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秦腔作为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是我国戏曲文化瑰宝。秦腔的行当总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而按照秦腔中“四大行十三门二十八类”的理论,小旦当属于旦角行当。在舞台表现上,小旦这一艺术形象饱满丰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舞台表现力,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也给观众流下深刻的印象。笔者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舞台表演经验,结合自己塑造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小旦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秦腔这门艺术繁荣与传承。
关键词:戏曲;秦腔小旦;艺术特点
前言:
随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文艺工作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我国艺术文化市场快速发展,进一步走向多元化。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也需要在当前大背景下得以发展和延续。戏曲文化传承,从古至今感染浸润一辈又一辈人[1]。而在百花齐放的中国戏曲中,秦腔作为四大声腔中古老剧种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戏曲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剖析与研究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总结归纳其艺术特点,发掘其中涵盖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精神内涵,使之与时代的风貌相适应,推动秦腔发展,使这门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
1.秦腔小旦行当的发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秦腔,起源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其原型大多为当时汉中一带汉族民间歌舞,经过漫长的经济、文化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一种特有艺术表现形式。自周代开始,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秦腔”之名由此而来。秦腔作为地方文化,最大特点是唱、念都以陕西关中话为基础,同时融入一些汉唐诗词,语言特点与音乐融合,造就秦腔独特的声腔风格,曲调慷慨激昂,语气硬朗结实。在文化的传承与表达上,西北关中地区独特的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财富。所以,秦腔作为西北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其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与我国的民族精神是相同的。
傳统文化一方面反映社会现实,另一反面又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秦腔是受汉族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它也被汉族文化中的“世俗”文化所影响,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而通过研究发现,在秦腔戏曲中旦角行当的份量加大和旦角行当类别日益丰富,其本质上是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解放。小旦角色一门的成熟与丰富都是女性角色日益重要的社会现实的体现。时代赋予了年轻女子越来越多的使命,秦腔也就赋予了小旦越来越多的重头戏。日积月累,形成了小旦对“世俗”的独特理解,也形成了小旦特有的艺术形象特征。
2.秦腔小旦行当的类别及概述
与京剧等其它剧种不同,秦腔的小旦是按照年龄划分的,区别于老旦、正旦。 同时,结合小旦的唱、做偏重的不同,秦腔小旦又划分出刀马旦、闺阁旦、花旦、武旦等四类。经过长期发展,为了表演上的需求和剧中人物身份的要求,又细分出了“正小旦”、“丫鬟旦”、“刺杀旦”等特殊类别,形成了秦腔特有的小旦体系。
刀马旦:在秦腔刀马旦中专演巾帼英雄,以气势见长,提刀骑马、武艺高强,服饰上大多顶盔贯甲,身份以元帅或是大将居多。例如,秦腔折子戏《穆柯寨·会阵》中的穆桂英、《杨八姐盗刀》中的杨八姐、《扈家庄》中的扈三娘等角色。
闺阁旦:也称闺门旦,在秦腔中闺门旦大多是大家闺秀,这类角色大多内向、腼腆。一般穿着多是长衫,身份大多是未出阁的小姐或名门闺秀。例如,《锁麟囊·春秋亭》中的薛湘灵、《火焰驹·打路》中的黄桂英、《状元媒》中的柴郡主等角色。在秦腔小旦中,闺阁旦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地位[2]。
花旦:在秦腔戏曲中多为一些生动机智的女性角色,形象上以热情明艳,活泼开朗居多,穿着以短衣、裙或是裤子、袄为主,配以坎肩。例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春草闯堂》中的春草、《三滴血》中的李晚春等角色。
武旦:在秦腔中武旦多为英姿飒爽的女性角色,重把子、出手、武打,在旦角这一行当中,是最能突出女性英雄风姿的艺术表现形式,衣着多为战斗衣裙,合身利落。例如,《打焦赞》中杨排风、《水淹泗州》中的水母、《白蛇传》中的青儿等角色。
3.秦腔小旦行当的艺术特点
秦腔在我国戏曲文化长河中流传至今,成为独具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作为一门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秦腔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求演员基本功扎实稳定,对角色性格和角色特征理解深刻。秦腔小旦的艺术特点无外乎也应当遵循秦腔的程式化规律,分别从唱腔、做功等四功五法中综合分析和塑造,从而突出小旦艺术形象。
小旦往往要求唱做兼备,无论是欢音唱腔还是苦音唱腔,多要求清丽甜润,以符合年龄浅的角色特点,但是不同类别的小旦对唱功做功的侧重有所不同,闺阁旦唱功比重最大,花旦次之,刀马旦再次之,武旦的唱功比重最弱。如笔者在《三滴血》中塑造的小旦李晚春,作为花旦以唱功为主,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兄弟窗前把书念”的经典唱段。但是笔者早年间塑造的《铁冠图·刺虎》费贞娥一角,作为刺杀旦,既有“恨流贼切我齿点绛朱唇”的一段唱,也有扑跌腾闪刺杀李固的打斗,唱功、做功并重,成功诠释了费贞娥“蕴藏君愁含国恨,誓捐身躯血手刃”的大义。而小旦的唱腔上,往往使用更多的拉腔,即“二音”,这样设计除了角色需要,也符合了小旦年龄浅嗓音清丽甜润的特点。例如笔者在《火焰驹·打路》一折中塑造的黄桂英一角,在垫板后多处设计了二音,符合了小旦角色身份。同样在这一折中最突出的做功就是圆场、滑步、跌坐等身段基本功,力度掌握恰如其分,既表现出大户小姐的娇柔又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坚贞刚烈,在这一折中唱、做并重明细了黄桂英的性格特点。
有人说,秦腔现代戏没有明显的行当之分。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秦腔现代戏也遵循了秦腔表演艺术的规律,是程式化的舞台表现,首当其冲应当符合戏曲的共同特点,遵循戏曲规则。其次,秦腔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是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反映,自然应当有行当之分。例如《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八月十五月儿圆》中刚出场的红柳、《大河儿女》中的白雪儿等角色,都可以划入小旦一类。只是随着封建社会阶层的消灭,没有了传统秦腔中所形成的类别之分。
结论:
秦腔戏曲需要表演者唱、念、做、打这四门基本功非常扎实。而小旦行当在唱功或者做功的着重点上,应视人物人份而定。刀马旦、武旦对于做功的要求相对而言较高,花旦、闺阁旦则需要更深厚的唱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演者要对人物性格深刻分析,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更加饱满丰富。总而言之,分析研究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秦腔小旦行当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保护秦腔戏曲的传承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栗茵. 昆仑山下的一朵新葩--"秦腔四小名旦"刘颖小记[J]. 当代戏剧, 2005(3):40-41.
[2]晁花兰. 秦腔小旦艺术形象特点分析[J]. 艺术大观, 2019(2):1-1.
[3]惠崇崇. 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特征分析[J]. 大科技, 2018, 000(030):363-364.
关键词:戏曲;秦腔小旦;艺术特点
前言:
随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文艺工作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我国艺术文化市场快速发展,进一步走向多元化。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也需要在当前大背景下得以发展和延续。戏曲文化传承,从古至今感染浸润一辈又一辈人[1]。而在百花齐放的中国戏曲中,秦腔作为四大声腔中古老剧种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戏曲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剖析与研究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总结归纳其艺术特点,发掘其中涵盖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精神内涵,使之与时代的风貌相适应,推动秦腔发展,使这门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
1.秦腔小旦行当的发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秦腔,起源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其原型大多为当时汉中一带汉族民间歌舞,经过漫长的经济、文化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一种特有艺术表现形式。自周代开始,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秦腔”之名由此而来。秦腔作为地方文化,最大特点是唱、念都以陕西关中话为基础,同时融入一些汉唐诗词,语言特点与音乐融合,造就秦腔独特的声腔风格,曲调慷慨激昂,语气硬朗结实。在文化的传承与表达上,西北关中地区独特的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财富。所以,秦腔作为西北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其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与我国的民族精神是相同的。
傳统文化一方面反映社会现实,另一反面又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秦腔是受汉族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它也被汉族文化中的“世俗”文化所影响,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而通过研究发现,在秦腔戏曲中旦角行当的份量加大和旦角行当类别日益丰富,其本质上是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解放。小旦角色一门的成熟与丰富都是女性角色日益重要的社会现实的体现。时代赋予了年轻女子越来越多的使命,秦腔也就赋予了小旦越来越多的重头戏。日积月累,形成了小旦对“世俗”的独特理解,也形成了小旦特有的艺术形象特征。
2.秦腔小旦行当的类别及概述
与京剧等其它剧种不同,秦腔的小旦是按照年龄划分的,区别于老旦、正旦。 同时,结合小旦的唱、做偏重的不同,秦腔小旦又划分出刀马旦、闺阁旦、花旦、武旦等四类。经过长期发展,为了表演上的需求和剧中人物身份的要求,又细分出了“正小旦”、“丫鬟旦”、“刺杀旦”等特殊类别,形成了秦腔特有的小旦体系。
刀马旦:在秦腔刀马旦中专演巾帼英雄,以气势见长,提刀骑马、武艺高强,服饰上大多顶盔贯甲,身份以元帅或是大将居多。例如,秦腔折子戏《穆柯寨·会阵》中的穆桂英、《杨八姐盗刀》中的杨八姐、《扈家庄》中的扈三娘等角色。
闺阁旦:也称闺门旦,在秦腔中闺门旦大多是大家闺秀,这类角色大多内向、腼腆。一般穿着多是长衫,身份大多是未出阁的小姐或名门闺秀。例如,《锁麟囊·春秋亭》中的薛湘灵、《火焰驹·打路》中的黄桂英、《状元媒》中的柴郡主等角色。在秦腔小旦中,闺阁旦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地位[2]。
花旦:在秦腔戏曲中多为一些生动机智的女性角色,形象上以热情明艳,活泼开朗居多,穿着以短衣、裙或是裤子、袄为主,配以坎肩。例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春草闯堂》中的春草、《三滴血》中的李晚春等角色。
武旦:在秦腔中武旦多为英姿飒爽的女性角色,重把子、出手、武打,在旦角这一行当中,是最能突出女性英雄风姿的艺术表现形式,衣着多为战斗衣裙,合身利落。例如,《打焦赞》中杨排风、《水淹泗州》中的水母、《白蛇传》中的青儿等角色。
3.秦腔小旦行当的艺术特点
秦腔在我国戏曲文化长河中流传至今,成为独具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作为一门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秦腔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求演员基本功扎实稳定,对角色性格和角色特征理解深刻。秦腔小旦的艺术特点无外乎也应当遵循秦腔的程式化规律,分别从唱腔、做功等四功五法中综合分析和塑造,从而突出小旦艺术形象。
小旦往往要求唱做兼备,无论是欢音唱腔还是苦音唱腔,多要求清丽甜润,以符合年龄浅的角色特点,但是不同类别的小旦对唱功做功的侧重有所不同,闺阁旦唱功比重最大,花旦次之,刀马旦再次之,武旦的唱功比重最弱。如笔者在《三滴血》中塑造的小旦李晚春,作为花旦以唱功为主,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兄弟窗前把书念”的经典唱段。但是笔者早年间塑造的《铁冠图·刺虎》费贞娥一角,作为刺杀旦,既有“恨流贼切我齿点绛朱唇”的一段唱,也有扑跌腾闪刺杀李固的打斗,唱功、做功并重,成功诠释了费贞娥“蕴藏君愁含国恨,誓捐身躯血手刃”的大义。而小旦的唱腔上,往往使用更多的拉腔,即“二音”,这样设计除了角色需要,也符合了小旦年龄浅嗓音清丽甜润的特点。例如笔者在《火焰驹·打路》一折中塑造的黄桂英一角,在垫板后多处设计了二音,符合了小旦角色身份。同样在这一折中最突出的做功就是圆场、滑步、跌坐等身段基本功,力度掌握恰如其分,既表现出大户小姐的娇柔又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坚贞刚烈,在这一折中唱、做并重明细了黄桂英的性格特点。
有人说,秦腔现代戏没有明显的行当之分。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秦腔现代戏也遵循了秦腔表演艺术的规律,是程式化的舞台表现,首当其冲应当符合戏曲的共同特点,遵循戏曲规则。其次,秦腔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是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反映,自然应当有行当之分。例如《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八月十五月儿圆》中刚出场的红柳、《大河儿女》中的白雪儿等角色,都可以划入小旦一类。只是随着封建社会阶层的消灭,没有了传统秦腔中所形成的类别之分。
结论:
秦腔戏曲需要表演者唱、念、做、打这四门基本功非常扎实。而小旦行当在唱功或者做功的着重点上,应视人物人份而定。刀马旦、武旦对于做功的要求相对而言较高,花旦、闺阁旦则需要更深厚的唱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演者要对人物性格深刻分析,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更加饱满丰富。总而言之,分析研究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秦腔小旦行当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保护秦腔戏曲的传承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栗茵. 昆仑山下的一朵新葩--"秦腔四小名旦"刘颖小记[J]. 当代戏剧, 2005(3):40-41.
[2]晁花兰. 秦腔小旦艺术形象特点分析[J]. 艺术大观, 2019(2):1-1.
[3]惠崇崇. 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特征分析[J]. 大科技, 2018, 000(030):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