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文章,首先要占有材料,这是第一步。材料是作者为某一目的,从生活中收集、选取以及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选材犹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有成就的作家无不在鉴别材料上高人一筹。因此,选择材料不但要依据主题,而且要选择能够深刻地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选择材料不但要具有科学性,而且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写作;选材;科学;方法
一、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选择材料,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因为资料充实,取材就可以左右逢源。反之,材料贫乏,写作时难免捉襟见肘。一切不朽的名著,都是以丰富、全面、周详的材料为后盾的。据传,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为了收集材料、写《聊斋志异》,典当了自己的衣物,换取了苇席、绿豆。每天早晨,在十字路口的大树下,铺上一张苇席,煮上几锅绿豆,倒入一个大缸里,请来往行人歇脚、解渴。他虽不收金錢银两,但要选择那些意义深、趣味浓的故事,进行加工、修饰。如此20余年,写成了伟大名著《聊斋志异》。
总之,生活就像一座无限丰富的矿藏,蕴藏着写不完的材料,关键在于你是否勤奋,是否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和劳动,能否想得比别人更广,挖掘得比别人更深更细。
二、去伪存真,认真鉴别
我们从《韩非子·各氏》记载的一则故事中可以感悟到:同一块玉璞,和氏知其是宝,玉匠则说:“石也。”和氏蒙受了不白之冤,旷世之宝险些失之交臂。玉匠之所以作出“石也”的判断,是因为没有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既为皇室玉匠,自然是相玉的专家了,专家尚且一误再误,可见相玉之难了。
鉴别材料犹如相玉一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就材料而言,它有轻和重、大和小,真和伪、典型和一般等方面的不同,同一材料也有表象和实质等方面区别。
有成就的作家无不在鉴别材料上高人一筹。黄宗英在写《大雁情》时,听到的对秦官属的看法多种多样,有的截然相反。同一个“锯树”,有人说是“间伐”,有人说是“滥伐”;有人说秦官属“嘴不饶人,爱吵爱闹”,“脾气坏”;有人赞秦官属对科学有一种献身精神……相信什么?就要去伪存真,认真鉴别,否则很可能作出“石也”一样的错误判断。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好材料多的是,正如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说:“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三、选择材料要依据主题
占有了大量材料,又经过精心鉴别,留下的材料当然都是很好的了,但是写的时候也不可能全都用上,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著名作家丰子恺有一首诗说得好:“泥龙竹马眼前情,琐屑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选择材料就要把“琐屑平凡”的材料“扣”下来,把那些“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材料挑出来,供写作时用。选择材料的依据是主题,主题又是衡量选择结果如何的标准。能对主题起说明、烘托、加强作用的材料,用;不能对主题起说明、烘托、加强作用的材料,舍。应注意:
(一)割裁要狠。契诃夫说:“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除掉罢了。没有剔除,就不会塑像。同样的道理,没有割裁,也不会有文章。我们说割裁要狠,就是说要下狠心,花力气,把对表现主题可有可无的材料割彻底,割干净,哪能怕痛点,甚至痛在心上也在所不惜。
(二)多与少。有人爱写长文章,认为材料堆得越多,文章越长,越有分量。甚至文不够,材料凑。动辄几千字,上万字。这种观点和做法是错误的。文章有无分量,不在于它有多长,材料有多少,是看它的主题是否有重要现实意义,观点是否新颖,论证是否有力,感情是否真挚。
(三)大与小。有人担心,小材料难以表现大主题。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事确实很小,但它表现的思想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可见,小材料也可以表现大主题,关键看你愿不愿挖掘,会不会挖掘。
(四)点与面。点是局部,面是全局。写作既要善于以点带面,用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又不能以偏概全。这里除了选材要典型,要有代表性以外,在有些文体中,特别是在经验、总结等文体中,就要照顾到面上的材料。比如,要写一个连队军事素质过硬的经验总结,选材时就应既有干部,又有战士;既有老战士,又有新战士。这样才全面,才有说服力。写作时,在处理点与面的关系的问题上,是很见功力的,贪大求全是要不得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开口要小,挖掘要深,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有的在谈新闻角度的选择方法时主张“面上选线,线上选点,点中选优”,这是很有道理的,也适用于一般文章的写作。
(五)新与旧。新,指新近发生的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旧,指人尽皆知,用滥了的材料。选择材料应“喜新厌旧”,“惟新是求”。新材料,新颖、生动,读起来亲切,常常具有启迪思维、激活联想、拓宽创作空间的作用。旧的、老的材料,即使生动、典型,如果用滥了,也会走向反面,成了思维模式化、固定化的表现,读起来干巴、生硬,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大打折扣。
四、选择能够深刻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要使材料很好地表现主题,就需要从大量生活素材中,选择那些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有了材料典型,才能使文章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深刻有力地表现主题。
五、选材方法要具有科学性
在写作中,你占有了丰富的材料,经过了精心的鉴别,选择出了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不能保证写作必然成功。这里还有一个使用的问题。使用得好,可以最大程度地把材料的本质意义挖掘出来,做出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如果使用不当,好米也会做煳。使用材料,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叙述的先后次序。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话要一句一句地说,材料也要一个一个地用,这就有了谁先谁后的问题。一般来说,同类材料之间总有逻辑的、时空的或者意识的联系。所以,使用材料应该以材料之间内在的逻辑,时空转换意识的流动为线索。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则是以自己对蜜蜂厌恶——喜爱——赞美的认识过程为线索安排材料的。
(二)恰当确定叙述的详略程度。材料的使用不能面面俱到、平均有力,而要突出重点、略写一般。一般来说,详写,是深度上的挖掘,重在解剖麻雀,使所抒之情更浓厚,所叙之事更周密,所表达之物更清晰;略写是面上的展开,是详写部分的补充、陪衬、过渡或背景。没有详略疏密,不可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材料该详,什么样的材料该略?“一般来说,掌握材料详略、疏密的原则是:重要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材料宜略;具体的材料宜详,概括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人所难言者宜详,人所易知者宜略。”
(三)充分显示材料的不同情调和感情色彩。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同一件事,有的人叙述得感人肺腑,有的人却叙述得枯燥无味。要把材料写得巧妙,必须有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选材也要与时俱进
虽然“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但是选材讲究一个“新”字。选用与时俱进的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
与时俱进地选材,就是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与闪光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素材。
综上所述,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材,因为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成文章。只有运用科学的选材方法,才能使我们写作的文章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文章具有灵魂,才能使文章脍炙人口,才能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写作;选材;科学;方法
一、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选择材料,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因为资料充实,取材就可以左右逢源。反之,材料贫乏,写作时难免捉襟见肘。一切不朽的名著,都是以丰富、全面、周详的材料为后盾的。据传,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为了收集材料、写《聊斋志异》,典当了自己的衣物,换取了苇席、绿豆。每天早晨,在十字路口的大树下,铺上一张苇席,煮上几锅绿豆,倒入一个大缸里,请来往行人歇脚、解渴。他虽不收金錢银两,但要选择那些意义深、趣味浓的故事,进行加工、修饰。如此20余年,写成了伟大名著《聊斋志异》。
总之,生活就像一座无限丰富的矿藏,蕴藏着写不完的材料,关键在于你是否勤奋,是否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和劳动,能否想得比别人更广,挖掘得比别人更深更细。
二、去伪存真,认真鉴别
我们从《韩非子·各氏》记载的一则故事中可以感悟到:同一块玉璞,和氏知其是宝,玉匠则说:“石也。”和氏蒙受了不白之冤,旷世之宝险些失之交臂。玉匠之所以作出“石也”的判断,是因为没有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既为皇室玉匠,自然是相玉的专家了,专家尚且一误再误,可见相玉之难了。
鉴别材料犹如相玉一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就材料而言,它有轻和重、大和小,真和伪、典型和一般等方面的不同,同一材料也有表象和实质等方面区别。
有成就的作家无不在鉴别材料上高人一筹。黄宗英在写《大雁情》时,听到的对秦官属的看法多种多样,有的截然相反。同一个“锯树”,有人说是“间伐”,有人说是“滥伐”;有人说秦官属“嘴不饶人,爱吵爱闹”,“脾气坏”;有人赞秦官属对科学有一种献身精神……相信什么?就要去伪存真,认真鉴别,否则很可能作出“石也”一样的错误判断。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好材料多的是,正如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说:“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三、选择材料要依据主题
占有了大量材料,又经过精心鉴别,留下的材料当然都是很好的了,但是写的时候也不可能全都用上,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著名作家丰子恺有一首诗说得好:“泥龙竹马眼前情,琐屑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选择材料就要把“琐屑平凡”的材料“扣”下来,把那些“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材料挑出来,供写作时用。选择材料的依据是主题,主题又是衡量选择结果如何的标准。能对主题起说明、烘托、加强作用的材料,用;不能对主题起说明、烘托、加强作用的材料,舍。应注意:
(一)割裁要狠。契诃夫说:“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除掉罢了。没有剔除,就不会塑像。同样的道理,没有割裁,也不会有文章。我们说割裁要狠,就是说要下狠心,花力气,把对表现主题可有可无的材料割彻底,割干净,哪能怕痛点,甚至痛在心上也在所不惜。
(二)多与少。有人爱写长文章,认为材料堆得越多,文章越长,越有分量。甚至文不够,材料凑。动辄几千字,上万字。这种观点和做法是错误的。文章有无分量,不在于它有多长,材料有多少,是看它的主题是否有重要现实意义,观点是否新颖,论证是否有力,感情是否真挚。
(三)大与小。有人担心,小材料难以表现大主题。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事确实很小,但它表现的思想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可见,小材料也可以表现大主题,关键看你愿不愿挖掘,会不会挖掘。
(四)点与面。点是局部,面是全局。写作既要善于以点带面,用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又不能以偏概全。这里除了选材要典型,要有代表性以外,在有些文体中,特别是在经验、总结等文体中,就要照顾到面上的材料。比如,要写一个连队军事素质过硬的经验总结,选材时就应既有干部,又有战士;既有老战士,又有新战士。这样才全面,才有说服力。写作时,在处理点与面的关系的问题上,是很见功力的,贪大求全是要不得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开口要小,挖掘要深,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有的在谈新闻角度的选择方法时主张“面上选线,线上选点,点中选优”,这是很有道理的,也适用于一般文章的写作。
(五)新与旧。新,指新近发生的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旧,指人尽皆知,用滥了的材料。选择材料应“喜新厌旧”,“惟新是求”。新材料,新颖、生动,读起来亲切,常常具有启迪思维、激活联想、拓宽创作空间的作用。旧的、老的材料,即使生动、典型,如果用滥了,也会走向反面,成了思维模式化、固定化的表现,读起来干巴、生硬,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大打折扣。
四、选择能够深刻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要使材料很好地表现主题,就需要从大量生活素材中,选择那些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有了材料典型,才能使文章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深刻有力地表现主题。
五、选材方法要具有科学性
在写作中,你占有了丰富的材料,经过了精心的鉴别,选择出了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不能保证写作必然成功。这里还有一个使用的问题。使用得好,可以最大程度地把材料的本质意义挖掘出来,做出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如果使用不当,好米也会做煳。使用材料,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叙述的先后次序。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话要一句一句地说,材料也要一个一个地用,这就有了谁先谁后的问题。一般来说,同类材料之间总有逻辑的、时空的或者意识的联系。所以,使用材料应该以材料之间内在的逻辑,时空转换意识的流动为线索。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则是以自己对蜜蜂厌恶——喜爱——赞美的认识过程为线索安排材料的。
(二)恰当确定叙述的详略程度。材料的使用不能面面俱到、平均有力,而要突出重点、略写一般。一般来说,详写,是深度上的挖掘,重在解剖麻雀,使所抒之情更浓厚,所叙之事更周密,所表达之物更清晰;略写是面上的展开,是详写部分的补充、陪衬、过渡或背景。没有详略疏密,不可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材料该详,什么样的材料该略?“一般来说,掌握材料详略、疏密的原则是:重要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材料宜略;具体的材料宜详,概括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人所难言者宜详,人所易知者宜略。”
(三)充分显示材料的不同情调和感情色彩。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同一件事,有的人叙述得感人肺腑,有的人却叙述得枯燥无味。要把材料写得巧妙,必须有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选材也要与时俱进
虽然“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但是选材讲究一个“新”字。选用与时俱进的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
与时俱进地选材,就是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与闪光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素材。
综上所述,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材,因为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成文章。只有运用科学的选材方法,才能使我们写作的文章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文章具有灵魂,才能使文章脍炙人口,才能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