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参与《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历史的因素》课题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我发觉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历史学科的诸多因素中,课堂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关键因素。而怎样来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与我们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教什么?怎样教?……现把本人的一点思考和平时的一些做法就教于同仁,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兴趣引路——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过去性是其特征之一。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现实生活的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我们老师“照本宣科”,“板着面孔教书”,必将使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烦躁不安,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其实,历史学科内容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引路,才能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如何吸引学生?如何使之产生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创设历史情境。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史料,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
历史情境的创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型:
1、惯用的语言文字叙述。教师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最重要的工具,语言对我们的教学,就象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马卡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此,历史教师语言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调高低强弱、语句速度间隔应和学生的心理节奏相适应,语言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智力,语言表达还要新鲜活泼、富有情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语言描述的内容可以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也可以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世界观、价值观找“共鸣”,走进他们的情感天空,拨动学生的心弦。
2、“问题探究”创设。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出示课前设计的学习问题,如“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样?”……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例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一节时,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教学中,在学生对经济、社会根源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可试着出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不在本地挖掘黄金?”→《马可•波罗行记》一书的诱导;“为什么不走老路?”→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要道造成商业危机;“为什么敢?”→人文主义倡导的进取精神和传播天主教的动力。几个“追问”,就把新路开辟的原因全部深刻掌握,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饱尝成功的喜悦。也只有让学生动脑去分析、探究,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感,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境再现”。就是用照片、图画、文物、幻灯、投影、电影、录像等多种教学媒体,或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方法再现“过去的岁月”。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回溯历史,畅游历史长河。
二、“牵线结网”——构建历史结构
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历史现象纷繁复杂,这些说的都是“浩若史海”的道理,但它不是无序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以一定原则把历史知识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网络就是历史结构。历史结构主要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历史事件本身由固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要素结构而成;二是历史事件、现象又由纵向和横向的体系构成。例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纵向体系包括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一系列朝代采取的措施,形成兴起、完善、发展、巩固、加强的全过程;横向体系就是指各个朝代为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举措。如果从宏观角度看,纵向体系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而横向体系则有利于揭示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
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是纷繁复杂的,要“记”的内容是多多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误识是学生学史的最大障碍。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就是要采取最好的办法把学生的“学”教好。历史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把握历史基本史实,不如说是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本人个人认为,历史教学内容的优化是历史教改的核心,改革教学方法终究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如果不把众多的历史内容优化,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支离破碎的,获得知识的过程是郁闷的,学生效率也是低下的。说到底,我们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编织一张知识的“网”,构建结构,形成“知识树”。
如何“牵线结网”、构建历史结构呢?本人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环节:
首先,理出每个章节内部的“线”。也就是理出每章节的“基本线索”,这是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教学常规的最基本要求。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各章的线索可以这样理(见图):
这样就把看似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连接在一起,因果关系明了,逻辑联系清楚,重点也突出。
其次,给章节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又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它作为近代史的序幕和资本主义的前奏,其本质内容是生产力的进步带来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然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引起的连锁反应,展现了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转折关头的风貌。这样的定位,给学生一个把握历史、掌握知识很好的高度和空间。
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 “纲”就是教材的主线。再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一至四章,它的主线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展示了资本主义从“出生”、“成长”,到“壮大”的“四部曲”:萌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到来。这样的揭示高屋建瓴,让学生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规律了然于心。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样的教学才是深刻的、高效的。
三、理论引领——把握历史理论
如果说结构化的历史知识是我们对历史认识的结果,那么,没有基本理论和原则来整合、统帅,历史知识就不可能结构化。因此,我们还要把握历史理论,在它的引领之下,才能高屋建瓴地纵观历史沦桑,洞察历史内涵,把握历史脉络。
诚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的人,观察、认识历史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历史不是“由人任意打扮的女孩子”。只有在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对历史的认识才是科学、公正客观的。这些科学的历史理论不仅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包括在它们的指导下从历史中推理出的规律性认识。比如,我们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以阐释社会形态更替的终极原因;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就可以把握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才公允、客观……因此,历史理论是认识历史的金钥匙。
总而言之,情境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历史知识更容易感知;历史被结构化,才能使学生目有全牛,才能发现历史的实质和整体演进的规律;掌握了历史理论,才能找到学习历史的金钥匙。要想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三者缺一不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兴趣引路——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过去性是其特征之一。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现实生活的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我们老师“照本宣科”,“板着面孔教书”,必将使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烦躁不安,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其实,历史学科内容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引路,才能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如何吸引学生?如何使之产生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创设历史情境。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史料,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
历史情境的创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型:
1、惯用的语言文字叙述。教师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最重要的工具,语言对我们的教学,就象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马卡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此,历史教师语言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调高低强弱、语句速度间隔应和学生的心理节奏相适应,语言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智力,语言表达还要新鲜活泼、富有情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语言描述的内容可以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也可以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世界观、价值观找“共鸣”,走进他们的情感天空,拨动学生的心弦。
2、“问题探究”创设。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出示课前设计的学习问题,如“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样?”……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例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一节时,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教学中,在学生对经济、社会根源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可试着出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不在本地挖掘黄金?”→《马可•波罗行记》一书的诱导;“为什么不走老路?”→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要道造成商业危机;“为什么敢?”→人文主义倡导的进取精神和传播天主教的动力。几个“追问”,就把新路开辟的原因全部深刻掌握,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饱尝成功的喜悦。也只有让学生动脑去分析、探究,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感,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境再现”。就是用照片、图画、文物、幻灯、投影、电影、录像等多种教学媒体,或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方法再现“过去的岁月”。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回溯历史,畅游历史长河。
二、“牵线结网”——构建历史结构
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历史现象纷繁复杂,这些说的都是“浩若史海”的道理,但它不是无序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以一定原则把历史知识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网络就是历史结构。历史结构主要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历史事件本身由固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要素结构而成;二是历史事件、现象又由纵向和横向的体系构成。例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纵向体系包括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一系列朝代采取的措施,形成兴起、完善、发展、巩固、加强的全过程;横向体系就是指各个朝代为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举措。如果从宏观角度看,纵向体系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而横向体系则有利于揭示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
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是纷繁复杂的,要“记”的内容是多多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误识是学生学史的最大障碍。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就是要采取最好的办法把学生的“学”教好。历史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把握历史基本史实,不如说是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本人个人认为,历史教学内容的优化是历史教改的核心,改革教学方法终究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如果不把众多的历史内容优化,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支离破碎的,获得知识的过程是郁闷的,学生效率也是低下的。说到底,我们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编织一张知识的“网”,构建结构,形成“知识树”。
如何“牵线结网”、构建历史结构呢?本人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环节:
首先,理出每个章节内部的“线”。也就是理出每章节的“基本线索”,这是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教学常规的最基本要求。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各章的线索可以这样理(见图):
这样就把看似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连接在一起,因果关系明了,逻辑联系清楚,重点也突出。
其次,给章节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又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它作为近代史的序幕和资本主义的前奏,其本质内容是生产力的进步带来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然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引起的连锁反应,展现了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转折关头的风貌。这样的定位,给学生一个把握历史、掌握知识很好的高度和空间。
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 “纲”就是教材的主线。再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一至四章,它的主线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展示了资本主义从“出生”、“成长”,到“壮大”的“四部曲”:萌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到来。这样的揭示高屋建瓴,让学生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规律了然于心。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样的教学才是深刻的、高效的。
三、理论引领——把握历史理论
如果说结构化的历史知识是我们对历史认识的结果,那么,没有基本理论和原则来整合、统帅,历史知识就不可能结构化。因此,我们还要把握历史理论,在它的引领之下,才能高屋建瓴地纵观历史沦桑,洞察历史内涵,把握历史脉络。
诚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的人,观察、认识历史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历史不是“由人任意打扮的女孩子”。只有在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对历史的认识才是科学、公正客观的。这些科学的历史理论不仅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包括在它们的指导下从历史中推理出的规律性认识。比如,我们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以阐释社会形态更替的终极原因;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就可以把握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才公允、客观……因此,历史理论是认识历史的金钥匙。
总而言之,情境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历史知识更容易感知;历史被结构化,才能使学生目有全牛,才能发现历史的实质和整体演进的规律;掌握了历史理论,才能找到学习历史的金钥匙。要想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三者缺一不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