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以汉族为主,土族人口近7.57万,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土族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灿烂的民族文化,都体现出了土族人民优秀的艺术创造能力。
据考古,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民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于盘绣的土族刺绣,因此,人们推测,从公元四世纪开始,盘绣技术就已经兴起。在盘绣作品中,土族女性为追求色彩鲜艳,明亮动人的效果,采用上等的丝线来制作盘绣,并且针法独特,工具简单,只需要同时使用两根丝线,一根作为盘线,一根作为缝线,根据已有的图案进行重复的上针盘、下针缝的针法,最有制作出来的盘绣结实耐看。盘绣的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主要“富贵不断头”、“太阳花”、“太极图”等,制作结束为了美观也会在盘绣作品的边缘用盘绣针法进行其他简易花边装饰。盘绣色彩搭配极为鲜艳明亮,所有盘绣作品都会尽可能运用多种艳丽明亮的颜色,从而达到夺人眼球的视觉效果。土族盘绣具有民族独特性,土族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比较独特的一种技法,也是土族独有的,是土族文化艺术和审美的典型代表;土族盘绣也具有地域性,产生于青海,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融合了藏族与汉族的刺绣手法,展现了包容的土族文化;土族盘绣具有传承性,土族盘绣为服饰服务,借助土族婚礼得以传承下来,丰厚的土族文化是土族盘绣得以发展传承的土壤。土族盘绣工艺复杂精巧,体现了土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凝聚了土族妇女的智慧,是女子刺绣技艺的象征。艳丽独特的土族盘绣为民族学以及美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盘绣技艺也有了不同的认知,盘绣的发展也产生了如下变化:
一、土族盘绣价值用途的变化
在过去,传统的盘绣作品主要作为土族传统服饰的装扮、作为亲友之间馈赠的礼品以及年轻男女的定情信物。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新娘服饰最能体现出一个女性盘绣技艺的功底。在当地传统婚俗中,适婚年龄的女性就需要提早准备自己的嫁妆,比如结婚拜堂时新娘需要佩戴的花腰带,出嫁时穿的绣花鞋以及新娘服的盘绣衣领等。新娘不仅需要为自己制作盘绣饰品,还要为新郎准备配饰,因此,一身嫁衣以及配饰靠完全手工制作至少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来完成。在新娘出嫁“麻择”当天,还会在家里将新娘所做的所有刺绣作品进行展示,让前来参加贺喜的客人观赏,人们也可以通过所展示出来的新娘的作品对新娘进行评价。因此,新娘的刺绣技艺也是人们对土族女性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现代,人们对于审美有了更高的标准,人们对于盘绣的欣赏不仅仅局限在服饰上,更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将盘绣作品发展成了商品,也扩大了盘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土族盘绣作品凝聚了土族民间的文化艺术,展现了土族的文化风貌,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1人们通过将盘绣作品进行装裱作为摆件以及挂画,也将盘绣图案绣在电脑包上,将现代元素与民族元素进行融合,用新的理念阐释民族文化,因此民间也开始创立起一盘绣为主的文化传媒组织,还有专门制作盘绣手工艺作品的公司,进一步推动了盘绣作为商品的影响力。也因为盘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从民间高价寻找老一辈的盘绣作品进行收藏。2018年4月,土族刺绣更是走进坦桑尼亚,土族绣娘将土族的刺绣以及受人瞩目的盘绣作品展示给世界各国的观众,向世界展示优秀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当下,土族盘绣成了中外游客来青海首选的礼品和珍藏品。土族盘绣体现了自身的实用价值,成了土族的“经济名片”以及“文化名片”。
二、土族盘绣传承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土族盘绣传承纽带中,主要以母女传承为主要的传承线索,以婆媳,姐妹、妯娌为辅助的方式传承。在过去,女性从七八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刺绣针法,学习最简单的图样与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刺绣技艺也越来越熟练,土族盘绣母女传承的方式也体现了土族母女情感的传承。在除去农忙时节的闲暇里,女性都会聚集在家中或者在村落的某个固定场所,一起进行盘绣制作,互相交流色彩搭配,在彼此学习中提升自身刺绣的技能。在传统观念中,刺绣手艺是女性标签,土族女性人人都会刺绣,学习刺绣技艺,促进自身进步,也是土族女性一生的功课。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威胁,于是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保护,地方也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土族盘绣依旧以原有的传承方式为主,开拓了新的传承发展渠道。青海民族大学指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成立了三个土族盘绣的乡镇企业合作社,每个乡镇合作社都会有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传承人进行专业指导。盘绣作品商品化的发展也激发了土族绣娘制作刺绣的积极性,并通过自身劳动实现家庭致富。互助县文化局也会定期进行培训工作,专门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发秀对报名参加的绣娘进行全面的盘绣培训,同时,文化部门依托省内外高校,举办非遗项目传承人培训,借助培训班的方式,提升土族绣娘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土族盘绣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土族盘绣现已成为互助县助推精准扶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和新兴产业。
三、土族盘绣传承场地的变化
土族的家庭观念里始终体现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因此,妇女负责日常的家务以及针线活,女性们会呼唤同伴,聚集在家中或者村落内某一个地方,交流盘绣制作的技巧,也会向同伴中手艺比较突出的前辈进行学习。在这种场合下,绣娘们也会互换他们精心挑选来的上好丝线,借用同伴中制作盘绣的剪纸图案,也会像其他人展示已经做好的盘绣作品,大家共同鉴赏,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未婚的学习刺绣的少女也会参与到其中,但更多的时候回在家跟母亲学习,因此盘绣也是承载母女情感的载体。
随着盘绣作品的商品化发展,对于盘绣作品的需求量也开始增加,同时,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少数民族女性通过手工艺来实现女性收入,增加家庭收入,实现农村致富,加强了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如今,互助縣五十镇班彦新村的盘绣园,成了土族绣娘们制作盘绣的基地,这些绣娘开始被组织起来一起制作盘绣,盘绣作品又通过加工转化成一些商品。互助土族自治县也有三家一盘绣制作为主的文化传媒公司,这些产业的发展,让盘绣不仅仅局限在了家庭村落。盘绣的知名度也逐步的发展起来。2014年,为了响应国家“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政号召,互助土族聚集的中心小学里开始了盘绣进校园的课程,以少年宫课外活动的形式在学校展开,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学习盘绣,学校也会邀请民间手艺者来学校进行教学,让学生接触民族非遗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并获得荣誉,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盘绣借助多方的支持也开始走上更大的舞台。
土族盘绣随着社会的进步在进步,承载着土族深厚的文化在向前发展,盘绣的进步象征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人关注盘绣,热爱盘绣。盘绣也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盘绣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我们传承下去,传承优秀文化,才能促进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祖国繁荣。
参考文献
[1]卓么措.从传统到现代:热贡唐卡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2):30-33.
[2]张效娟.从土族盘绣看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2):77-83.
[3]刘晓丽.应让古老的土族盘绣艺术重放光彩[J].中国土族,2007(02):51-52.
[4]彭煜清,许玉花.刍议土族盘绣的生产性保护[J].兰台世界,2016(20):149-152.
[5]那朝庆.话说土族盘绣[J].中国土族,2011(04):64-66.
[6]徐后平.青海互助土族盘绣艺术探析[J].大舞台,2015(05):236-237.
[7]韩泽华.土族盘绣的保护与传承[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
据考古,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民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于盘绣的土族刺绣,因此,人们推测,从公元四世纪开始,盘绣技术就已经兴起。在盘绣作品中,土族女性为追求色彩鲜艳,明亮动人的效果,采用上等的丝线来制作盘绣,并且针法独特,工具简单,只需要同时使用两根丝线,一根作为盘线,一根作为缝线,根据已有的图案进行重复的上针盘、下针缝的针法,最有制作出来的盘绣结实耐看。盘绣的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主要“富贵不断头”、“太阳花”、“太极图”等,制作结束为了美观也会在盘绣作品的边缘用盘绣针法进行其他简易花边装饰。盘绣色彩搭配极为鲜艳明亮,所有盘绣作品都会尽可能运用多种艳丽明亮的颜色,从而达到夺人眼球的视觉效果。土族盘绣具有民族独特性,土族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比较独特的一种技法,也是土族独有的,是土族文化艺术和审美的典型代表;土族盘绣也具有地域性,产生于青海,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融合了藏族与汉族的刺绣手法,展现了包容的土族文化;土族盘绣具有传承性,土族盘绣为服饰服务,借助土族婚礼得以传承下来,丰厚的土族文化是土族盘绣得以发展传承的土壤。土族盘绣工艺复杂精巧,体现了土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凝聚了土族妇女的智慧,是女子刺绣技艺的象征。艳丽独特的土族盘绣为民族学以及美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盘绣技艺也有了不同的认知,盘绣的发展也产生了如下变化:
一、土族盘绣价值用途的变化
在过去,传统的盘绣作品主要作为土族传统服饰的装扮、作为亲友之间馈赠的礼品以及年轻男女的定情信物。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新娘服饰最能体现出一个女性盘绣技艺的功底。在当地传统婚俗中,适婚年龄的女性就需要提早准备自己的嫁妆,比如结婚拜堂时新娘需要佩戴的花腰带,出嫁时穿的绣花鞋以及新娘服的盘绣衣领等。新娘不仅需要为自己制作盘绣饰品,还要为新郎准备配饰,因此,一身嫁衣以及配饰靠完全手工制作至少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来完成。在新娘出嫁“麻择”当天,还会在家里将新娘所做的所有刺绣作品进行展示,让前来参加贺喜的客人观赏,人们也可以通过所展示出来的新娘的作品对新娘进行评价。因此,新娘的刺绣技艺也是人们对土族女性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现代,人们对于审美有了更高的标准,人们对于盘绣的欣赏不仅仅局限在服饰上,更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将盘绣作品发展成了商品,也扩大了盘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土族盘绣作品凝聚了土族民间的文化艺术,展现了土族的文化风貌,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1人们通过将盘绣作品进行装裱作为摆件以及挂画,也将盘绣图案绣在电脑包上,将现代元素与民族元素进行融合,用新的理念阐释民族文化,因此民间也开始创立起一盘绣为主的文化传媒组织,还有专门制作盘绣手工艺作品的公司,进一步推动了盘绣作为商品的影响力。也因为盘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从民间高价寻找老一辈的盘绣作品进行收藏。2018年4月,土族刺绣更是走进坦桑尼亚,土族绣娘将土族的刺绣以及受人瞩目的盘绣作品展示给世界各国的观众,向世界展示优秀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当下,土族盘绣成了中外游客来青海首选的礼品和珍藏品。土族盘绣体现了自身的实用价值,成了土族的“经济名片”以及“文化名片”。
二、土族盘绣传承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土族盘绣传承纽带中,主要以母女传承为主要的传承线索,以婆媳,姐妹、妯娌为辅助的方式传承。在过去,女性从七八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刺绣针法,学习最简单的图样与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刺绣技艺也越来越熟练,土族盘绣母女传承的方式也体现了土族母女情感的传承。在除去农忙时节的闲暇里,女性都会聚集在家中或者在村落的某个固定场所,一起进行盘绣制作,互相交流色彩搭配,在彼此学习中提升自身刺绣的技能。在传统观念中,刺绣手艺是女性标签,土族女性人人都会刺绣,学习刺绣技艺,促进自身进步,也是土族女性一生的功课。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威胁,于是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保护,地方也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土族盘绣依旧以原有的传承方式为主,开拓了新的传承发展渠道。青海民族大学指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成立了三个土族盘绣的乡镇企业合作社,每个乡镇合作社都会有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传承人进行专业指导。盘绣作品商品化的发展也激发了土族绣娘制作刺绣的积极性,并通过自身劳动实现家庭致富。互助县文化局也会定期进行培训工作,专门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发秀对报名参加的绣娘进行全面的盘绣培训,同时,文化部门依托省内外高校,举办非遗项目传承人培训,借助培训班的方式,提升土族绣娘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土族盘绣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土族盘绣现已成为互助县助推精准扶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和新兴产业。
三、土族盘绣传承场地的变化
土族的家庭观念里始终体现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因此,妇女负责日常的家务以及针线活,女性们会呼唤同伴,聚集在家中或者村落内某一个地方,交流盘绣制作的技巧,也会向同伴中手艺比较突出的前辈进行学习。在这种场合下,绣娘们也会互换他们精心挑选来的上好丝线,借用同伴中制作盘绣的剪纸图案,也会像其他人展示已经做好的盘绣作品,大家共同鉴赏,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未婚的学习刺绣的少女也会参与到其中,但更多的时候回在家跟母亲学习,因此盘绣也是承载母女情感的载体。
随着盘绣作品的商品化发展,对于盘绣作品的需求量也开始增加,同时,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少数民族女性通过手工艺来实现女性收入,增加家庭收入,实现农村致富,加强了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如今,互助縣五十镇班彦新村的盘绣园,成了土族绣娘们制作盘绣的基地,这些绣娘开始被组织起来一起制作盘绣,盘绣作品又通过加工转化成一些商品。互助土族自治县也有三家一盘绣制作为主的文化传媒公司,这些产业的发展,让盘绣不仅仅局限在了家庭村落。盘绣的知名度也逐步的发展起来。2014年,为了响应国家“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政号召,互助土族聚集的中心小学里开始了盘绣进校园的课程,以少年宫课外活动的形式在学校展开,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学习盘绣,学校也会邀请民间手艺者来学校进行教学,让学生接触民族非遗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并获得荣誉,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盘绣借助多方的支持也开始走上更大的舞台。
土族盘绣随着社会的进步在进步,承载着土族深厚的文化在向前发展,盘绣的进步象征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人关注盘绣,热爱盘绣。盘绣也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盘绣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我们传承下去,传承优秀文化,才能促进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祖国繁荣。
参考文献
[1]卓么措.从传统到现代:热贡唐卡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2):30-33.
[2]张效娟.从土族盘绣看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2):77-83.
[3]刘晓丽.应让古老的土族盘绣艺术重放光彩[J].中国土族,2007(02):51-52.
[4]彭煜清,许玉花.刍议土族盘绣的生产性保护[J].兰台世界,2016(20):149-152.
[5]那朝庆.话说土族盘绣[J].中国土族,2011(04):64-66.
[6]徐后平.青海互助土族盘绣艺术探析[J].大舞台,2015(05):236-237.
[7]韩泽华.土族盘绣的保护与传承[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