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而致命的微塑料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3月,一项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这项研究由美国非营利性新闻机构Orb Media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发表,研究调查了来自19个产地的259瓶水,涵盖了全球市场上常见的11个瓶装水品牌。结果显示,其中93%的瓶装水含有微塑料。媒体对这一结果的疯狂报道,让更多民众意识到:原来微塑料早已侵入人类的生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项研究出来的7个月后,有研究人员在欧洲胃肠病学会议上报告称:首次在人体排泄物中检测到多达9种的微塑料成分,直径在50到500微米之间。研究人员表示,此次测试中,所有参与者都食用过塑料包装的食品,并喝过塑料瓶装饮料,其中多数人还食用了海产品。所以,排泄物中的微塑料究竟来自海鲜、塑料包装还是其他东西,尚不明确。该研究的负责人、维也纳医科大学胃肠病学家菲利普·施瓦博表示:“让我感到很意外的是,每份样本中都检测到了微塑料,而且结果显示,每10克的排泄物中就含有约20颗塑料微粒。”
  早在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学者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微塑料的平均粒径范围一般是从几微米到几毫米,形状多样且不均匀,肉眼难以分辨,所以也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塑料研究者马克·布朗教授说:“从2004年到现在,微塑料污染愈演愈烈。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水、食物,甚至呼吸的空气都有它无处不在的身影。”
  如此广泛而复杂的微塑料污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深入调查。他们发现,海洋是微塑料污染的“重灾区”之一。事实上,塑料污染已是全世界海洋的“流行病”——每年至少有9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对海洋生物及地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这些塑料垃圾会逐渐降解出碎片或微粒,进入海洋动物的体内,最终登上人类餐桌。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从事塑料污染研究的梅森研究团队表示,欧洲人每年仅吃贝类,平均就会摄入约1.1万颗塑料微粒。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本身含有增塑剂,能从环境中吸附有毒物质,而且最小的微塑料能进入人体血液、肝脏和淋巴系统,肠道中的微塑料还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功能。
  “关于微塑料对人体伤害这一点,学界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微塑料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威胁,这种伤害显然是被夸大了。”布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他看来,现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相关数据,也就是明确微塑料的数量值究竟要达到多少,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昆士兰环境健康科学联盟的环境科学家凯文·托马斯就正在研究这方面的课题,他说:“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还未发现微塑料对人体造成的明显威胁。但我觉得这并不值得高兴,我们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毕竟,谁知道我们将来会发现什么。”
  除此之外,还有个更为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微塑料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海洋动物的冲击,已引起广泛关注。
  美国生物海洋学家詹妮弗·布兰登在《湖沼学和海洋学快报》发表论文称,统计发现,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微塑料数量高达830万颗,是之前测量数据的几万倍。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动物,可能会直接受到生存威胁。调查显示,动物胃里堆积的微塑料过多,会抑制它们的食欲,这被称为“饮食稀释效应”。例如,当微塑料被海鸟、鱼类等动物摄入过多后,它们的胃肠组织会受到刺激,产生饱胀感而停止进食。CSIRO海洋与大气研究所的劳伦·罗曼说:“与很多污染物一样,微塑料的危害很可能取决于阈值。一旦超过某个数值,它们就能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仅凭这一点,不少科学家都加入了对抗微塑料的队列。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每个人落到实处的环保行为……”
其他文献
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是革兰阴性球杆菌,因嗜冷而得名,属于莫拉菌科,其感染人较为少见。Deschaght等报道,人来源的嗜冷杆菌主要为肺尖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pulmonis)和粪嗜冷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古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意义重大,于是本文分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什么是间隔年?  它最早源于西方,是指青年在升學、毕业后或工作之前,进行一次长期旅行,让学生体验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间隔年期间,学生大多会离开自己的国家旅行,也有人会做一些与兴趣爱好挂钩的工作或是去一些非政府组织当志愿者。  近几年,网络环境制造一波又一波的热词,“间隔年”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舶来词往往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像是海浪拍打在沙滩上,很快就退潮了。我从未想过自己能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