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岗位,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其工作常被称为艺术,而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辅导员工作需要长期探索。在日常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需要针对学生日常行为展开管理,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基于辅导员日常工作,通过案例背景、问题本质、解决思路、实施办法及相关启示等方面阐述一个真实学生心理案例,总结归纳案例收获,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解决思路。关键词:辅导员;学生管理;心理健康一、案例背景张某(化名),女,20岁,大一学生,单亲家庭,性格比较偏执和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安全感缺乏,针对突发性寝室问题处理能力非常弱。新生入学3周后,出现极端寝室矛盾,该生以“冷战”方式应对,最后身心俱疲,求助老师。学生描述自己性格属于开朗型,比较独立,因为生活在单亲家庭,对身边人缺乏安全感,尤其是与曾经觉得比较亲密的朋友出现感情裂痕时,会让其产生“身边都是坏人”这样的想法。不幸的是,开学仅仅3周,便与室友A出现了感情破裂,且都是因为一些难以描述的小问题堆积、没有及时解决,导致两人之间有隔阂。二、问题本质(1)室友间缺乏有效沟通:寝室同学来自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做事风格,在磨合期容易产生问题,产生问题是缺乏沟通。青年调查曾通过问卷网对135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寝室矛盾而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寝室。导致寝室矛盾的主因是:生活习惯不同、室友间缺乏沟通、性格不合。(2)集体生活缺乏公共制度约束:独生子女、00后等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家都是王子、公主,受到父母等长辈的宠爱,但是在校集体生活与家里不同,需要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释放”自我个性,因此,需要集体制定“寝室公约”,集体签字,并且按公约执行。(3)集体意识缺乏:过于自我,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需要通过课堂等,引导同学,增强集体意识。三、解决思路(1)思想认知要客观。作为基层辅导员要摆正自身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宿舍矛盾、摩擦等要客观,以平常心对待和化解。而矛盾的产生不仅仅基于一方,而是归责于矛盾双方,只不过需要确认谁是主要过错方,倾听时不能公然偏向诉苦的一方,做到客观、公正。[1](2)缓解问题有技巧。辅导员需要灵活应变,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技巧。例如,针对晚归、迟睡的同学,辅导员可以利用走访寝室时侧面讲一下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近期的学业压力,警示她们相应的后果等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抓住学生的心理,适当运用一些技巧会起到很好的效果。(3)鼓励学生有方法。面对寝室问题,许多学生自己存在自我缺乏信心,且对室友也缺乏信心。害怕自己的真诚地面对舍友会被她们嘲笑。介于此情况,辅导员需要正面鼓励她们积极地用真诚去面对舍友,学生敢于突破自己,勇敢面对室友,勇于敞开心扉结,会取得较好的效果。(4)定期与家长保持沟通,需要做好家长的反馈工作,了解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融洽程度,通过侧面了解后,有助于更深一步了解学生的性格,有助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四、实施办法(1)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张某自身确实存在性格缺陷,因为单亲家庭,对身边人缺乏安全感,母亲和外婆为了弥补孩子的感情上遗憾,过分宠爱,家长希望孩子“偏执”的性格,能够得到改善,不建议换寝室。[2](2)安抚学生情绪,同时让她意识到,换寝室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果不解决本质上的沟通问题,去新寝室、新环境,依旧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与学生约定,愿意与她一起努力,引导学生,遇事不要逃避,尝试跨出一步去沟通,突破自己,向对方敞开心扉会有意向不到的效果。(3)定期走訪她们寝室,感受下寝室氛围,帮助寝室制定寝室公约。并且找寝室内其他同学,适当调整寝室氛围,偶尔聚餐、参加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寝室氛围。(4)通过以上三方面努力,学生慢慢打开心结,尝试与室友建立起信任,敢于交流,敢于遇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五、相关启示作为辅导员,在面对不断增多的心理危机事件时,需要思考自己的定位。首先需要明确危机预防是“防火”,危机干预是“救火”,防火工作需要全体辅导员参与,而救火工作,心理消防员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危机干预中,辅导员们更偏向于“辅助处理者”、后续引导者,加上前期防火工作的“危机关注者”。首先是危机关注者,辅导员需要做好预防工作,积极发挥“可靠学生干部”的知情作用。辅导员可以定期走访寝室,增进师生感情,还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心理,最重要的是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有事愿意与辅导员讲,感受到学生信任的重要性。其次是辅助处理者,主要是承担好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协助者和危机处理的全程参与者。学生寝室矛盾不容小觑,小矛盾有可能引发“大危机”。例如在发现危机时,及时联系专业人员,获得专业指导,避免主观判断。在心理咨询前,维稳学生情绪,收集资料,尽可能降低危机。同时,需要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和领导的反馈工作。再次是后续引导者,避免危机事件“复发”,需要建立危机学生档案,做好后续跟踪回访。学生回校后,引导学生多参与活动,融入集体,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最后,针对此类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宁信其大,不信其小;宁可虚惊一场,不可麻痹大意”,善于识别,及时干预。从而更好的转“危”为“安”。参考文献:[1]秦凤菊,侯杰,等.高校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及干预措施[J].当代医学,2015(22):78.[2]杨静.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6366.作者简介:李婷(1990),女,汉族,浙江长兴人,硕士,思想政治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