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新形势下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建设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一方面简要阐述了文化馆(站)干部队伍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针对当前各地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思考。
关键词:文化馆(站);队伍建设 ;对策思考
文化馆(站)干部队伍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地促进文化为民和文化惠民,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馆(站)干部队伍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馆(站)干部通过以文化人、以文乐人、以文育人、以文富人的成功实践,不仅满足了农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幸福指数,而且还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一方面,文化馆(站)干部队伍以勤勉的工作和出色的业绩,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促使各级政府舍得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通过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社企联姻、文化互动”等活动,主动出击,多方争取,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阵地的共建共享,取得了很好成效。另一方面,作为农村文化阵地的主要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能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积极探索基层文化阵地免费开放长效管理机制,真正把农村文化阵地建成了群众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精神家园。
(二)农村文化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要把农村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引人注目,受人喜爱,就离不开策划,好的策划方案是大脑里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剧本”和“规范”。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各地的文化馆(站)干部队伍以过硬的职业素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成功策划实施了无数富有时代气息和区域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如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农村嘉年华”、景宁县“三月三”畲族歌会、嵊州市“相约越乡”全国越剧票友大赛、庆元县“月山春晚”等等。
(三)农村文化队伍的组织者和辅导者
农村文化队伍包括各级各类文体团队和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这支队伍数量庞大,结构复杂,门类繁多,虽然工作热情高,参与性强,但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需要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去加以正确的组织、引导和管理。一方面,通过抓骨干、抓活动,积极支持和引导文体团队的创建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辅导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能力、策划能力和艺术水平。
(四)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这些年来,各地文化馆(站)干部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担当,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发掘发现和搜集整理了数量可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五)农村文化产品的播种者和生产者
各地文化馆(站)干部以“种文化”、“送文化”、“育文化”为抓手,紧扣时代脉搏,深入采风、潜心创作,生产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群众文化精品。如浙江省慈溪市的器乐合奏《越·瓷风》、宁波北仑区的歌曲《江南青青竹》、绍兴县的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诸暨市的小戏《南瓜变奏曲》、长兴县的舞蹈《蚕匾上的婚礼》、镇海区的舞蹈《九龙柱》等。先后荣获了全国“群星奖”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充分体现了文化馆(站)干部队伍的整体创作实力和艺术水准。
二、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队伍整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科学合理的队伍结构是确保队伍活力充盈、常盛不衰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情况看,各地文化馆(站)专业干部队伍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分析,还存在着年龄偏大、管理人员偏多、高学历低水平、专业人才布局不均匀等不合理现象。
(二)人才流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就外部环境而言,客观上人事主管部门把关过紧,导致文化主管部门缺乏主动权和发言权,想进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特别是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公开招考,常常是有文艺特长的过不了“笔试关”,过得了“笔试关”的过不了“面试关”,导致新招考的文化员在综合素质上存在缺陷。同时,少数地区还以文化站干部属定向招录为由,规定文化员只能在文化站之间流动,导致许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文化站干部无法进入文化馆和图书馆舒展才华。从内部因素来看,也还存在优秀的上不去、平庸的下不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会干事、能干事干部的积极性。
(三)人员兼职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文化馆(站)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直接承担着组织指导基层文化工作、服务基层群众的重任,工作量大面广。但从现状看,干部兼职现象十分突出,声乐干部兼戏剧、美术干部兼摄影、文化站长兼乡镇党政办主任、文化员兼计生干部等等,五花八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农村文化工作的蓬勃开展。
(四)创先争优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一些文化馆(站)专业干部工作缺乏激情,事业性、责任性、创造性不够强,管理措施、活动载体、辅导方式、工作手段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创先争优意识欠缺。
三、加强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切实强化制度创新,不断增强队伍的调控力和执行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增强文化馆(站)干部队伍的调控力和执行力,使之更好地担负起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要创新竞争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按照“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领导与群众、内部与外部、总体与单项”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完善考核奖惩、荣誉认定等激励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养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重大活动项目责任包干制、重大业务活动单项考核制、突出贡献特别奖励制等,努力让干部队伍在思想上树立起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和成就感。二要创新引进退出机制。要不断更新用人观念,加快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推荐选拔程序和人才代理、柔性流动等制度,采取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较强“刚性”的优胜劣汰制,从制度上保证“能下能出”的实现,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而达到优化队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提高队伍素质的目的。三要创新评价发现机制。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挖掘人才。要探索实施文化馆(站)干部职业资格制度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 (二)切实强化教育引导,不断增强队伍的创造力和服务力
要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目标,必须有一支肯于奉献、勇于坚守、善于战斗的文化专业干部队伍作依托。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如果干部队伍没有一种乐于奉献、甘于淡泊的敬业精神和人格操守,农村文化事业就会缺少生机活力。因此,只有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常组织开展事业性、责任性教育活动,才能使文化馆(站)干部真正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二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文化馆(站)干部不仅要主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甘心拜群众为师,推动“文化进社区”、“文化到农家”、“文化低保”等活动的经常化,而且要不断创新繁荣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形式和载体,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富起来的同时尽快乐起来。三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积极推出实施文化馆(站)干部业务技能“分层面定期大比武”工作,探索实施文化馆(站)干部队伍“服务之星”、“管理之星”、“策划之星”、“创作之星”、“才艺之星”、“辅导之星”和“典型活动案例”、“典型策划方案”、“典型辅导成果”等系列荣誉评比活动,不断激发文化馆(站)干部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积极性。
(三)切实强化开发培养,不断增强队伍的竞争力和后续力
文化馆(站)干部队伍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从造就领军人物、壮大骨干力量、培养后备梯队等方面抓起。一要努力造就领军人物。文化馆(站)要想有作为、有成果,出精品、出亮点,就必须通过引进、培育、扶植等手段,全力锻造出几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来,这样,既可作追兵,又可作标兵,还能引领一方、带动一批。二要着力壮大骨干力量。要拓宽视野,不拘一格抓好骨干力量的开发和培养工作。老骨干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以老带新;新骨干要抓住机遇,主动求教,不断上进。同时,对一些特殊岗位的骨干人才要通过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及时加以引进。三要注重培养后备梯队。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实践培养手段,通过岗位交流、上挂下派、定向培训、在职进修和名师“传、帮、带”等多种途径,让年纪轻、文化高、接受能力强的在职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成长。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和专业院团改革中分流的年轻演艺人员投身文化馆(站)工作,直接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线实践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金庚初,戴言,黄杭娟.浙江省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辅导教材[J].浙江省文化厅内部资料,2007(11).
[2]周 航,王全吉.浙江百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研究[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7).
[3]王全吉,周 航,金才汉.浙江改革开放30年群众文化实践研究[M].杭州出版社,2010.
[4]《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浙江省文化厅编印。
(作者单位:嵊州市三江街道文化站)
关键词:文化馆(站);队伍建设 ;对策思考
文化馆(站)干部队伍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地促进文化为民和文化惠民,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馆(站)干部队伍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馆(站)干部通过以文化人、以文乐人、以文育人、以文富人的成功实践,不仅满足了农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幸福指数,而且还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一方面,文化馆(站)干部队伍以勤勉的工作和出色的业绩,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促使各级政府舍得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通过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社企联姻、文化互动”等活动,主动出击,多方争取,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阵地的共建共享,取得了很好成效。另一方面,作为农村文化阵地的主要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能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积极探索基层文化阵地免费开放长效管理机制,真正把农村文化阵地建成了群众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精神家园。
(二)农村文化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要把农村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引人注目,受人喜爱,就离不开策划,好的策划方案是大脑里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剧本”和“规范”。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各地的文化馆(站)干部队伍以过硬的职业素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成功策划实施了无数富有时代气息和区域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如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农村嘉年华”、景宁县“三月三”畲族歌会、嵊州市“相约越乡”全国越剧票友大赛、庆元县“月山春晚”等等。
(三)农村文化队伍的组织者和辅导者
农村文化队伍包括各级各类文体团队和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这支队伍数量庞大,结构复杂,门类繁多,虽然工作热情高,参与性强,但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需要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去加以正确的组织、引导和管理。一方面,通过抓骨干、抓活动,积极支持和引导文体团队的创建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辅导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能力、策划能力和艺术水平。
(四)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这些年来,各地文化馆(站)干部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担当,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发掘发现和搜集整理了数量可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五)农村文化产品的播种者和生产者
各地文化馆(站)干部以“种文化”、“送文化”、“育文化”为抓手,紧扣时代脉搏,深入采风、潜心创作,生产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群众文化精品。如浙江省慈溪市的器乐合奏《越·瓷风》、宁波北仑区的歌曲《江南青青竹》、绍兴县的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诸暨市的小戏《南瓜变奏曲》、长兴县的舞蹈《蚕匾上的婚礼》、镇海区的舞蹈《九龙柱》等。先后荣获了全国“群星奖”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充分体现了文化馆(站)干部队伍的整体创作实力和艺术水准。
二、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队伍整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科学合理的队伍结构是确保队伍活力充盈、常盛不衰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情况看,各地文化馆(站)专业干部队伍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分析,还存在着年龄偏大、管理人员偏多、高学历低水平、专业人才布局不均匀等不合理现象。
(二)人才流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就外部环境而言,客观上人事主管部门把关过紧,导致文化主管部门缺乏主动权和发言权,想进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特别是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公开招考,常常是有文艺特长的过不了“笔试关”,过得了“笔试关”的过不了“面试关”,导致新招考的文化员在综合素质上存在缺陷。同时,少数地区还以文化站干部属定向招录为由,规定文化员只能在文化站之间流动,导致许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文化站干部无法进入文化馆和图书馆舒展才华。从内部因素来看,也还存在优秀的上不去、平庸的下不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会干事、能干事干部的积极性。
(三)人员兼职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文化馆(站)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直接承担着组织指导基层文化工作、服务基层群众的重任,工作量大面广。但从现状看,干部兼职现象十分突出,声乐干部兼戏剧、美术干部兼摄影、文化站长兼乡镇党政办主任、文化员兼计生干部等等,五花八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农村文化工作的蓬勃开展。
(四)创先争优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一些文化馆(站)专业干部工作缺乏激情,事业性、责任性、创造性不够强,管理措施、活动载体、辅导方式、工作手段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创先争优意识欠缺。
三、加强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切实强化制度创新,不断增强队伍的调控力和执行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增强文化馆(站)干部队伍的调控力和执行力,使之更好地担负起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要创新竞争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按照“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领导与群众、内部与外部、总体与单项”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完善考核奖惩、荣誉认定等激励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养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重大活动项目责任包干制、重大业务活动单项考核制、突出贡献特别奖励制等,努力让干部队伍在思想上树立起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和成就感。二要创新引进退出机制。要不断更新用人观念,加快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推荐选拔程序和人才代理、柔性流动等制度,采取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较强“刚性”的优胜劣汰制,从制度上保证“能下能出”的实现,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而达到优化队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提高队伍素质的目的。三要创新评价发现机制。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挖掘人才。要探索实施文化馆(站)干部职业资格制度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 (二)切实强化教育引导,不断增强队伍的创造力和服务力
要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目标,必须有一支肯于奉献、勇于坚守、善于战斗的文化专业干部队伍作依托。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如果干部队伍没有一种乐于奉献、甘于淡泊的敬业精神和人格操守,农村文化事业就会缺少生机活力。因此,只有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常组织开展事业性、责任性教育活动,才能使文化馆(站)干部真正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二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文化馆(站)干部不仅要主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甘心拜群众为师,推动“文化进社区”、“文化到农家”、“文化低保”等活动的经常化,而且要不断创新繁荣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形式和载体,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富起来的同时尽快乐起来。三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积极推出实施文化馆(站)干部业务技能“分层面定期大比武”工作,探索实施文化馆(站)干部队伍“服务之星”、“管理之星”、“策划之星”、“创作之星”、“才艺之星”、“辅导之星”和“典型活动案例”、“典型策划方案”、“典型辅导成果”等系列荣誉评比活动,不断激发文化馆(站)干部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积极性。
(三)切实强化开发培养,不断增强队伍的竞争力和后续力
文化馆(站)干部队伍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从造就领军人物、壮大骨干力量、培养后备梯队等方面抓起。一要努力造就领军人物。文化馆(站)要想有作为、有成果,出精品、出亮点,就必须通过引进、培育、扶植等手段,全力锻造出几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来,这样,既可作追兵,又可作标兵,还能引领一方、带动一批。二要着力壮大骨干力量。要拓宽视野,不拘一格抓好骨干力量的开发和培养工作。老骨干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以老带新;新骨干要抓住机遇,主动求教,不断上进。同时,对一些特殊岗位的骨干人才要通过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及时加以引进。三要注重培养后备梯队。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实践培养手段,通过岗位交流、上挂下派、定向培训、在职进修和名师“传、帮、带”等多种途径,让年纪轻、文化高、接受能力强的在职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成长。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和专业院团改革中分流的年轻演艺人员投身文化馆(站)工作,直接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线实践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金庚初,戴言,黄杭娟.浙江省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辅导教材[J].浙江省文化厅内部资料,2007(11).
[2]周 航,王全吉.浙江百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研究[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7).
[3]王全吉,周 航,金才汉.浙江改革开放30年群众文化实践研究[M].杭州出版社,2010.
[4]《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浙江省文化厅编印。
(作者单位:嵊州市三江街道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