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达到有效教学,教师应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益。那怎样可以更好地做到?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
一、参与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同时,有效教学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二、亲和度
“服从意识”的教育方式从一开始就遏制了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兴趣。不完成从“服从意识”向“独立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不把教师与学生重新定格,不让学生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中,“创新”、“创新教育”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因此,要提高亲和度。教师应从情感因素与非情感因素入手,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传其道。
课堂中的亲和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深入挖掘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为主要切入口,在课堂教学中渲染积极的情感氛围,营造愉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大胆参与,并不断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他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情不通则理不得”,良好的合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三、自由度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课桌前学习时效果最好。但一项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保持自己喜欢的坐姿学习时的效果比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习时的效果要好。学生成绩的提高或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允许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因此,建立一种宽松的课堂文化氛围,每一间教室应当允许规范的及不规范的座位及坐姿,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我们大多的课堂如战场,强调是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几分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几许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
四、整合度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把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物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真正结合起来,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使学生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五、练习度
练习的任务是把新授课中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更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智能。
好的课堂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通过科学的练习,让学生有一个过硬的基本功。基本功是一个硬功夫,需要量的积累,需要学生不断练习;通过科学的练习,让学生具有灵活使用生物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与基本功是相辅相成的,基本功强的学生能力也不会太弱。因此,在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以后,就要注意能力的练习,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基本功上,要有一个质的飞跃,只要具备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达到质的飞跃,就能将基本功转化为一种能力。应通过科学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六、延展度
要想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点燃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就必须借助课内外延伸,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将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这样将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学生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如:在讲授“关注合理膳食”一课时,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来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营养,怎样搭配营养才全面,还让他们列举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言,气氛热烈。大家经过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
在生活中探究,让学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实验记录。这样,既让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它避讳的是生硬和勉强,需要的是自然的融入,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感觉……
教师应通过丰富的科学和社会实践锻炼孩子的品格,培养其综合能力。面对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要倡导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并着手解决的能力,让学生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扩展知识面,完善人格。
一、参与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同时,有效教学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二、亲和度
“服从意识”的教育方式从一开始就遏制了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兴趣。不完成从“服从意识”向“独立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不把教师与学生重新定格,不让学生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中,“创新”、“创新教育”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因此,要提高亲和度。教师应从情感因素与非情感因素入手,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传其道。
课堂中的亲和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深入挖掘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为主要切入口,在课堂教学中渲染积极的情感氛围,营造愉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大胆参与,并不断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他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情不通则理不得”,良好的合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三、自由度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课桌前学习时效果最好。但一项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保持自己喜欢的坐姿学习时的效果比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习时的效果要好。学生成绩的提高或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允许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因此,建立一种宽松的课堂文化氛围,每一间教室应当允许规范的及不规范的座位及坐姿,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我们大多的课堂如战场,强调是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几分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几许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
四、整合度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把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物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真正结合起来,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使学生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五、练习度
练习的任务是把新授课中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更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智能。
好的课堂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通过科学的练习,让学生有一个过硬的基本功。基本功是一个硬功夫,需要量的积累,需要学生不断练习;通过科学的练习,让学生具有灵活使用生物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与基本功是相辅相成的,基本功强的学生能力也不会太弱。因此,在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以后,就要注意能力的练习,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基本功上,要有一个质的飞跃,只要具备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达到质的飞跃,就能将基本功转化为一种能力。应通过科学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六、延展度
要想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点燃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就必须借助课内外延伸,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将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这样将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学生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如:在讲授“关注合理膳食”一课时,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来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营养,怎样搭配营养才全面,还让他们列举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言,气氛热烈。大家经过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
在生活中探究,让学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实验记录。这样,既让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它避讳的是生硬和勉强,需要的是自然的融入,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感觉……
教师应通过丰富的科学和社会实践锻炼孩子的品格,培养其综合能力。面对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要倡导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并着手解决的能力,让学生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扩展知识面,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