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逐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仍有语文教师受局限于传统观念中,对新课改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走了“新瓶装旧酒”的老路,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创新思维,更新观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以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方法
课堂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和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整体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从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教授正确学习方法、营造探究课堂氛围四个维度,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理念之下,语文教师往往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长期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改革,从过去的“以师为本”转向“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和探究空间,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质疑,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鸿门宴》教学中,老师会依据课文内容以及教学任务,来设置导学案,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展开预习,促使学生从中了解《鸿门宴》这节课所讲的基本内容,也能明确自己认识和学习的薄弱之处。此外,还可为学生设置了质疑的空间,让学生提出一些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来进行耐心地解答,做到对学生的查漏补缺,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应继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以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形式呈现、展示语文知识和信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刺激学生多个层次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也能实现有效地转换,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在进行《荷塘月色》讲授时,老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搜集作者进行文章创作相关的时代背景,上课后,再结合多媒体设备来展示这些资料,在学生能对作者及时代背景有初步了解后,正式展开教学。首先,老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思维导图,將课程中的知识点构建为知识网络,然后针对知识网络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通过这种方式,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了学生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授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要想有效地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完善和优化学习方式,把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课堂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学习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积极参与与教师、同学的互动,逐渐形成并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及作用,传承工匠精神,并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耐心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快速进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计划指导学生文本学习,引导学生的合作讨论学习,从中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掌握基本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营造探究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意识。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积极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气氛,使课堂不再枯燥、平易近人,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不再枯燥,让学生的探究意识被充分激发起来。例如,传统教学下教师们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经验,把课时排得很紧,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所以,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对话的方式拉近与师生的距离,逐步消除学生排斥语文学习的心理。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每一位教师不懈追求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语文教师应把握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全面实现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教授正确学习方法、营造探究课堂氛围等创新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建明.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8):36-38.
[2]史月香.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8,9(03):72-7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方法
课堂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和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整体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从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教授正确学习方法、营造探究课堂氛围四个维度,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理念之下,语文教师往往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长期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改革,从过去的“以师为本”转向“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和探究空间,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质疑,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鸿门宴》教学中,老师会依据课文内容以及教学任务,来设置导学案,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展开预习,促使学生从中了解《鸿门宴》这节课所讲的基本内容,也能明确自己认识和学习的薄弱之处。此外,还可为学生设置了质疑的空间,让学生提出一些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来进行耐心地解答,做到对学生的查漏补缺,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应继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以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形式呈现、展示语文知识和信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刺激学生多个层次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也能实现有效地转换,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在进行《荷塘月色》讲授时,老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搜集作者进行文章创作相关的时代背景,上课后,再结合多媒体设备来展示这些资料,在学生能对作者及时代背景有初步了解后,正式展开教学。首先,老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思维导图,將课程中的知识点构建为知识网络,然后针对知识网络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通过这种方式,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了学生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授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要想有效地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完善和优化学习方式,把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课堂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学习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积极参与与教师、同学的互动,逐渐形成并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及作用,传承工匠精神,并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耐心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快速进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计划指导学生文本学习,引导学生的合作讨论学习,从中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掌握基本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营造探究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意识。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积极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气氛,使课堂不再枯燥、平易近人,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不再枯燥,让学生的探究意识被充分激发起来。例如,传统教学下教师们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经验,把课时排得很紧,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所以,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对话的方式拉近与师生的距离,逐步消除学生排斥语文学习的心理。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每一位教师不懈追求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语文教师应把握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全面实现给足学生学习空间、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教授正确学习方法、营造探究课堂氛围等创新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建明.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8):36-38.
[2]史月香.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8,9(0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