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国保障房开工任务较此前有所减少。相关部门表示,下调目标一是迫于资金压力,二是为了科学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近期,从全国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今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开工任务,已由此前的1000万套缩减至700万套。
早在去年年初,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就将保障房五年计划比作“大跃进”,认为我国土地、资金和生产力均不具备五年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能力。此次国家主动降低开工量,是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境地吗?
如此“前多后少”的安排,实则政府已经考虑到前两年开工建设的保障房,将在后三年形成集中建设压力,降低后三年开工数量,是为了平衡财政投入和建设进度。
实际在建1800万套
对于今年保障房建设目标的下调,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经有了预兆。
去年10月份,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表示,保障房的合理工期大概在两年半左右。2010年新开1590万套,当年竣133万套,实际2011年在建的保障房是1500万套左右,年内能够投入使用的不到300万套。
由于前几年结转的保障房将在2012年进入建设高峰期,姜伟新随后也曾公开表示,迫于资金压力,政府将重新评估明年及“十二五”期间的保障房建设规模,而对2012年的开工目标进行下调,也是为了科学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进行。
据了解,北京市近期也相应下调了明年保障房建设规模。按照有关方面公布的2012年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目标和任务:新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6万套;全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万套。
按照“十二五”安居工程原定计划,2011年和2012年连续每年开工1000万套保障房,接下来3年按照每年400万到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安排,在“十二五”期间共计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
如此“前多后少”的安排,表明政府已经考虑到前两年开工建设的保障房,将在后三年形成集中建设压力,降低后三年开工数量,是为了平衡财政投入和建设进度。
但从2011年底,住建部等部门组织全国调研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2011年全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压力明显大于预期,且完成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折扣。
住建部在2011年初确定1000万套保障房任务时,就明确标明开工标准是,三分之一达到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三分之一进入楼层施工,三分之一开始基础施工。其调研显示,尽管开工量超额完成,但竣工量并未达标,不少保障房项目仍处在“挖坑待建”状态。
虽然政府及时调整目标,将今年新开工数量减少300万套左右,但累计在建工程量仍在增加。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曾公开表示,根据粗略估算,今年保障房实际在建工程量有1800万套左右。
对此,瑞银证券分析表示,过于激进的目标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过大压力,使得建设质量难以保证、任务完成情况难免掺杂“水分”,因此政府下调2012年保障房新开工目标的决策是合理、审慎的。但即使按目前这一较低目标,考虑到前两年结转的未完工项目,地方政府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资金困局仍难打破
尽管已经下调了三成的保障房开工数量,但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总投资规模并不会比去年少。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指出,去年在建保障房1600万套,竣1330万套,加上今年还要新开1700万套,2012年全年在建保障房已经超过了1800万套,其资金压力远超2011年。
而对于当前已下达目标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所需资金量,上海易居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算过一笔账:700万套保障房在未来两年多时间里,至少需要投资9100亿;而2011年开工任务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还要继续投入约8000亿;按三分之一的工程投资来算,2010年转结下来的160万套,2012年也需要继续投入后期资金700多亿;也就是说未来两年半时间里,保障房需要后续资金差不多1.8万亿元。
去年保障房所需的1.3万亿元资金筹集完成情况不容乐观。根据2011年规划,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补助资金1210亿元,地方政府筹集4000多亿元,其余的8000亿元则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
虽然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财政已分批下达1522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但社会资金对保障房投入仍旧不够,地方财力更是捉襟见肘。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前11月,全国133个城市土地招拍挂市场各类土地总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5.6%,但出让金总额却下降了1.8%。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土地收入缩减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自身财务负担已经加重,面对大量基础建设投资和保障房建设任务,实难支撑。
任志强曾指出,“地方政府的实际支出并非只有建房成本,还有土地开发成本、征地拆迁成本、市政交通配套成本、教育医疗配套成本等等。如此算来,地方财政支出大约要翻一倍左右。”
为筹措资金,去年年末中央政府率先表态,2012年中央补助资金将比2011年明显增加。同时各地还将加大政府投入,并通过贷款支持、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多元筹措资金。
新措施助力保障房
为应对保障房问题,近期政府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新措施,力求完成保障房建设目标。在最近的一次全国住房保障会议上,就提出地方政府可通过购买合适的普通商品房来增加保障房。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看似为地方政府解决保障房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如果地方政府连自建保障房资金都面临缺口,又哪里拿得出钱去购商品房充抵保障房的量呢?
亚豪房地产服务机构品牌推广总监郭毅却认为,这其实是政府打出的一副“双赢牌”。郭毅告诉记者,政府有可能以相对低的价格,去购买一些资金链紧张房企的楼盘,助其挺过难关,这些房企可能会在政府的鼓励下,参与保障房建设。
同时,为缓解地方土地财政压力,2012年住建部也为部分用地紧缺的地方放宽了政策,允许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在集体土地上建设保障房。北京,即是试点地区之一。实际上,在2010年5月,国土资源部曾经出台《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防范和杜绝擅自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兴建公租房。对此,秦虹近期公开解释,集体土地建保障房仅仅是试点,不存在为“小产权房”正名,“试点需得到国土部特批。”
就在政府为保障房多层面寻求出路的同时,保障房工作的重心也在逐渐向狠抓质量和公平分配方面转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期就强调,保障房分配过程要做到“程序公正、过程透明”,并尽早实现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联网,提高分配的效率和准确性。
比起单纯追求开工量和建设进度,完成高质量的保障房建设工程更为重要。面对近两年即将面市的上千万套保障房,如果分配上有失公允,则将背离建设保障房的初衷。
近期,从全国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今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开工任务,已由此前的1000万套缩减至700万套。
早在去年年初,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就将保障房五年计划比作“大跃进”,认为我国土地、资金和生产力均不具备五年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能力。此次国家主动降低开工量,是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境地吗?
如此“前多后少”的安排,实则政府已经考虑到前两年开工建设的保障房,将在后三年形成集中建设压力,降低后三年开工数量,是为了平衡财政投入和建设进度。
实际在建1800万套
对于今年保障房建设目标的下调,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经有了预兆。
去年10月份,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表示,保障房的合理工期大概在两年半左右。2010年新开1590万套,当年竣133万套,实际2011年在建的保障房是1500万套左右,年内能够投入使用的不到300万套。
由于前几年结转的保障房将在2012年进入建设高峰期,姜伟新随后也曾公开表示,迫于资金压力,政府将重新评估明年及“十二五”期间的保障房建设规模,而对2012年的开工目标进行下调,也是为了科学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进行。
据了解,北京市近期也相应下调了明年保障房建设规模。按照有关方面公布的2012年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目标和任务:新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6万套;全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万套。
按照“十二五”安居工程原定计划,2011年和2012年连续每年开工1000万套保障房,接下来3年按照每年400万到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安排,在“十二五”期间共计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
如此“前多后少”的安排,表明政府已经考虑到前两年开工建设的保障房,将在后三年形成集中建设压力,降低后三年开工数量,是为了平衡财政投入和建设进度。
但从2011年底,住建部等部门组织全国调研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2011年全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压力明显大于预期,且完成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折扣。
住建部在2011年初确定1000万套保障房任务时,就明确标明开工标准是,三分之一达到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三分之一进入楼层施工,三分之一开始基础施工。其调研显示,尽管开工量超额完成,但竣工量并未达标,不少保障房项目仍处在“挖坑待建”状态。
虽然政府及时调整目标,将今年新开工数量减少300万套左右,但累计在建工程量仍在增加。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曾公开表示,根据粗略估算,今年保障房实际在建工程量有1800万套左右。
对此,瑞银证券分析表示,过于激进的目标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过大压力,使得建设质量难以保证、任务完成情况难免掺杂“水分”,因此政府下调2012年保障房新开工目标的决策是合理、审慎的。但即使按目前这一较低目标,考虑到前两年结转的未完工项目,地方政府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资金困局仍难打破
尽管已经下调了三成的保障房开工数量,但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总投资规模并不会比去年少。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指出,去年在建保障房1600万套,竣1330万套,加上今年还要新开1700万套,2012年全年在建保障房已经超过了1800万套,其资金压力远超2011年。
而对于当前已下达目标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所需资金量,上海易居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算过一笔账:700万套保障房在未来两年多时间里,至少需要投资9100亿;而2011年开工任务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还要继续投入约8000亿;按三分之一的工程投资来算,2010年转结下来的160万套,2012年也需要继续投入后期资金700多亿;也就是说未来两年半时间里,保障房需要后续资金差不多1.8万亿元。
去年保障房所需的1.3万亿元资金筹集完成情况不容乐观。根据2011年规划,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补助资金1210亿元,地方政府筹集4000多亿元,其余的8000亿元则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
虽然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财政已分批下达1522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但社会资金对保障房投入仍旧不够,地方财力更是捉襟见肘。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前11月,全国133个城市土地招拍挂市场各类土地总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5.6%,但出让金总额却下降了1.8%。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土地收入缩减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自身财务负担已经加重,面对大量基础建设投资和保障房建设任务,实难支撑。
任志强曾指出,“地方政府的实际支出并非只有建房成本,还有土地开发成本、征地拆迁成本、市政交通配套成本、教育医疗配套成本等等。如此算来,地方财政支出大约要翻一倍左右。”
为筹措资金,去年年末中央政府率先表态,2012年中央补助资金将比2011年明显增加。同时各地还将加大政府投入,并通过贷款支持、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多元筹措资金。
新措施助力保障房
为应对保障房问题,近期政府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新措施,力求完成保障房建设目标。在最近的一次全国住房保障会议上,就提出地方政府可通过购买合适的普通商品房来增加保障房。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看似为地方政府解决保障房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如果地方政府连自建保障房资金都面临缺口,又哪里拿得出钱去购商品房充抵保障房的量呢?
亚豪房地产服务机构品牌推广总监郭毅却认为,这其实是政府打出的一副“双赢牌”。郭毅告诉记者,政府有可能以相对低的价格,去购买一些资金链紧张房企的楼盘,助其挺过难关,这些房企可能会在政府的鼓励下,参与保障房建设。
同时,为缓解地方土地财政压力,2012年住建部也为部分用地紧缺的地方放宽了政策,允许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在集体土地上建设保障房。北京,即是试点地区之一。实际上,在2010年5月,国土资源部曾经出台《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防范和杜绝擅自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兴建公租房。对此,秦虹近期公开解释,集体土地建保障房仅仅是试点,不存在为“小产权房”正名,“试点需得到国土部特批。”
就在政府为保障房多层面寻求出路的同时,保障房工作的重心也在逐渐向狠抓质量和公平分配方面转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期就强调,保障房分配过程要做到“程序公正、过程透明”,并尽早实现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联网,提高分配的效率和准确性。
比起单纯追求开工量和建设进度,完成高质量的保障房建设工程更为重要。面对近两年即将面市的上千万套保障房,如果分配上有失公允,则将背离建设保障房的初衷。