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hexia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教育还包括建立公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获得世界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当中,“爱国”二字是颇为特殊的一个。虽然每一个核心价值观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但是西方国家谈的“民主”“自由”和东方国家谈的“民主”“自由”,其含义显然是不同的。中国人崇尚“敬业”,突出了中华民族对勤劳的的认同,但有的国家对于中国式勤奋的看法是复杂的。就连“诚信”“友善”这样看起来举世皆通的德行,其履行的范围和限度在不同文化中也有微妙的差异。相比之下,全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对爱国都赋予了基本相似的内涵,在社会中也得到普遍的认同。可以说,爱国是当今人类最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和情感之一。
  然而,爱国主义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和行为框架,也同样伴随着种种争议。有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洗脑教育”,容易煽动人们狂热的情感,甚至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现代以来的很多暴行,都是以“爱国”的名义犯下的。也有人认为,爱国主义是历史性的现象,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最终要被解构,爱国主义也会随之消失。
  如何理解爱国主义?这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尤其重要,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幸福。
  一、爱国主义关联着人的本性需求
  爱国主义就其本质来说,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作为一种动物,有自我保全、发展和繁衍的本能。同时,人作为哺乳动物的高级分支,也有社会性的本能。无论是对各个时期猿人的考古学研究,还是对人类近亲黑猩猩的行为学研究,都表明人生来就是在一个群体之中,具有群体意识和群体倾向。与其他动物相比,超强的群体性也提升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智力水平,帮助人类在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成长为万物的主宰。
  人类对于群体的依赖和感情,最初是建立在家庭和家族之上的。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中,家庭和家族是从事生产的主要单位。随着人类生产方式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超越血缘的政治集合体开始出现,于是便有了国家。由于战争、文化冲突等因素的影响,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和情感便产生了。但这在本质上仍然体现的是人们对社会和集体的依赖,与宗族主义、地方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爱国主义和宗族主义、地方主义相比,在力量上处于下风。相比于家庭和宗族,国家是不太稳定的政治体。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对国家的概念非常淡薄。对统治阶级来说,国家的土地和人口都是可以用于交换的嫁妆,老百姓直接从属于本地的贵族,或者在情感上皈依罗马的天主教会。自由商业城市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几乎成了国家和王朝中一种叛逆的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全世界普遍存在,非洲、美洲的广大地区甚至长期停留在部落社会,连名义上的国家都没有出现,更别谈爱国主义了。
  但国家显然是一种比家族和部落更加先进的政治组织,因为国家可以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更有力地应对自然灾害和抵御战争的威胁。但是要维持一个国家的运转是艰难的。一个伟大的军事天才可以在几年内征服从印度河到地中海的土地,但这个帝国也可能在更快的时间内分崩离析。马其顿帝国、蒙古帝国都是昙花一现的代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被征服者很难建立起对一个遥远帝国的文化和情感认同。官员会尽可能地把国家的资源输送给自己的家族,而在向国家纳税的时候却动力不足、推卸责任,于是帝国不可避免地腐化和失能,甚至彻底解体。像中国这样能够长久维持、反复重建的巨型国家,在人类古代史上是特例。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主流社会意识的确立,是伴随着家族主义、地方主义而消长的。工业革命以后,人口从乡村迁移到了城市,原有的家族和地方认同解体了,爱国主义成为最佳的替代品。近代战争的频繁发生,强化了各国的国家意识,爱国主义成为自我强化的政治正确,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不管人类社会怎么变,今天人们对国家的情感,在本质上映射的是人类的社会属性。爱国主义源于人类本性,牵动着深层次的人类情感和需求,这一点始终是我们理解爱国主义的基础。
  二、爱国主义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殊基因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可以长久维持并反复重建的巨型国家,这跟中国强大的国家意识有关。屈原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但是屈原所爱的国,是他的家乡楚国,他所担心的实际上是楚国贵族的政权沦丧于秦国贵族之手。像荆轲那样为国牺牲的勇士,所效忠和所反对的,也都是中国范围内的某个地方政体。实际上,直到秦汉以后,依靠儒家文化和新的政治设计,中国才逐步建立起某种全国性的政治正统,让各个地方的百姓在情感和价值上认同“理应是某个样子”的国家。从此以后,国家在规模、形式和价值上都有了标准。在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所谓“乱世”,所有人都会为了实现这个标准而努力。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帝国的分裂、崩溃是常态,而在中国,统一和重生才是常态。
  对于中国为什么形成了特别强大的国家意识,可能有多种解释。比如中国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农业国家,需要建立大规模的水利和防御工程,这只有统一的国家才能做到。又比如中国恰好在人类思想的“轴心时代”产生了儒家学说,而不是柏拉图的城邦学说或者希伯来神学。无论是什么解释,都有某种偶然性。中国特有的国家意识既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不断迈向顶峰,又让中国在古代史中表现出了罕见的大规模帝国治理能力。直到今天,这种强大的国家能力仍然是中国人所享有的特殊政治遗产。
  当然,封建时代的国家意识和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像中国这样具有强烈国家意识的国家,普通老百姓对国家的概念也是模糊和淡漠的。在国家统治的最基层,可能几十个人统治着数十万的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农民一辈子都生活在本地的宗法体系中,如果不是偶然服徭役或者兵役的话,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和国家有什么交集。少数的乡绅和知识分子官员维持着忠君爱国的意识形态体系,但是忠君显然是爱国的主要体现。因而,我们拿今天爱国主义的概念内涵去理解岳飞抗金,实际上是有时代错位感的,因为在这个故事中英雄主义要大于爱国主义。无论是从道统的角度,还是从法统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的国家意识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的觉醒。鸦片战争以后的历次战争危机,更是一次又一次的民族主义启蒙。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大部分土地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战争的持久性,实现了对广大偏远农村根据地深入、充分的政治动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传统上的华夷问题、正统问题,都彻底变成了民族问题,于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国家观念诞生了。
  在反抗入侵中诞生的国家意识具有有不可避免的对抗性情绪和英雄情结的特征。这种英雄情结表现在反对殖民入侵的战场上是伟大的,但也容易异化为对某些外来事物的排斥和藐视。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常常既表现地忠诚、勇敢,又盲目、愚蠢。这在道义上似乎无可指责,而实际上却阻碍进步,甚至导致更大的倒退和无谓的牺牲。但这似乎是受到殖民侵略伤害的国家在进行现代化转型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反应。
  不过,近代以来开放的爱国主义才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中国的目标不是有朝一日一雪前耻、以牙还牙,而是在人类的进步事业中追赶差距,实现自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潮流是相通的,民族利益和人类的利益是相同的。中国要实现复兴,就必须吸收人类一切最先进的科技与文化,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从洋务运动中引进的坚船利炮和现代工厂,到孙中山先生从西方政治思潮中总结出的三民主义,再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以来主流的变革都是受到开放的爱国主义思维驱动的。
  今天,这种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国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国人幸福感的一大来源。许多在普通岗位上工作的中国人,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对国际上的热点问题耳熟能详。在中国,《参考消息》这样主打国内外政治的媒体居然是销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中国人不管是否承认,都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既是普遍而深刻的社会情感,又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更蕴含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人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三、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中国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经过近代以来血与火的政治洗礼,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中国已经转变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中国人已经普遍具有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自尊心。爱国主义是关联着人类社会认同需求的普遍、自发的情感,就像父母对儿女的爱一样,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怎么爱的问题。如果学校和媒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停留在宣讲中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上,就很难起到针对性的效果。这种流于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学讲到大学,反而容易引发厌倦甚至逆反的心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不应只是树立人们的爱国情操,而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更好地爱国。这包括对祖国全面深刻的了解,对祖国发展的深入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有效服务于祖国的能力。
  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有国情教育,也要有世情教育。国情教育,如前所述是建立对中国的全面理解和思考;世情教育则是要了解世界的发展和走向。从开放的爱国主义逻辑出发,中国的发展就是世界潮流的一部分,中国的复兴就是为世界重新做出引领性的贡献。所以,真正合格的爱国者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民族情怀和人类情怀。今天,很多中国人对世界充满兴趣,但是看待世界的方式还受到历史眼光的困囿。有的人只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一说起世界就想到中国的危险;有的人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越了解世界越感到中国的责任。当前,中国领导人所推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外交方针,也有利于人们建立更加开放的眼光,重建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的融合共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还包括建立公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获得世界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政治和思想说教,而是建立在对国情和世情的深入分析和思考上的通识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它影响着人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实践的能力。只有当人们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的国家时,爱国主义才能成为国家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周鑫宇,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诗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细节是构成课堂的基本单位,是课堂教学中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的主要特性是“情境性、指示性和教育性”。教学细节真实反映教师潜在教育理念水平,在捕捉教学细节上,反映着教师的睿智和功力。教学细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精心打造好每一个课堂教学细节,使每个教学细节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关键词:教学细节;教
尽管全世界的汽车设计师都在竭力地将运动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但商务人士并不需要过分的激情和另类的个性,丰田懂得这个道理。在新凯美瑞的身上,我看不到八代雅阁翻天覆地的运动革新,有限的变化也仅仅是以更为舒适的驾乘感受为诉求,或许,这才是商务的“正道”。      尽管依然保持着不错的销售成绩,但看着雅阁、天籁等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换代、改款车型,凯美瑞终于“坐不住”了,在经过了深度市场调研后,丰田采取了简
□主持:大脚丫    同学们,你想体验(tǐ yàn)一下“上坡轻松(qīng sōng)、下坡费劲(fèi jìn)”的奇妙(miào)感觉吗?想亲眼看看“车往坡上滑(huá)、水往高处流(liú)”的奇异(yì)景观吗?那么,请和大脚丫一起到世界各地的“怪坡”上走走吧。    美国“怪坡”  在美国犹(yóu)他州,有一个“怪坡”,名字叫“重(zhòng)力之山”,这里有一条直线距离(jù l
眨眼眼镜    当我们看电视或者是上网查资料、玩游戏时,我们的眼睛往往会紧盯着屏幕,时间一长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最近,日本科学家研制出了一款“眨眼眼镜”,戴上它,只要眼镜上的传感器发现使用者有连续5秒钟没眨眼,眼镜片就会自动起雾,强迫使用者眨眼睛。    带安全灯的头盔    这款时尚头盔采用高档材料制成,不仅外观帅气,而且很实用!设计师在头盔的上前方设计了一盏头灯,用于照亮前方的道路;在头盔的后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遗传学的分析  课题类别:教育部青年专项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王美萍  工作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50014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是家庭与儿童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行为遗传学领域的资料显示,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逐渐增强。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
内容提要:伦敦访学期间,笔者在大英图书馆发现了有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恭亲王奕致格兰特将军的外交照会和恭亲王的礼单等两份稀见的史料。第一份材料展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先由英使臣发出警告,再伴之军事征服并由英方水陆军予以实施。交涉过程中总览全局及与清方谈判的是英使臣,其中巴夏礼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份材料表现出恭亲王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采取多维策略,展开多重外交,在政治舞台上展现了台前与
神奇树屋等四则  奇奇牛
家庭教育,特别是亲子关系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学校和教师,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家庭教育不断调整,构建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健康发展,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社会情感的基础。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身心个性的健康发展,
社区教育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一种生活性、大众性的教育形态,但人们只关注到社区教育需求的多元性、参与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对于社区教育自身所蕴涵的对人的影响力和对社区稳定、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等所起的作用则较少关注,而这正是社区德育的功用,也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  发展社区德育,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社区德育与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
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益尝试,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探索,方能走在改革的前列。教师还要精诚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让学生身处其中体验到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力求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课程化。这一课型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