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课程与专业的定位分析,基于对软件行业的了解,大胆对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将课程内容调整为三个实训模块,模块一:撰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模块二:撰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模块三:编程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考勤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学生动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81%,基本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改革;信息系统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在1976年制定“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于1997年3月推出的新版本“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现在按照1997年版的ISCED明确定位于ISCED 5B,即“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三级教育第一阶段——第5层次B类课程,从学历层次上则可不局限于单一的专科层次,其招生对象可以是单纯面向那些未经任何职业准备的“高考生”,也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二、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内涵
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本文探索高职院校大专级别,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学改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德、智、理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学和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信息管理,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三、高职教育体系下的课程教学遵从于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理念是:行动导向;课程≠教材;关注学生学多少,而不是关注教师教多少。行动导向就是要求课程体现工作活动,根据工作活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状况,掌握行业内工作活动的内容,并且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样的工作活动。所谓“学中做,做中学”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课程≠教材,课程教学不是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不是照本宣科。首先要求教师有能力识别知识老化、内容过时的教材章节。其次,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行业现行工作活动,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工作活动的教学内容。第三,高职院校要配套提供给学生实训设施。关注学生学多少,是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教学进度适合学生。再好的教师,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味地讲授高深的内容,一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先导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应用》、《数据库设计》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最后的课程,或者说是此专业最重要的课程。此课程对学生讲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了解信息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学生动手的部分是:对小型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五、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材
所选教材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2月出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系陕西省高校精品课程,课程资源丰富。在现有教材中,此教材已经是目前课程资源丰富、章节内容完整的教材之一。
此教材共有十二章,前四章为理论知识,包括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系统概论、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模型。
第5-7章是信息系统规划、领域分析、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根据信息系统设计的步骤展开,理论陈述,实践内容描述,根据高职教育理念,“行动导向”,“学中做、做中学”,思考在信息系统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做什么?大、中、小型信息系统的区别在哪里?此三章内容包含了软件行业常用的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需求分析报告,将此两种报告的撰写格式向学生讲授,首先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这两种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中型信息系统,教学生学习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选择小型信息系统,让学生学习撰写需求分析报告。
第8-9章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些内容是信息系统设计的重要部分,但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在于体现“学中做,做中学”,教材中虽然有实例说明,但是,要实现教学内容,把工作活动转化为教学内容,需要做很多改变。
第10章是实现与测试,用什么开发工具实现,实现本身是需要几个学期才能完成的课程,内容多而且复杂,测试也是一门专门的课程,涉及到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内容。因此,一章要讲解这样诸多内容,要学到这么多知识是不可能的。
第11-12章是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常识性地介绍。只有实际看到,动手使用这些信息系统,学生才能理解。目前,国内ERP领先厂商特别为高等学校研制出模拟企业经营沙盘信息系统,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后面的章节,带学生参观实训室,或者在实训室上课。
六、设计新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对课程与教材的分析,得出结论:首先将第1-4章用10课时的时间讲解。其次,设计出三个实训模块,用50课时,模块一:撰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模块二:撰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模块三:编程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考勤管理信息系统。最后,用4课时讲解信息系统的管理,介绍几类信息系统,用8课时的时间带学生在模拟企业经营沙盘实训室上课,学生动手操作ERP信息系统。总课时为72课时。这样,整个课程全部由教师课堂讲授14课时,占19%,教师指导学生动手58课时,占81%。基本上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七、选择实训项目合适的信息系统
可行性研究报告方面,选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属于中型信息系统。目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案例,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浏览到成功案例作为参考,经过思考,整理出自己的作品。需求分析报告方面,选择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属于中小型信息系统,学生相对比较熟悉,教师讲解,学生容易听懂。实现方面,选择学生考勤管理信息系统,学生更加熟悉,学生经常被告知不能迟到,不能旷课,不能早退,有事要请假。开发工具选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Access。
八、有序组织实施课堂实训教学
采用分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男女生比例进行分组,每组5-8人,指定或学生推举组长,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提问,共同进步。学习好的学生经常就是很好的老师,一个班级60个学生的话,一个教师要面对60个学生的提问,一对一指导,确实时间不够,通过分组,不懂的学生自发向学习好的同学提问,同学间互相切磋,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生撰写完报告,学习制作演示文稿,分组派同学上台讲演,锻炼学生上台讲话的能力。
九、课程改革效果评估
通过上述课程改革,学生普遍学会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学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学会小型信息系统的基于Access编程实现考勤管理。当然,一个班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呈现正态分布,10%左右的学生全部学会,70-80%的学生基本上掌握,10%左右的学生只是了解这两个报告的模板。总之,通过这些课程改革,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韩湘军,梁艳荣.二级Access 2003与公共基础知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3]卫红春,朱欣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02.
[4]卫红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2.
[5]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1.
[6]张友生,陈志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全程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8.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改革;信息系统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在1976年制定“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于1997年3月推出的新版本“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现在按照1997年版的ISCED明确定位于ISCED 5B,即“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三级教育第一阶段——第5层次B类课程,从学历层次上则可不局限于单一的专科层次,其招生对象可以是单纯面向那些未经任何职业准备的“高考生”,也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二、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内涵
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本文探索高职院校大专级别,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学改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德、智、理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学和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信息管理,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三、高职教育体系下的课程教学遵从于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理念是:行动导向;课程≠教材;关注学生学多少,而不是关注教师教多少。行动导向就是要求课程体现工作活动,根据工作活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状况,掌握行业内工作活动的内容,并且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样的工作活动。所谓“学中做,做中学”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课程≠教材,课程教学不是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不是照本宣科。首先要求教师有能力识别知识老化、内容过时的教材章节。其次,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行业现行工作活动,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工作活动的教学内容。第三,高职院校要配套提供给学生实训设施。关注学生学多少,是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教学进度适合学生。再好的教师,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味地讲授高深的内容,一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先导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应用》、《数据库设计》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最后的课程,或者说是此专业最重要的课程。此课程对学生讲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了解信息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学生动手的部分是:对小型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五、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材
所选教材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2月出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系陕西省高校精品课程,课程资源丰富。在现有教材中,此教材已经是目前课程资源丰富、章节内容完整的教材之一。
此教材共有十二章,前四章为理论知识,包括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系统概论、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模型。
第5-7章是信息系统规划、领域分析、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根据信息系统设计的步骤展开,理论陈述,实践内容描述,根据高职教育理念,“行动导向”,“学中做、做中学”,思考在信息系统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做什么?大、中、小型信息系统的区别在哪里?此三章内容包含了软件行业常用的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需求分析报告,将此两种报告的撰写格式向学生讲授,首先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这两种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中型信息系统,教学生学习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选择小型信息系统,让学生学习撰写需求分析报告。
第8-9章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些内容是信息系统设计的重要部分,但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在于体现“学中做,做中学”,教材中虽然有实例说明,但是,要实现教学内容,把工作活动转化为教学内容,需要做很多改变。
第10章是实现与测试,用什么开发工具实现,实现本身是需要几个学期才能完成的课程,内容多而且复杂,测试也是一门专门的课程,涉及到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内容。因此,一章要讲解这样诸多内容,要学到这么多知识是不可能的。
第11-12章是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常识性地介绍。只有实际看到,动手使用这些信息系统,学生才能理解。目前,国内ERP领先厂商特别为高等学校研制出模拟企业经营沙盘信息系统,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后面的章节,带学生参观实训室,或者在实训室上课。
六、设计新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对课程与教材的分析,得出结论:首先将第1-4章用10课时的时间讲解。其次,设计出三个实训模块,用50课时,模块一:撰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模块二:撰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模块三:编程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考勤管理信息系统。最后,用4课时讲解信息系统的管理,介绍几类信息系统,用8课时的时间带学生在模拟企业经营沙盘实训室上课,学生动手操作ERP信息系统。总课时为72课时。这样,整个课程全部由教师课堂讲授14课时,占19%,教师指导学生动手58课时,占81%。基本上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七、选择实训项目合适的信息系统
可行性研究报告方面,选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属于中型信息系统。目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案例,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浏览到成功案例作为参考,经过思考,整理出自己的作品。需求分析报告方面,选择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属于中小型信息系统,学生相对比较熟悉,教师讲解,学生容易听懂。实现方面,选择学生考勤管理信息系统,学生更加熟悉,学生经常被告知不能迟到,不能旷课,不能早退,有事要请假。开发工具选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Access。
八、有序组织实施课堂实训教学
采用分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男女生比例进行分组,每组5-8人,指定或学生推举组长,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提问,共同进步。学习好的学生经常就是很好的老师,一个班级60个学生的话,一个教师要面对60个学生的提问,一对一指导,确实时间不够,通过分组,不懂的学生自发向学习好的同学提问,同学间互相切磋,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生撰写完报告,学习制作演示文稿,分组派同学上台讲演,锻炼学生上台讲话的能力。
九、课程改革效果评估
通过上述课程改革,学生普遍学会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学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学会小型信息系统的基于Access编程实现考勤管理。当然,一个班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呈现正态分布,10%左右的学生全部学会,70-80%的学生基本上掌握,10%左右的学生只是了解这两个报告的模板。总之,通过这些课程改革,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韩湘军,梁艳荣.二级Access 2003与公共基础知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3]卫红春,朱欣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02.
[4]卫红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2.
[5]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1.
[6]张友生,陈志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全程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