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伦敦奥运会中国女篮处于新老交替的时期,主力球员年龄偏大,年轻球员虽敢打敢拼,但经验不足。本文选取了伦敦奥运会中国女篮和与赛队的6场比赛作为研究对象,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女篮与赛队的快攻战术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 伦敦奥运会 中国女篮 快攻战术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篮获得了第四名,但两年之后的世锦赛上,中国女篮成绩下跌,仅获得第13名,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篮成绩有所提升,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快攻战术作为篮球运动中用时最少的战术之一,由于其具备突然性、高效性、能在短时间内对对手的防守造成有效的杀伤,打乱其防守阵型,在比赛的进程中占得先机。通过对中国女篮与对手的快攻战术对比分析,找出中国女篮在快攻战术上的不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伦敦奥运会中国女篮与对手队的6场比赛的快攻战术状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女篮与对手快攻战术运用状况分析
在中国女篮取得胜利的前三场比赛中,与捷克队的发动快攻次数比为9:11,与克罗地亚队的发动快攻次数比7:8,与安哥拉队的发动快攻次数比10:5,快攻成功数比分别为4:4、4:5、7:2,中国队的快攻次数、快攻成功数和快攻得分都与对手相差无几,可在随后的比赛中,由于对手实力较强,从攻守两方面都占据着绝对优势,中国队的快攻战术显示出了巨大的劣势。从比赛情况来看,在本届奥运会中,中国女篮在与实力较弱的队伍比赛的时候,没有能依据自身的优势,积极发动快攻,快速有效地杀伤对手;而在实力较强的对手面前,中国的快攻反击更加显得苍白无力。但中国女篮在场均快攻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这说明球队中苗立杰、宋晓云等后场球员能积极地阅读比赛,把握球队的进攻节奏,虽然成功率较高,但是发动快攻次数较少。
(二)中国女篮与对手快攻时机的对比分析
中国队以抢得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次数最多,占快攻总数的56%,这说明了中国队在抢到后场篮板球后发动快攻的意识很强烈。中国队平均每场通过获得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的次数是4次,而对手每场通过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次数为5.8次,在成功率方面45%对71%,我们也处于劣势。从比赛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女篮在保护后场篮板球能力有待提高,没有了后场篮板球就失去了发动快攻的先决条件。
抢断球快攻是最具有威胁并且有较高的成功率。本届奥运会女篮比赛中,中国队场均抢断球发动快攻为2.3次,成功只有1.6次,而对手场均抢断球发动快攻次数为6.1次,成功3.1次。无论从发动次数还是从快攻成功次数讲,对手都远远高于中国队,这说明了中国队在防守中缺乏提前预判能力和攻击性,抢断球后快速发动和接应快攻的意识差,同时不能保证在高速推进过程中各种技术的精确发挥。
(三)中国女篮与对手快攻推进阶段的对比分析
中国女篮场均长传次数为1.5次、传运球结合4.2次、个人运球1.5次,成功率分别为33%、67%、53%,而与赛队的场均长传、传运球结合、个人运球次数为1次、7.2次、4.5次,成功率分别为70%、67%、56%。
从长传推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长传球快攻的发动次数较少。长传快攻由于传球距离比较远,球在空中飞行时间,落点把握准确,这也就要求传球队员要有较高的传球基本功,传球路线清晰明确,传球时机要隐蔽;同时,对接球队员在快速移动中的接球技术以及对球落点准确判断的要求较高。同时,这也是中国女篮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传球与运球结合推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传球与运球结合的快攻是中国女篮以及世界诸强所推崇的主要快攻战术形式。中国队平均每场发动传运快攻为4.2次,占快攻总数的58%,其成功率为67%,而对手场均7.2次,占快攻总数的57%,其命中率为67%。除了在发动次数上中国队不如对手,其他方面并无太大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快攻发动与接应阶段形式相对对手过于单一,大部分来源于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缺少抢断球快攻,快攻的发动相对比较被动;快攻一传接应队员相对固定,一般多是后卫队员,而且接应位置多是在后场;推进形式多是采用运球推进,这大大影响了中国队快攻发动的次数与速度。
(二)建议
中国女篮应该坚持自己的“全面、快速、灵活、准确”的传统特点;在快攻发动和接应中,要打破位置界限,提高高大队员的全面技术,使其能在第一时间发动和接应快攻,保证快攻的顺利进行;建议中国女篮提高自身的对抗能力和个人的防守能力,加强体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9.
[2] 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盖建武.影响篮球比赛快攻战术成功率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21(1).
关键词 伦敦奥运会 中国女篮 快攻战术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篮获得了第四名,但两年之后的世锦赛上,中国女篮成绩下跌,仅获得第13名,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篮成绩有所提升,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快攻战术作为篮球运动中用时最少的战术之一,由于其具备突然性、高效性、能在短时间内对对手的防守造成有效的杀伤,打乱其防守阵型,在比赛的进程中占得先机。通过对中国女篮与对手的快攻战术对比分析,找出中国女篮在快攻战术上的不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伦敦奥运会中国女篮与对手队的6场比赛的快攻战术状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女篮与对手快攻战术运用状况分析
在中国女篮取得胜利的前三场比赛中,与捷克队的发动快攻次数比为9:11,与克罗地亚队的发动快攻次数比7:8,与安哥拉队的发动快攻次数比10:5,快攻成功数比分别为4:4、4:5、7:2,中国队的快攻次数、快攻成功数和快攻得分都与对手相差无几,可在随后的比赛中,由于对手实力较强,从攻守两方面都占据着绝对优势,中国队的快攻战术显示出了巨大的劣势。从比赛情况来看,在本届奥运会中,中国女篮在与实力较弱的队伍比赛的时候,没有能依据自身的优势,积极发动快攻,快速有效地杀伤对手;而在实力较强的对手面前,中国的快攻反击更加显得苍白无力。但中国女篮在场均快攻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这说明球队中苗立杰、宋晓云等后场球员能积极地阅读比赛,把握球队的进攻节奏,虽然成功率较高,但是发动快攻次数较少。
(二)中国女篮与对手快攻时机的对比分析
中国队以抢得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次数最多,占快攻总数的56%,这说明了中国队在抢到后场篮板球后发动快攻的意识很强烈。中国队平均每场通过获得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的次数是4次,而对手每场通过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次数为5.8次,在成功率方面45%对71%,我们也处于劣势。从比赛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女篮在保护后场篮板球能力有待提高,没有了后场篮板球就失去了发动快攻的先决条件。
抢断球快攻是最具有威胁并且有较高的成功率。本届奥运会女篮比赛中,中国队场均抢断球发动快攻为2.3次,成功只有1.6次,而对手场均抢断球发动快攻次数为6.1次,成功3.1次。无论从发动次数还是从快攻成功次数讲,对手都远远高于中国队,这说明了中国队在防守中缺乏提前预判能力和攻击性,抢断球后快速发动和接应快攻的意识差,同时不能保证在高速推进过程中各种技术的精确发挥。
(三)中国女篮与对手快攻推进阶段的对比分析
中国女篮场均长传次数为1.5次、传运球结合4.2次、个人运球1.5次,成功率分别为33%、67%、53%,而与赛队的场均长传、传运球结合、个人运球次数为1次、7.2次、4.5次,成功率分别为70%、67%、56%。
从长传推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长传球快攻的发动次数较少。长传快攻由于传球距离比较远,球在空中飞行时间,落点把握准确,这也就要求传球队员要有较高的传球基本功,传球路线清晰明确,传球时机要隐蔽;同时,对接球队员在快速移动中的接球技术以及对球落点准确判断的要求较高。同时,这也是中国女篮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传球与运球结合推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传球与运球结合的快攻是中国女篮以及世界诸强所推崇的主要快攻战术形式。中国队平均每场发动传运快攻为4.2次,占快攻总数的58%,其成功率为67%,而对手场均7.2次,占快攻总数的57%,其命中率为67%。除了在发动次数上中国队不如对手,其他方面并无太大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快攻发动与接应阶段形式相对对手过于单一,大部分来源于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缺少抢断球快攻,快攻的发动相对比较被动;快攻一传接应队员相对固定,一般多是后卫队员,而且接应位置多是在后场;推进形式多是采用运球推进,这大大影响了中国队快攻发动的次数与速度。
(二)建议
中国女篮应该坚持自己的“全面、快速、灵活、准确”的传统特点;在快攻发动和接应中,要打破位置界限,提高高大队员的全面技术,使其能在第一时间发动和接应快攻,保证快攻的顺利进行;建议中国女篮提高自身的对抗能力和个人的防守能力,加强体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9.
[2] 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盖建武.影响篮球比赛快攻战术成功率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