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本文从认知基础、认知逻辑、认知水平以及认知需要,提出促进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相关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认知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种,一种是实践的经验,另外一种是思维的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活中的情境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演绎、推理,从中摸索数学规律,形成问题解决的经验,同时还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联想、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在亲身经历的情况下,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数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一、基于学生认知基础,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要求,呈现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认知基础十分重要,即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动学生中生活问题中抽离数学问、构建数学模型。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学习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后的知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找到新的知识生长点。如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熟练掌握平均分,以及表内除法,并能写出正确的除法竖式。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进行构建。
在计算时,首先指导学生用摆木棍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将木棍分成捆,先平均分一捆一捆的,再分零头;也有些学生会先分零头再分一捆一捆的。这个时候作为老师引导孩子思考:到底先分谁比较好?让孩子们展开讨论,这时候就会有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如当整捆的分完有剩,应该拆开跟剩下的重新分,所以我们应该先分整捆的,而一捆就是10根。学生在这个动手操作以及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将刚才活动的经验进行整理,让学生自己写出的除法竖式,这个时候学生很明白,应该从十位除起,将2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捆,这个1代表一个十,将平均分的每一步写入除法竖式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除法的算理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顺应学生认知逻辑,引领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逻辑,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析小学生的学情特点,让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经验可以系统化、经验化。
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我在和学生交流以及提问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小学生对于“角的概念”认知比较模糊。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措施。第一步,拼角游戏,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拿出吹塑纸做成的模型在大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拼成的图形有几个角。第二步,数角游戏,每个小组用吹塑纸制作一个角,拼在黑板的图形上。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角。第三步,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学生分4人小组各自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的情况,让学生将自己小组选用的剪法贴在黑板上。整个教学中,本人利用根据学生的直观思维,依据学生认知逻辑,设计拼角、数角以及剪角活动,让学生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顶点、角的两边,真正形成完整的“角的概念”。
三、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概括活动经验
一般来说直接从数学活动中获取的经验,都是十分零散、琐碎、肤浅。作为教师,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调整内容,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形成超越感性的经验。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设计了“大问题”——“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的面积?怎样转化?”基于问题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推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层次不一样,因此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方法也会不一样。
四、激活学生认知需要,引导学生完善交流经验
认知需要是学生认知的动力,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总结数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的交流经验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经验的交流不仅限于师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重要,通过小组探讨、互动等方式,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沟通。
比如在学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为了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本人设计了了几个应用性较强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其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问题:现有一批地砖,地砖宽为60cm,长为80cm,需要多少块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在课堂的观察,本人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公倍数的方式来进行求解,但是采取的具体方法却各自有所差异,比如有的学生采用画图的方式,画图的学生是基于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求解。有学生则是直接求80、60的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学生显然就是直接套用公式,盲目地使用公倍数进行求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可以有更加深入理解,本人将题目进行变换变换,出示了一个新问题:“要给一个面积为10平方米地铺地砖,现有一批地砖,宽为60cm,长为80cm,至少需要多少块地砖才能铺满?”学生在探讨交流的过程,有学生还是看到“至少”还是继续套用,而画图的学生认识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在在交流研讨中,学生不仅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更认识到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经验,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广大的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累正确思考问题的经验,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形成数学逻辑经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參考文献:
[1]陈珠妹.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 2020(1):90-91.
[2]张国平.促进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 2020(43).
[3]夏常明.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力”的有效建构[J].小学教学参考, 2018, 878(29):64-66.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认知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种,一种是实践的经验,另外一种是思维的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活中的情境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演绎、推理,从中摸索数学规律,形成问题解决的经验,同时还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联想、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在亲身经历的情况下,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数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一、基于学生认知基础,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要求,呈现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认知基础十分重要,即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动学生中生活问题中抽离数学问、构建数学模型。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学习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后的知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找到新的知识生长点。如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熟练掌握平均分,以及表内除法,并能写出正确的除法竖式。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进行构建。
在计算时,首先指导学生用摆木棍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将木棍分成捆,先平均分一捆一捆的,再分零头;也有些学生会先分零头再分一捆一捆的。这个时候作为老师引导孩子思考:到底先分谁比较好?让孩子们展开讨论,这时候就会有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如当整捆的分完有剩,应该拆开跟剩下的重新分,所以我们应该先分整捆的,而一捆就是10根。学生在这个动手操作以及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将刚才活动的经验进行整理,让学生自己写出的除法竖式,这个时候学生很明白,应该从十位除起,将2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捆,这个1代表一个十,将平均分的每一步写入除法竖式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除法的算理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顺应学生认知逻辑,引领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逻辑,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析小学生的学情特点,让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经验可以系统化、经验化。
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我在和学生交流以及提问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小学生对于“角的概念”认知比较模糊。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措施。第一步,拼角游戏,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拿出吹塑纸做成的模型在大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拼成的图形有几个角。第二步,数角游戏,每个小组用吹塑纸制作一个角,拼在黑板的图形上。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角。第三步,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学生分4人小组各自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的情况,让学生将自己小组选用的剪法贴在黑板上。整个教学中,本人利用根据学生的直观思维,依据学生认知逻辑,设计拼角、数角以及剪角活动,让学生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顶点、角的两边,真正形成完整的“角的概念”。
三、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概括活动经验
一般来说直接从数学活动中获取的经验,都是十分零散、琐碎、肤浅。作为教师,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调整内容,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形成超越感性的经验。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设计了“大问题”——“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的面积?怎样转化?”基于问题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推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层次不一样,因此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方法也会不一样。
四、激活学生认知需要,引导学生完善交流经验
认知需要是学生认知的动力,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总结数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的交流经验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经验的交流不仅限于师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重要,通过小组探讨、互动等方式,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沟通。
比如在学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为了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本人设计了了几个应用性较强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其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问题:现有一批地砖,地砖宽为60cm,长为80cm,需要多少块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在课堂的观察,本人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公倍数的方式来进行求解,但是采取的具体方法却各自有所差异,比如有的学生采用画图的方式,画图的学生是基于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求解。有学生则是直接求80、60的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学生显然就是直接套用公式,盲目地使用公倍数进行求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可以有更加深入理解,本人将题目进行变换变换,出示了一个新问题:“要给一个面积为10平方米地铺地砖,现有一批地砖,宽为60cm,长为80cm,至少需要多少块地砖才能铺满?”学生在探讨交流的过程,有学生还是看到“至少”还是继续套用,而画图的学生认识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在在交流研讨中,学生不仅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更认识到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经验,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广大的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累正确思考问题的经验,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形成数学逻辑经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參考文献:
[1]陈珠妹.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 2020(1):90-91.
[2]张国平.促进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 2020(43).
[3]夏常明.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力”的有效建构[J].小学教学参考, 2018, 878(2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