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伴末代皇帝的惊魂岁月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6年前的1923年,我出生在北京城。我的父亲名叫溥绍,与溥仪是同辈人,祖父是清末庄亲王载勋。我最初取名叫“爱新觉罗·毓恩”,1945年以后改名为“庄玉恩”。
  我8岁那年,由于府邸败落,我随父亲到沈阳,日本人占了东北后,我又随父亲返回北京。那时家里很窘迫,母亲常常为别人缝洗衣服挣点钱贴补家用。
  1932年,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皇帝后,父亲便到长春投奔他,做了伪宫内府近侍处典守科长。后来,母亲带着我来到长春,和父亲团聚。
  由于生活艰难,我上伪国高仅半年便辍学回家了。我16岁时,经介绍进入伪满皇宫内廷学生班学习。这个内廷学生班是溥仪亲自组织的,挑选了一些皇家子弟进行培养,其实这是溥仪给他自己复辟准备的力量。溥仪不仅亲自为内廷学生班请老师,还亲自为学生们设计了和纳粹军服差不多的学生装。我当时所在的学生班共有9人,每天除学习《论语》、《中庸》、《大学》等,还学习数理化等一些课程。有时溥仪还亲自给我们上课。他讲课的重点是给我们灌输君臣之礼。
  当时我们这些学生除每月有10元伪币补贴外,每周还放假一天,回去与家人团聚。
  后来随着日军军国主义的气数渐尽,我们每天的主要事情不是学习,而是陪伴溥仪了。陪他骑自行车、打网球、游戏,还陪他吃素餐,每日两次。
  溥仪的疑心非常重,他害怕别人在他的食物中下毒,在御膳房,他精心挑选了十多个忠诚可靠的御厨,并设专人为他“尝膳”,有时吃着吃着,疑神疑鬼的他还会随时指定我们这些陪桌的人尝膳。
  那段时间,我们的学习是象征性的,更多的时间是陪溥仪念佛、诵经、打坐,他经常念的是《大悲咒》、《心经》,溥仪对佛经很痴迷,有时念着念着竟泪流满面。这些活动之余,我还有一项特殊而严肃的任务,就是给溥仪打针的人当助手。在伪满年代,溥仪生活很颓废,也无规律,有时要折腾到夜里两三点钟才上床,而且每天睡前要注射德国出品的荷尔蒙制剂,还有其他一些药剂,这也是溥仪的“药癖”,每次注射前,我要用显微镜看药水颜色是否正常,是否有杂质。
  陪伴溥仪的日子,辛苦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溥仪打人,这是我一生之中永不能忘的惊魂记忆。
  到了伪满后期,溥仪感到前途渺茫,加之所有的权力都被日本人掌握,心绪不好的他脾气变得多疑而暴戾,往往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就找茬儿打人。但他自己动手时很少,基本上都是叫我们互相打。抽耳光,打手板,还有打屁股板子,打得肿起来,甚至于将打人的人累得全身是汗。
  溥仪打人一般都不是因为什么大事,他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承认自己“蛮横、狂妄、暴虐和喜怒无常”。有一次,毓赡因为说溥仪的痔疮药像子弹,犯了诅咒溥仪的嫌疑,于是换来一顿暴打。
  溥仪打人用的板子都是从包装箱子上拆下来的,有薄有厚,都很粗糙。至于打多少下,没有准数,全凭溥仪的心情,啥时候听见他喊停才能停。
  溥仪打我们,所有在场的人不但不敢求情,还要声嘶力竭地申斥助威。稍有犹豫,就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溥仪就会把怒气转移到这个人身上,他就会被打得比第一个人还惨。所以,打人的时候,大家都不遗余力,势不两立似的,不敢手软。
   在这样胆战心惊的日子里,我深切地领悟“伴君如伴虎”的深刻含义。为了不惹溥仪生气,我们这群学生可谓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可这样做也难以逃脱三天两头挨揍的噩运,原因很简单,郁闷的溥仪总找你的茬儿。有一次,溥仪感冒了,需要避风,旁边有人翻动了一下报纸,于是这点小风引得他龙颜大怒,这个人遭到一番皮肉之痛。
   有时为了避免一顿毒打,我们便会在溥仪不高兴时,立刻趴在地上请罪、磕头。这种磕头就是把脑袋往地砖上撞,如鸡啄米和捣蒜,磕的声音越大越表示忠心,溥仪不言语就得磕起来没完,直到脑袋磕肿了,磕出了血,溥仪的火气消了,才能对你开恩。
  有一次,因为另外一个人犯了错,硬说与我有关,我便趴在地上咚咚磕头,直至鲜血淋漓,脑袋肿得像皮球,才躲过一顿板子,否则身上会被打得皮开肉绽。这样惊魂的日子,我陪伴溥仪整整过了6年。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溥仪仓皇出逃。我和父亲从伪满皇宫拉出4箱东西,全都是毛皮、布匹和衣服,变卖这些东西,让我们一家14口人整整生活了一年多。
  接下来的日子,我辗转于长春市、吉林市等地,先后当过教员、工人,最后从秋林公司退休。因为一直独身,我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爱心关照,如今86岁的我,生活得很平凡、很快乐。虽然伪满皇宫离我家仅一河之隔,可我从未回去看过,因为那里留给我的是6年惊魂的记忆。
其他文献
爱德加·德加,1834年生于巴黎。他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是银行家奥古斯特·德加之子。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  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他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不过,他那异常强烈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却又把他抛入革命阵营。德加是属于印象派的,因为他喜爱抓住瞬间、务求真实。但他在色彩分离方面,永远不曾达到那样的五彩缤纷,德加的画始终保留着严格的形。他的确同
期刊
从中医角度来说,春天的饮食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事情。因为这个季节阳气生发、生机盎然,但也是各种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疾病很容易流行,合理的饮食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多甘少酸是饮食原则。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曾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指春天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
期刊
唱歌  徐大中    英姿飒爽赛芳年,嘹亮歌声冲九天。  谁说古稀多暮气,晚霞灿烂照青山。
期刊
罗永发 梨园情 摄影作品选
期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首《游子吟》道出了千百年来母爱的大公与无私。5月11日,母亲节。  母亲,普天下最无私的人!我们无以回报,这精剪细琢的“福禄寿喜”代表了我们作为儿女的祝福,在这个全世界最伟大的节日里,祝全天下所有的母亲,一生平安。
期刊
2004年7月31日19时50分,老红军贺云卿在长春逝世,享年90岁。贺云卿是原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卫生部长、原吉林省卫生厅厅长、白求恩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贺老一生戎马倥偬,有许多传奇式的人生经历,最使他难忘的是他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的五次人生奇缘。   以下是老人的生前讲述。   1929年,年仅15岁的我在江西莲花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一方面军红五军三纵
期刊
1997年的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建国60周年到来的日子里,笔者采访了一位特殊的雕塑家,他叫刘安文,从2002年起,刘安文倾注全部心血,痴心雕塑了50多尊邓小平雕像。这些雕塑作品中有头像、胸像、全身像、有立体圆雕、浮雕等,大的头部比真人还大,小的头像高度只有4厘米,为了做这些雕像,刘安文倾其所有,固守清贫,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举办一个名为“小平、您好”的雕塑展,来纪念和缅怀中
期刊
2001年7月1日,家住吉林省德惠市的农民史国利从江西省瑞金开始向着梦想出发。年过半百的他完全按照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行进,历时219天,途经10个省、100个县(市)、400个乡(镇),于2002年2月4日到达陕西吴起镇,走完了长征路。沿途中,史国利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爱款待,并送上赞誉和祝福。在重走长征路的沿途,史国利拍照900余幅,收集老区各界人士留言276条,撰
期刊
传说《红楼梦》这部奇书原本刻在女娲补天时遗下的一块顽石上,经一僧一道的点化而幻入人世,历尽沧桑而复归。后有空空道人偶经此地抄录下来,又经曹雪芹撰成《石头记》即《红楼梦》。家住长春市的彭祖述老人用10年时间,跋涉近20万公里,寻来82块宝石,镌刻下了《红楼梦》,使几百年前的神话变成了令人称奇的现实。    历尽艰辛 采石圆梦     古稀之年的彭祖述退休前任长春市文联副主席。16岁那年,彭祖述读到了
期刊
今年80岁的张连波老先生家住吉林省长春市,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思想很前卫的张连波就谋划写一部性话题小说。在积累素材和阅读相关学术资料半个世纪后,张连波于1999年正式下笔写作,如今,他的这部另类新潮的时尚性话题小说已经写了40多万字。  张连波笔名“太极老人”,从学生时代起,他便特别喜欢读小说,时间长了,他便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50年代工作期间,精通日语的他还翻译了一些日本小说。正是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