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灰色收入”也有“潜规则”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述话题
  “灰色收入”与学术潜规则
  
  评述由头
  学者王小鲁及其研究团队前不久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游离于统计数据之外的隐性收入正高速增长,与钱权交易和垄断利益等相关的“灰色收入”已高达5.4万亿。研究报告一出,便引发一片争论。网上有人称自己是“负灰色收入”一族,因为要给人塞红包、送礼、请客吃饭,也有人给“正灰色收入”群体排榜,而教师位列“正灰色收入”群体排行榜的靠前位次。新华社近期有报道指出,教育、医疗等5领域的“潜规则”已经成为“灰色收入”的重要来源。那么“灰色收入”背后的学界潜规则如何运作?应该如何看待并治理高校“灰色收入”呢?在上期推出官场潜规则的讨论后,这期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就高校灰色收入和学术界潜规则展开讨论。
  
  “灰色收入”的问题复杂而纠结。在笔者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地可以以“群体”、行业划分的概念,在学校中,灰色收入的情况十分复杂,不但暗含腐败、潜规则,而且也成为教师待遇不公的重要问题。有必要对不同的“灰色收入”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灰色收入”三种类型
  
  仅以高校为例。具体而言,按“灰色收入”的来源、收支分,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腐败型“灰色收入”。在高校中,能够有“灰色收入”的,一般具有以下几大特征:行政领导、掌握实权、学术头衔拥有者。今年5月间,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专题会上,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提出高校领导干部要紧紧抓住腐败现象容易滋生的重点领域,严把工程建设关,严把财务关,严把招生关,严把领导班子决策关。这也可反推,灰色交易的重点领域在工程建设、财务管理、招生、领导决策中。很显然,与之有关的主要是这些领域的领导们,一个与工程建设、财务管理、招生事务不相关的教师,是难有机会的。
  对于工程建设、财务管理、招生中的权钱交易,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领导决策的腐败,却不太常见,或者不明显。这其实在高校教育与学术决策中,十分突出。比如,在教育成果、学术成果评奖中的权钱交易;在教育资源配置、学术课题经费分配中的权钱交易;在教师晋升、职称评审中的权钱交易等等。有的行政领导、各种评委会的专家,利用手中的投票权谋求好处。这些好处,除物质之外,还包括出书、撰写论文、申请课题、报奖时把领导作为第一作者等。这种情况,在一校之内如此,在全国性的评估、评价、评审、评奖中,也是一样,所以,才有评审院士、评国家科技奖项的公关一说。
  二是生存型“灰色收入”。这类收入“摆不上台面”,但却在高校内被广泛认可。具体包括,教师在外兼职上课的收入,科研经费提成,经营公司的收入等等。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对一名化名“吴雨”的高校科研人员的访问,吴雨在访问中就提到,按照规定,从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指政府科研项目)中只能提取10%作为管理费用,但是,他们却不得不从科研经费中提取很大部分,作为参与项目人员的津贴。因为如果没有这笔津贴,科研人员的工资将难以维持他们的生存——高校教师的薪酬组成,就是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科研人员的岗位津贴需从课题中自行解决)——这种做法是明知违规,但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事实上,科研提成,现在已经成为明规则。
  对于一般科研人员来说,科研提成解决了生存问题,然而,对于一些“学术红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获得科研课题的领导与学术头衔拥有者)来说,科研提成现在也已从生存型转为腐败型,用权力搞到课题,再把大笔科研经费弄进自己的腰包。最近清华北大的两位教授施一公和饶毅联合在《科学》上撰文,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促进作用。在笔者看来,科研提成,是造成这种结果的潜规则之一。
  教师在外兼职上课,列为“灰色收入”比较勉强,客观上说,这也是被生活所迫。如果在学校中有较为体面的收入,还有多少教师愿意放弃休息,去上课呢?当然,那种以讲座、讲课为名,行交易之实的,不在此列——近年来,以请讲座行贿、侵占国家资源的灰色交易,已露端倪。比如,有企业家想报考博士研究生,不便直接向导师送礼,于是请企业家朋友邀请导师讲课,一次讲座五万元,就将送礼变得合情合理合法,且体现知识的价值;还有学院的院长,看着本学院的丰厚收入却无法分配,于是想出高招,邀请其他学校的院长来本校讲座,也开出一次讲座几万的课酬,作为回报,对方再邀请院长去“传播知识”。这从本质上说,已属于权钱交易的腐败。
  三是“负灰色收入”。如前述所言,在高校中,有“灰色收入”者,也有“负灰色收入”者,他们就是处于生物链最低层的普通教师。这些教师,干最辛苦的活,但是却拿最低的待遇,与学校的富翁教授的收入相差数十倍,而且,在成果署名中,也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第五、第六作者。更令他们痛苦的是,时时代人受过,被高校教授高待遇的假象所迷惑的公众,认为他们是哭穷、装穷。
  
  治理灰色收入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权力寻租几无空间,教师普遍实行年薪制,收入公开而透明,因此不存在“灰色收入”与“负灰色收入”一说。在笔者看来,治理我国高校教师的灰色收入现象,其实就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行民主决策、透明管理的过程。
  治理腐败型“灰色收入”,需要制约行政领导以及“学术大佬”的权力,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采取大学理事会治理,这可避免重大决策“一言堂”,同时使行政权受到监督;另一方面,要推进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实行学术自治,让大学中每个教授拥有平等的学术权利。尤为重要的是,需从利益回避出发,要求担任学校行政领导的学者,不再从事教育与学术活动,这可遏制行政领导权力通吃——在最近几年的院士评审、国家教学名师评选中,80%以上的当选者,拥有各种行政头衔,如果要说“灰色收入”的话,这可视为某些行政官员的最大灰色收入。
  治理生存型“灰色收入”,则需要改变长期以来依靠教师自身创收解决待遇的薪酬模式,取消科研提成、经营提成,统一实行年薪制,将薪酬“阳光化”。事实上,从目前高校的财力看,已经有条件实行年薪制,而且从办学的基本规律看,对于高校教师的考核,不适宜采用“计件制”、“工分制”——在“计件”与计算工分中,高校教授已经变为“学术民工”,学术理想与追求泯灭在论文、专利、经费之中。
  在消除以上“灰色收入”之后,“负灰色收入”也自然随之消除。而这就将使每位大学的教师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学术权利,有同样的教育尊严与学术尊严。大学才能从一片灰色中,走向阳光,重现教育与学术圣殿的光辉。(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其他文献
近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孤儿保障制度,使孤儿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是拓展安置渠道。按照有利于孤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采取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依法收养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孤儿。二是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按照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确定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地方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孤儿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
期刊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新宝:从中央到地方党委和政府把维稳当做第一要务,对稳定问题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这样的维稳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一些问题,不是越抓越少,而是越抓越多了,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了。比如说土地问题带来的利益诉求纠纷。在一些群体事件处理中,谁闹得凶一点,就可以获得利益。这样的处理,没有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和应当遵守的法律制度。让不该得
期刊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轶:这个问题涉及到合同法和物权法,翻身村村委会和几个村民小组分别与福中福公司和松茂公司签订的所谓合作开发合同,究其实质,如果运用合同解释的原则,不拘泥当事人所使用的文字,而是探求当事人的真意,它们的确属于转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合同。至于福中福和松茂公司之间订立合作开发的合同,如果不拘泥于当事人所使用的文字,同样探求当事人的真意,表面上
期刊
8月15日上午,由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纠纷问题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中国法学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家机关及知名院校的领导、专家及法制日报等单位媒体记者50余人参加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纠纷的现状、特点、实质、成因及如何化解等问题,
期刊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 杨伟东:当今,因土地而引发的纠纷,可以说形态各异,种类多样。从纠纷性质上分析,有单纯的发生在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类土地纠纷,也有单纯的公民、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类土地纠纷,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行政与民事类纠纷交织、纠缠在一起的纠纷形态。  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角度分析,依个人观察,土地纠纷中涉及行政机关的无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行政机关就土地及相关不动产的许可、裁决和登
期刊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戴玉忠:土地纠纷的实质是土地利益之争。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也涉及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利益。产生土地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背景下,加强法治,是有效化解和减少土地纠纷的根本途径。  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有效化解
期刊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 任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加快,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如土地纠纷、房屋拆迁事件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特别是土地纠纷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突出信访问题。我认为,造成土地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纠纷,也要采取多元化的对策和方式。  从土地制度本身看,
期刊
我们正出现了一个悖论,经济越是发展,人均收入水平越是提高,但是患慢性病的人数不断增多。“十二五”期间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健康友好型产业,对健康危害型产业则应限制其发展,甚至让它消失    现在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一个核心的问题,到底我们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我们称之为健康友好型产业,要鼓励发展,大力发展。我们现在要更加明确、更加严格地限制健康危害型产业发展,这应该成
期刊
评述由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开始走入公众的视野:今年2月初,山东新泰市新提拔了7名副局级干部,其中6人是80后,最年轻的仅23岁,参加工作的年限才2年多;去年,29岁的周森锋以全票当选湖北省宜城市市长,25岁的孙靓靓成为江苏省泰州团市委副书记…… 可以说,培养好、选拔好、任用好年轻干部已成为各地干部建设工作的热点问题,那么究竟如何选拔培养好年轻干部呢?    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年轻干
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冯玉军:  房产开发拆迁之后,不仅会造成被拆迁地区及周边居民生活品质的重大改变,而且会对社区福利及市政资源的配置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除了通过制定公正、合理的法律规范,积极有效地推进针对房屋被拆迁人的补偿外,还应同社区相关人群沟通信息、推进民主决策。特别是那些公益拆迁项目,都可能会影响其以后的生活、工作和交通的便利,同时这样的公共建设由于是使用公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