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伦:典当融资的未来趋势

来源 :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un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自己投身的瑞恒典当行,潘建伦一直很为之自豪:“在武汉典当业界,能把典当行做成连锁型店面,还是第一家。”2007年瑞恒典当有限公司成立之时,潘建伦一直在此任运营总监和首席典当师一职。
  
  典当发家,经济为先
  典当行业在中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其前身当铺的渊源甚至一度可以追溯回南北朝时期。虽然当铺在历史上以典铺、解铺、解库、质库、抵当所等不同形式出现,但典当活动在贸易和经济体系中却非常盛行,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典当行业一直生意兴隆。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典当行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并不被重视,甚至曾一度受限。甚至在1949年建国后,典当业完全停顿。在建国初期,典当业被视为剥削人民的活动,且涉及官商勾结而被禁止。
  直到30年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久违的典当行业又重新回暖。1987年12月,“成都市华茂典当服务商行”在成都正式挂牌营业,成为当时在新中国建立漫长空白期后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典当行。1988年,辽宁、山西、广州、上海等地均陆续出现了典当行,而北京第一家典当行“金宝典当行”到1992年底也开始试营业。
  
  直面小额市场
  据潘建伦介绍,就总体环境而言,武汉的典当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低的水平,不如沿海城市。“特别是形成一定规模的、有较长经营时间的典当行更显得屈指可数”,潘建伦谈及此总觉得有些遗憾,“但是,典当行未来的趋势是朝着连锁方向发展的。目前市场上的大典当行,并不针对城乡普通居民,只是为收藏家和高端人群做大额的业务;事实上,城乡小额需求非常旺盛,其中蕴含的商机是无限的。”
  2007年,瑞恒典当有限公司成立,初衷就是直面小额市场。“瑞恒是武汉市内第一家做成连锁店形式的典当行,在当时,武汉市内挂牌营业的典当行,总数也不超过10家。”潘建伦端倪出其中的潜能,“首先是社会的需求数量。在经历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后,我们发现实际需求比原先设想的要更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人业务办理此方面的需求旺盛。其次是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民间财富累积,贵重物品的增值和特定时期的资金需求,构成了一个可观的产业链条。资金的周转和流通的需求日益递增,成为了典当行经营所必须的大环境。”
  而其中,玉石首饰、名车名表和现代艺术品成为典当行中最为紧俏的交易商品。“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具有保值和价值可估的贵重物品,古玩反而是其次的。因为典当行和拍卖行不一样,相对来说销路更窄;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古玩的水太深,真伪很难定论。当然,典当行里也是会流通相当程度数量的艺术收藏品,但收藏多为现代名人字画、高档陶瓷饰品。从短期资金周转的性质上来说,古玩的文物价值在流动上不如保值贵金属,而私家汽车一度也是典当行的主营项目之一。”
  想要涉足典当行,在成鉴定评估师前要有诸多的修炼。入行17年已成为高级鉴定师的潘建伦细数个中条件,“每一位典当鉴定评估师在入行前,必须在珠宝学院和相关鉴定的专业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要学会为流通中的各种商品估价。鉴定评估中,无论哪一种门类都需要积累。典当商品极具多样性,而古玩只是其中的一种。”
  潘建伦说,每个典当师根据个人自身的兴趣点,会选择1-2个门类精通;其余的触类旁通,知道基础的鉴定知识。对于高端古玩收藏,需要更多的积累,典当行会外聘高端行业的专家精英来做典当行的鉴定顾问。
  典当在当下
  “武汉市最早典当行,并没有形成连锁店的方式,独院经营,且总数不超过3家。”典当行业中面临的技术人才短缺和民众意识的淡漠一直是典当行生存面临的问题,但潘建伦却能从中分析出无限的潜能。
  “典当行是中介机构的一种,在金融活动和商业服务中的角色也是不可被替代的。特别是当下,收藏品和艺术品也纳入典当行的拓展范围内,典当行的前景更被看好。”
  当下,专业化的拍卖公司中艺术收藏品的档次良莠不齐,拍卖公司不负责物品的真伪鉴定,拍品也不会被质疑;潘建伦介绍说,典当行在针对相关艺术品时会有专门的规定,对每一件绝当的收藏品进行专业鉴定。“我们的客户群还是非常广泛的,从商的高端人群、富二代也有,更多部分的客户也针对城乡居民。因为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融资投资的问题,包括家庭不可预期的变故,资金周转困难时,从几百到几十万都有;比起向银行亲戚朋友的周转,通过典当行对贵重物品进行估值相对来说更适合,亦可短期融资。无论经济盛衰,典当行都能在发展中有用武之地。”
  如今,潘建伦正张罗着瑞恒典当行“走进社区”的免费鉴定评估活动,为普通民众带来的各种首饰金玉进行鉴定。“我们确保一个月有一次这样的活动,在社区中举办鉴定会,邀请专家为各界民众带来的物品进行鉴定,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地解典当行业。”
  谈及未来的计划,潘建伦信心满满:“05年之前,武汉市仅有7-10家典当行;而现今,瑞恒典当行已形成了大规模的连锁店模式,在汉口武昌和汉阳均有不同的分点。”当古玩收藏的意识正在被大众所接受时,潘建伦也从中看出蕴含的商机,“我们下一步就是专门针对古玩收藏人群拓展业务,收藏人群的意识和理财方式都已步入成熟期。而现阶段融资的需求旺盛,资金的周转流动的加速,经济前景的看好,都是典当资源发展的良好社会背景。”
其他文献
英国著名葡萄酒作家Mr. Huge Johnson在最畅销的世界名著《World Atlas of Wine》中,首先将世界上所有的葡萄酒生产国一分为二,那就是旧世界葡萄酒Old World与新世界葡萄酒New World。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美酒被划分为旧世界,智利、南非、阿根廷等国的酒被归类为新世界,这些国家大多为欧洲扩张时期的原殖民地国家。  新与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旧世界的
期刊
曾经在武汉的牢骚岁月,在离开武汉之后,那段时光也会自动美容到值得怀念的部分;在武汉扎根的人们,也把这里当作生活奋斗的“奶与蜜之地”;那些土生土长的老武汉,也在继承着这个城市最传统的精魂。    这个城市养活了熙来攘往、生存奋斗的近千万人。武汉安宁的平原满足了偏安一隅的市井生活,长江和东湖则满足了富豪理想的承载。  80年代末的汉正街成为商品经济复苏的源头,98年的洪水让全部的武汉人空前团结在一起,
期刊
龟山脚下、月湖之滨有一个古琴台。如果在武汉的历史文化遗址中进行一次文化价值的评估,那么,无论是从知名度,还是从提升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抑或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关注,将没有任何遗址和遗迹可以与古琴台匹敌。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黄鹤楼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对它的关注不及黄鹤楼的十分之一。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就叫伯牙山,那是1967年由国际天文学会命名的。19
期刊
不管2012是不是世界末日,我们都得跟武汉谈谈,就像春天里种子需要与土壤来一次透彻心扉的交流,也许按部就班,但振聋发聩。  我们选取的十个人中,有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有在武汉工作的人,有离开武汉又重新回来的人,兜兜转转,命运缱绻,始终与这两江交汇之地的牵系,刀劈不开火化不动,难以割舍。  生活和生存,在于我们有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倾注一些情感。  2011年,在媒体视线中出现有关武汉的字眼时,你会不会着
期刊
1992年,林立开始下海从商的经历。在省摄影家协会服务部的承包工作后,林立于1993年注册了“大众”商标,成为武汉市最早的专业设计策划公司之一。对于“果粉”林立来说,创意先行,其器也要利——大众同时也是武汉市内最早采用苹果电脑为设计电脑的公司。“94年的办公电脑是什么概念,PC机也才386级别啊!我专门跑到南方去采购苹果的PowerMacintosh。”林立说,在当时,苹果算是天价,“80HZ的主
期刊
Demo咖啡深藏于林立的写字楼间,店外仅有两个小小的深红色圆形招牌作为引导,虽毗邻主干道,但并不打眼。室内面积比一般的咖啡馆要大很多,装修是复古的英伦风格,拥有整墙的嵌入式书柜,书柜上并未放满。  詹凯是Demo咖啡的发起人之一,初见之下,并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简单干净的装束,戴着眼镜,礼貌随和。刚一落座,他便招呼店员点了两杯咖啡,微笑的寒暄:“边喝边聊吧。”  鉴于工作习惯,我用普通话做了开场白
期刊
鸣笛的轮渡在旖旎的江面缓缓向前,掀起阵阵涟漪,将岸边静止的摩登大楼留在了若隐若现的风景里;两岸桥头飞渡,接连闪现出不停穿梭的车流,两副手绘的黑白映画展开了关于武汉的部分图景。  “这是我们生活的城市,这里有一群怀揣梦想的人”,麦克峰用一段明快又抑扬顿挫的独白,开始讲述他眼中武汉的样子。优雅的、古朴的、向上的、年轻的、激情的、市井的、创意的……各类武汉,全在《城市之光》里。  有些人说它并不像记录片
期刊
2011年底,一本以“保护汉口历史建筑”为名的公益挂历制成并免费定向武汉市民推广,这个想法的提出者和践行者不是公益团体,也不是工商显贵,而是一名武广客专动车组司机。 在人文武汉的一群古建筑保护者提供照片素材和排版设计支持下,由个人出资数千元印刷好公益挂历和台历。他叫秦汉春,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秦北春,这个在武汉出生的北方汉子,对武汉的古建筑着迷,并对武汉古建筑的保护有着长期持续的关注。  秦汉春是一
期刊
弹指一挥间,黄治东已走过十余年的设计生涯。十年前,刚出校门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所选的这条路能走多远,十年后,他已是江城知名的室内设计师,有人戏称他是大户豪宅设计的“冷面杀手”——没有他搞不定的设计。陈列在他工作室的几十块奖杯和各种荣誉证书,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蜕变。    在生活中发现艺术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基因的遗传,以及环境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影响。爱好美术的黄治东同样是出生在一个美术世家。他的父亲、
期刊
在我们的记忆里,“大武汉”这一称谓可以说根深蒂固,追溯其源,它更像是人们给武汉盖上的一顶帽子,就像诸如“中部崛起之都”、“长江流域老大”之类的城市定位,但在尤光付看来,这顶带了这么多年的帽子似乎并不那么合适。  “我在很多场合都提过,武汉近十年的城市功能定位都很模糊,它不应成为有‘啤酒肚’的男子,肚子大了不好看,也不能一味照搬上海或者南京的做法,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武汉应该发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