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成为困扰初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教师作文无本可依,力不从心,学生难于动笔,苦于表达。加上教学大纲中7—9年级各个年级学段的写作目标不明确,作文教学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评价方式单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作文教学呈现高耗低效,一片混沌的状况。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1.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作文写得好与不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课外的阅读和写作的态度,与作文教学中老师的指导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忽视作文课堂教学,部分老师在作文课上就是随机布置一个题目,学生跟着感觉写。部分老师甚至作文课都不上,布置一篇作文学生回家写,应付检查了事。
2.不重视课内外的素材的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有的文章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反映真实生活的,学生习作也一样,它真正的本源是现实生活。很多语文老师因为怕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学生难以掌控会出事,书本上的社会实践课全是“纸上谈兵”,学生整天困在校园里死读书,读死书,缺少社会实践,提到作文就头疼,对于他们来说,“作文作文不吹不成”,写作时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缺少真情实感。
3.作文课堂训练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教师作文备课往往有两个重点,一是上篇作文的点评,二是本次作文的题目。教师课前批阅上次作文,搜集点评资料,随意命作文题。作文课采用“生作—师改—师评”三步走的方式。教师点评的重点零散,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无序。即使教师反复强调写作要点,可大多数学生连字数都要凑,无暇顾及其他。长此以往教师懈怠,学生“望天收”。因此,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科学、有序、稳步的提高。
针对零散、无序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究教学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已初见成效。
二、作文教学的对策
1.培养读写能力,以考促读,以读促写,以写促评。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学期要阅读不少于两本经典著作,我们每学期向学生推荐2—3本必读名著。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有效阅读,我们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统一规定每天的阅读章节,还定期进行名著竞赛,要求学生每天睡觉前读一、两章,每天坚持做“每日语文”,如:每天积累几个词语,背诵两句名言,抄录一篇精彩的美文,并写上简评,做到读与写并重,阅读与写作两不误。让学生以写促评,积极参与到习作的评改中,改变传统作文“生作—师改—师评”的模式,尝试“生作—生改—互评”的新思路。我们每学期还举办读名著、写简评、征文的评比活动,对于优秀简评,征文刊发在校刊上,以此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课堂内外相结合,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说:“生活即教育。”我们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进行习作教学,将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写作训练扎扎实实地建立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为此,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学完《周总理你在哪里》后我们带领学生步行40余里,探寻伟人足迹,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了解总理生平事迹,学习伟人精神。学习《西游记》专题后,我们带领学生去吴承恩故居,了解吴承恩《西游记》。我们步行参观了淮安野生动物园,在活动现场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向管理人员了解了不同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近距离地接触了东白虎、大熊猫、长颈鹿、大象等野生动物,知道了东白虎、大熊猫等国家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了保护野生动物刻不容缓。我们还走进乡村,让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和农民一起,刨山芋,采芦叶,包粽子。在“学雷锋”月走进社区﹑公园,帮助管理人员清理垃圾,打扫楼道,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异常兴奋,积极参与,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知识,收获了喜悦。有了这些课堂内外实践体验,丰富了素材的积累,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3.强化训练,让写作回归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沃土,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是写作的种子,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本领,加上教师作指导和训练,巧妇乐为有米之炊。比如《那些天,我为中考而努力》,要求学生写出自己那些天实实在在的人生经历,心灵煎熬,不懈努力的心路历程。面对每天堆积如山的作业,自己心态的变化,一次次摸底后尝到的酸甜苦辣,老师精神上的鼓励,父母的全力支持。因为亲身经历了,学生写出来真实感人。写作离不开生活,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有真切的体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可以说,真作文是体验生活的结晶。
以上这些作文教学方法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完善、改进。我们应不懈努力,为学生写作开辟出一条更广的大道。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1.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作文写得好与不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课外的阅读和写作的态度,与作文教学中老师的指导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忽视作文课堂教学,部分老师在作文课上就是随机布置一个题目,学生跟着感觉写。部分老师甚至作文课都不上,布置一篇作文学生回家写,应付检查了事。
2.不重视课内外的素材的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有的文章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反映真实生活的,学生习作也一样,它真正的本源是现实生活。很多语文老师因为怕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学生难以掌控会出事,书本上的社会实践课全是“纸上谈兵”,学生整天困在校园里死读书,读死书,缺少社会实践,提到作文就头疼,对于他们来说,“作文作文不吹不成”,写作时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缺少真情实感。
3.作文课堂训练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教师作文备课往往有两个重点,一是上篇作文的点评,二是本次作文的题目。教师课前批阅上次作文,搜集点评资料,随意命作文题。作文课采用“生作—师改—师评”三步走的方式。教师点评的重点零散,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无序。即使教师反复强调写作要点,可大多数学生连字数都要凑,无暇顾及其他。长此以往教师懈怠,学生“望天收”。因此,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科学、有序、稳步的提高。
针对零散、无序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究教学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已初见成效。
二、作文教学的对策
1.培养读写能力,以考促读,以读促写,以写促评。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学期要阅读不少于两本经典著作,我们每学期向学生推荐2—3本必读名著。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有效阅读,我们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统一规定每天的阅读章节,还定期进行名著竞赛,要求学生每天睡觉前读一、两章,每天坚持做“每日语文”,如:每天积累几个词语,背诵两句名言,抄录一篇精彩的美文,并写上简评,做到读与写并重,阅读与写作两不误。让学生以写促评,积极参与到习作的评改中,改变传统作文“生作—师改—师评”的模式,尝试“生作—生改—互评”的新思路。我们每学期还举办读名著、写简评、征文的评比活动,对于优秀简评,征文刊发在校刊上,以此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课堂内外相结合,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说:“生活即教育。”我们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进行习作教学,将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写作训练扎扎实实地建立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为此,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学完《周总理你在哪里》后我们带领学生步行40余里,探寻伟人足迹,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了解总理生平事迹,学习伟人精神。学习《西游记》专题后,我们带领学生去吴承恩故居,了解吴承恩《西游记》。我们步行参观了淮安野生动物园,在活动现场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向管理人员了解了不同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近距离地接触了东白虎、大熊猫、长颈鹿、大象等野生动物,知道了东白虎、大熊猫等国家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了保护野生动物刻不容缓。我们还走进乡村,让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和农民一起,刨山芋,采芦叶,包粽子。在“学雷锋”月走进社区﹑公园,帮助管理人员清理垃圾,打扫楼道,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异常兴奋,积极参与,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知识,收获了喜悦。有了这些课堂内外实践体验,丰富了素材的积累,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3.强化训练,让写作回归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沃土,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是写作的种子,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本领,加上教师作指导和训练,巧妇乐为有米之炊。比如《那些天,我为中考而努力》,要求学生写出自己那些天实实在在的人生经历,心灵煎熬,不懈努力的心路历程。面对每天堆积如山的作业,自己心态的变化,一次次摸底后尝到的酸甜苦辣,老师精神上的鼓励,父母的全力支持。因为亲身经历了,学生写出来真实感人。写作离不开生活,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有真切的体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可以说,真作文是体验生活的结晶。
以上这些作文教学方法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完善、改进。我们应不懈努力,为学生写作开辟出一条更广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