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或临床心理咨询中,有很多家长抱怨称他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喜欢攀比,给孩子买衣服、买学习用品等等时常存在攀比现象。
有个家长抱怨孩子读到初中开始嚷着买名牌产品了。前段时间要买双某个牌子的鞋,需要300元,而他们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亲有病不能工作,母亲做点小生意每个月就是挣一千多元,除了房租药费日常生活花销也几乎没有多少结余。其实,孩子是比较省心听话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不买吧,怕伤孩子的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买吧,家庭经济条件确实不允许。并且,如果这次买了,孩子以后有更奢侈的要求怎么办?
还有家长说有次要到学校接孩子,孩子不愿让父亲在校门口停车,说父亲开那样的车给他丢人,因为很多同学的家长开的是奥迪、宝马等名车。
其实攀比现象不止在孩子身上,家长也常常有攀比言语。如你考的名次是多少,你同桌考的怎么样?你和同学差距还是不小的。是不是还应该上个辅导班?邻居谁家的孩子报了五个辅导班,你才报了两个就嫌累……家长之间也是比谁家的孩子学习好,谁家的老公挣钱多等等。
如何理解攀比心理
攀比是指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
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青少年为何会攀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往往比较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当中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样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所谓虚荣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日常生活穿戴学习用品方面,就容易产生不切合实际的高追求。
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要求被尊重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处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很多青少年往往奇装异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表达自己对家人、学校、社会的不满。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但社会学校家庭还把他当作孩子。这引起他们的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了,但社会不接纳。
青少年如何应对攀比
青少年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暗示、纵向比较和加强沟通来改变不良认知。
自我调节指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从而调节自身行为的过程。教育专家指出攀比心理的主动引导与规避,主要通过合理的自我调节实现负性攀比到正性攀比的转化,从而建立正确的比较观念,摆脱压力的束缚,找到前进的动力。
自我暗示指通过对个体预期目标积极的叙述,实现头脑中坚定而持久的积极认知,摆脱陈旧的、否定性的消极思维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预期,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表现为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符号以及动作。比如,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很好”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盲目比较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尽可能地纵向比较,减少盲目地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个体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建立希望体系,帮助个体树立坚定的信心。横向比较是指个体与周围其他人的比较,有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往往会陷入横向比较的误区,忽略了纵向比较。
家长与孩子要多沟通青少年在攀比过程中,往往产生不良歪曲的认知,不管家人如何,就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要尝试着与孩子沟通。比如,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家境比较困难的母亲,面对孩子的要求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你是很懂事的孩子,你学习很好,也比较体贴家人,你看看我们这几个月的家庭收支情况:我们这个月家庭收入 1300元,支出:房租400元,给你爸爸买药 300元,我们吃饭需要400元,零花需要 100元,结余 100元。这样给你买双鞋需要积攒 3个月的时间。这样孩子会把注意力从鞋的事情转移出来。
有个家长抱怨孩子读到初中开始嚷着买名牌产品了。前段时间要买双某个牌子的鞋,需要300元,而他们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亲有病不能工作,母亲做点小生意每个月就是挣一千多元,除了房租药费日常生活花销也几乎没有多少结余。其实,孩子是比较省心听话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不买吧,怕伤孩子的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买吧,家庭经济条件确实不允许。并且,如果这次买了,孩子以后有更奢侈的要求怎么办?
还有家长说有次要到学校接孩子,孩子不愿让父亲在校门口停车,说父亲开那样的车给他丢人,因为很多同学的家长开的是奥迪、宝马等名车。
其实攀比现象不止在孩子身上,家长也常常有攀比言语。如你考的名次是多少,你同桌考的怎么样?你和同学差距还是不小的。是不是还应该上个辅导班?邻居谁家的孩子报了五个辅导班,你才报了两个就嫌累……家长之间也是比谁家的孩子学习好,谁家的老公挣钱多等等。
如何理解攀比心理
攀比是指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
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青少年为何会攀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往往比较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当中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样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所谓虚荣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日常生活穿戴学习用品方面,就容易产生不切合实际的高追求。
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要求被尊重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处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很多青少年往往奇装异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表达自己对家人、学校、社会的不满。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但社会学校家庭还把他当作孩子。这引起他们的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了,但社会不接纳。
青少年如何应对攀比
青少年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暗示、纵向比较和加强沟通来改变不良认知。
自我调节指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从而调节自身行为的过程。教育专家指出攀比心理的主动引导与规避,主要通过合理的自我调节实现负性攀比到正性攀比的转化,从而建立正确的比较观念,摆脱压力的束缚,找到前进的动力。
自我暗示指通过对个体预期目标积极的叙述,实现头脑中坚定而持久的积极认知,摆脱陈旧的、否定性的消极思维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预期,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表现为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符号以及动作。比如,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很好”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盲目比较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尽可能地纵向比较,减少盲目地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个体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建立希望体系,帮助个体树立坚定的信心。横向比较是指个体与周围其他人的比较,有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往往会陷入横向比较的误区,忽略了纵向比较。
家长与孩子要多沟通青少年在攀比过程中,往往产生不良歪曲的认知,不管家人如何,就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要尝试着与孩子沟通。比如,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家境比较困难的母亲,面对孩子的要求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你是很懂事的孩子,你学习很好,也比较体贴家人,你看看我们这几个月的家庭收支情况:我们这个月家庭收入 1300元,支出:房租400元,给你爸爸买药 300元,我们吃饭需要400元,零花需要 100元,结余 100元。这样给你买双鞋需要积攒 3个月的时间。这样孩子会把注意力从鞋的事情转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