量,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随时随地的阅读和碎片化阅读需求。同时,图书馆还应运用“图书馆 +”战略去建设资源、主动服务,深度分析和细化研究读者信息,将数字化资源进行精准投放、分类主动传播,使图书馆服务打破时空限制,与读者实现零距离亲密互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提出,力争到2025 年实现“互联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为了保证这一目标顺利实现,就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社会互联网+政策、标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建设中,为“互联网+图书馆”健康、良性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服务和发展模式,充分借鉴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资源优势和读者客观需求,积极进行服务升级和转型发展,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无处不在,从而推动全民阅读向更广范围人群延伸,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用的功用和效能。
参考文献
[1]韩翠峰. “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 图书与情报,2015,05:29-32.
[2]刘骁斌. “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J]. 情报探索,2016,01: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