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据文献记载,古琴的出现不晚于商周时期,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在我国的古代乐器中,只有古琴既留下了实物,又留存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和理论文献,几乎历代都有关于琴家、琴曲、琴艺的记载。但由于历史原因,古琴艺术曾一度衰落;到了2009年前后,学习古琴的人数出现井喷式增长。多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传承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通过媒体访谈、举办讲座、录制音像,为电影、电视、戏剧配音等多种方式,在国内外不遗余力地宣传、传播古琴艺术。
关键词:韵律;兴趣;修养;共鸣
李祥霆先生的家收拾得一尘不染,客厅正中悬挂着一幅金庸先生写给他的书法作品:“高山流水觅知音,轩昂低语诉琴声”,可见两位艺术大家心心相惜之情。此外,墙上还挂着几幅青绿山水画,画前的琴桌上放置一张古琴,不难想象平素他是如何在书画艺术的陪伴下沉浸在古琴弹奏的世界中的。李祥霆的理想本来是画画,但年少时在广播里听到一首古琴曲《关山月》,瞬间被迷住,由此改变了其人生轨迹,但他对绘画的兴趣没有丢失,反而不断沉淀,幻化为滋养其古琴演奏艺术的营养。1991年他曾受邀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作“国画与古琴音乐的点线之美”的演讲,曾两次受中国画院的邀请,为画家们作过两次有关古琴艺术的讲座。音乐的曲调记成谱、连起来,构成旋律,可以说是一种线条。简单来说,音乐的旋律就是利用音的高低、长短构成音乐规则。在李祥霆看来,古琴艺术的很多方面都与中国画有相通之处,比如吟、猱是古琴演奏的两种基本手法,其中“猱”是将长音切成短音,实际就是线条和点的关系。
古琴艺术韵律变化无穷
在李祥霆看来,和其他音乐品类相比,古琴的韵律更细致、更深入、更具神彩和个性,除一般音乐品类韵律“轻重快慢”的表现形式外,古琴的韵律还包括刚柔、方圆、虚实、浓淡、断续等多方面内容。对此,他用两个类比来形容古琴艺术韵律之丰富。其一是如同用带有去声(四声)的语言有格律地朗诵诗词,每个字都要有其内容、艺术要求,还要与周围的字搭配。停顿在古琴演奏中特别重要,比如在古琴曲《梅花三弄》中就有所体现,类似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中的“山”字单独成句。其二,古琴还很像用毛笔书写行草、行楷,这两种书体不仅字体结构多变,而且线条用笔也丰富,相比之下,篆书、隶书的字体结构变化不多,草书虽然字体结构变化丰富,但线条变化不多。
《关山月》成为引路曲
很多媒体都曾报道过李祥霆颇具传奇色彩的从艺经历。15岁那年,他偶然在广播里听到古琴曲《关山月》,瞬间就迷上了这种音乐,不仅找来一块父亲诊所用过的牌子当琴面,用胡琴弦替代古琴弦,按钉当琴徽,自制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古琴”,而且还给古琴大家查阜西和溥雪斋写信,谈及自己做琴的过程。没想到时任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协理事的查阜西先生给他回了信。后来,在查阜西先生的悉心培育下,李祥霆走上古琴演奏的道路。
在今天已经成为古琴艺术大家的李祥霆看来,自己踏上这条道路的起因特别简单。“我从小就喜欢音乐,13岁就学会吹箫,在20世纪50年代,箫是广东音乐里常用的乐器,吹箫对我后来学习古琴演奏有很大帮助。那时我见过很多乐器,但唯独没见过古琴实物,此前只在《红楼梦》里读到过琴,在《芥子园画谱》里看到过古琴的大略造型。有一天,我在听广播时,新闻中间插播了一段《关山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古琴的声音,一下就着迷了,感觉就像炎热的天气里喝下冰镇饮料一般舒爽、愉悦。后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广播里反复地播放这首曲子,一来二去,我就烂熟于胸了。”
兴趣是学习古琴演奏最好的“敲门砖”
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想要学习演奏古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对此,李祥霆认为,首先,学习者需要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如果不喜欢听音乐甚至心烦意乱,一切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音乐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唱歌,在此基础上再学会识谱。其次,从音乐爱好者逐渐转变为中国传统音乐爱好者乃至古琴音乐爱好者,能够感觉古琴的声音悦耳、旋律动听,并且能够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古琴曲。最后,不能把古琴作为一种“古董”去喜欢,要让它和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真正地发生联系,在弹奏的过程中要在心里默默地跟着哼唱,熟悉它,记住它。
关于学习古琴是否需要天赋,李祥霆认为,前提是要弄清楚自己未来是要从事专业工作还是只想作为兴趣爱好来培养。“如果只是作为兴趣或从事一般性教学工作来学琴,不太需要太高天赋,只要具备一定才能,加上勤奋、认真即可;但如果想要成为优秀的古琴演奏者,恐怕就需要具备一定天赋,充足的天分及足够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
当年,为了强化李祥霆的艺术修养,查阜西先生陪他去游览北京名胜古迹,去琉璃厂文物书画商店观赏书画作品,到昆曲研究会听名家们清唱。同时,他还介绍李祥霆拜访潘素老师学习国画,帮助他拓宽艺术视野,增长见识。如今,作为师者的李祥霆,也要求学生们勤学多思,扩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吸收各方面的营养,这些营养既包含各类音乐,还涉及文学、美术、戏剧、舞蹈、戏曲以及政治、军事、哲学、宗教等。
古琴艺术“高而可攀”却“深而可测”
在很多人的眼里,弹奏古琴是一种非常高雅的的活动,似乎离一般人的生活相去甚远,非常神秘。在古琴界,也存在一些富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清微淡远是古琴的最高境界”以及“古琴只为自娱”,但在李祥霆看来,古琴是高而可攀、深而可测的。“清微淡远”只是古琴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艺术类型,但绝不是最高境界。他认为,古琴的艺术本质和境界是“涵天地之所有,秉古今之所怀”,人们用古琴来抒发对天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感情体会和精神寄托。李祥霆还认为弹奏古琴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心境、情怀,还要与他人产生共鸣。它是一种自我修养,虽然任何乐器都能够达到提高自我修养的目的,但古琴在这方面无疑更深厚、更宽阔、更有力,因为它积累了几千年来古人智慧的诸多财富和音乐经典,人类对大自然的丰富感受,以及对前人精神的感悟。
关键词:韵律;兴趣;修养;共鸣
李祥霆先生的家收拾得一尘不染,客厅正中悬挂着一幅金庸先生写给他的书法作品:“高山流水觅知音,轩昂低语诉琴声”,可见两位艺术大家心心相惜之情。此外,墙上还挂着几幅青绿山水画,画前的琴桌上放置一张古琴,不难想象平素他是如何在书画艺术的陪伴下沉浸在古琴弹奏的世界中的。李祥霆的理想本来是画画,但年少时在广播里听到一首古琴曲《关山月》,瞬间被迷住,由此改变了其人生轨迹,但他对绘画的兴趣没有丢失,反而不断沉淀,幻化为滋养其古琴演奏艺术的营养。1991年他曾受邀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作“国画与古琴音乐的点线之美”的演讲,曾两次受中国画院的邀请,为画家们作过两次有关古琴艺术的讲座。音乐的曲调记成谱、连起来,构成旋律,可以说是一种线条。简单来说,音乐的旋律就是利用音的高低、长短构成音乐规则。在李祥霆看来,古琴艺术的很多方面都与中国画有相通之处,比如吟、猱是古琴演奏的两种基本手法,其中“猱”是将长音切成短音,实际就是线条和点的关系。
古琴艺术韵律变化无穷
在李祥霆看来,和其他音乐品类相比,古琴的韵律更细致、更深入、更具神彩和个性,除一般音乐品类韵律“轻重快慢”的表现形式外,古琴的韵律还包括刚柔、方圆、虚实、浓淡、断续等多方面内容。对此,他用两个类比来形容古琴艺术韵律之丰富。其一是如同用带有去声(四声)的语言有格律地朗诵诗词,每个字都要有其内容、艺术要求,还要与周围的字搭配。停顿在古琴演奏中特别重要,比如在古琴曲《梅花三弄》中就有所体现,类似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中的“山”字单独成句。其二,古琴还很像用毛笔书写行草、行楷,这两种书体不仅字体结构多变,而且线条用笔也丰富,相比之下,篆书、隶书的字体结构变化不多,草书虽然字体结构变化丰富,但线条变化不多。
《关山月》成为引路曲
很多媒体都曾报道过李祥霆颇具传奇色彩的从艺经历。15岁那年,他偶然在广播里听到古琴曲《关山月》,瞬间就迷上了这种音乐,不仅找来一块父亲诊所用过的牌子当琴面,用胡琴弦替代古琴弦,按钉当琴徽,自制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古琴”,而且还给古琴大家查阜西和溥雪斋写信,谈及自己做琴的过程。没想到时任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协理事的查阜西先生给他回了信。后来,在查阜西先生的悉心培育下,李祥霆走上古琴演奏的道路。
在今天已经成为古琴艺术大家的李祥霆看来,自己踏上这条道路的起因特别简单。“我从小就喜欢音乐,13岁就学会吹箫,在20世纪50年代,箫是广东音乐里常用的乐器,吹箫对我后来学习古琴演奏有很大帮助。那时我见过很多乐器,但唯独没见过古琴实物,此前只在《红楼梦》里读到过琴,在《芥子园画谱》里看到过古琴的大略造型。有一天,我在听广播时,新闻中间插播了一段《关山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古琴的声音,一下就着迷了,感觉就像炎热的天气里喝下冰镇饮料一般舒爽、愉悦。后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广播里反复地播放这首曲子,一来二去,我就烂熟于胸了。”
兴趣是学习古琴演奏最好的“敲门砖”
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想要学习演奏古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对此,李祥霆认为,首先,学习者需要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如果不喜欢听音乐甚至心烦意乱,一切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音乐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唱歌,在此基础上再学会识谱。其次,从音乐爱好者逐渐转变为中国传统音乐爱好者乃至古琴音乐爱好者,能够感觉古琴的声音悦耳、旋律动听,并且能够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古琴曲。最后,不能把古琴作为一种“古董”去喜欢,要让它和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真正地发生联系,在弹奏的过程中要在心里默默地跟着哼唱,熟悉它,记住它。
关于学习古琴是否需要天赋,李祥霆认为,前提是要弄清楚自己未来是要从事专业工作还是只想作为兴趣爱好来培养。“如果只是作为兴趣或从事一般性教学工作来学琴,不太需要太高天赋,只要具备一定才能,加上勤奋、认真即可;但如果想要成为优秀的古琴演奏者,恐怕就需要具备一定天赋,充足的天分及足够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
当年,为了强化李祥霆的艺术修养,查阜西先生陪他去游览北京名胜古迹,去琉璃厂文物书画商店观赏书画作品,到昆曲研究会听名家们清唱。同时,他还介绍李祥霆拜访潘素老师学习国画,帮助他拓宽艺术视野,增长见识。如今,作为师者的李祥霆,也要求学生们勤学多思,扩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吸收各方面的营养,这些营养既包含各类音乐,还涉及文学、美术、戏剧、舞蹈、戏曲以及政治、军事、哲学、宗教等。
古琴艺术“高而可攀”却“深而可测”
在很多人的眼里,弹奏古琴是一种非常高雅的的活动,似乎离一般人的生活相去甚远,非常神秘。在古琴界,也存在一些富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清微淡远是古琴的最高境界”以及“古琴只为自娱”,但在李祥霆看来,古琴是高而可攀、深而可测的。“清微淡远”只是古琴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艺术类型,但绝不是最高境界。他认为,古琴的艺术本质和境界是“涵天地之所有,秉古今之所怀”,人们用古琴来抒发对天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感情体会和精神寄托。李祥霆还认为弹奏古琴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心境、情怀,还要与他人产生共鸣。它是一种自我修养,虽然任何乐器都能够达到提高自我修养的目的,但古琴在这方面无疑更深厚、更宽阔、更有力,因为它积累了几千年来古人智慧的诸多财富和音乐经典,人类对大自然的丰富感受,以及对前人精神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